《别让我走》中的文化身份探析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ig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黑一雄小说中的身份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别让我走》虽然是一部科幻小说,却是作者石黑一雄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人类的生存现状的隐喻。通过斯图亚特·霍爾的文化身份及族裔流散理论,结合记忆书写,逐一解析克隆群体文化身份的确认、崩塌以及重构的完整历程。分析克隆人在以人类为主导的现实社会所面临的身份困境以及主人公在寻觅自我身份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自我身份的怀疑、觉醒以及反抗等一系列挣扎,克隆人的身份困境实际上就是作者石黑一雄对人类的生存现状的隐喻,是作者怀着巨大的悲悯之情对现实世界产生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别让我走》;文化身份;族裔流散
  绪论
  小说《别让我走》通过主人公凯茜·H的回忆,讲述了在20世纪初,一批“人造”的克隆人的生活与成长。小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主人公凯茜、汤米以及露丝在黑尔舍姆学校的童年,在“村舍”的青年生活,以及成年后的“捐献”和死亡。
  后现代去中心主义身份认同观认为,“主体在不同时间获得不同身份,不再以统一自我为中心了,身份认同包含着相互矛盾的部分,其力量指向四面八方,因此身份的认同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并且,这种变化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这就是斯图亚特·霍尔族裔流散理论中两个核心概念:“存在”和“成为”。霍尔认为,“存在”和“成为”构成了一个人文化身份的两种立场。“存在”关注的是一个人身份的本质,是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真正的自我”。[1]这种共同的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在不断变幻的历史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成为”是第二种立场,因为受到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我们不可能精确长久地谈论“一种经验,一种身份”,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2]《别让我走》中的黑尔舍姆原本是克隆人的一种“存在”,在新的文化冲击下,他们的文化身份也经历着“成为”。
  一、身份的确认与怀疑
  根据传统身份认同观理论,人类的直接归属是其民族和国家,与之相连的是血统和亲缘关系。然而克隆人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国族、没有父母,甚至没有家园,没有“身份”的他们是一群没有“存在”的孤儿,而黑尔舍姆为这群流浪者提供了一种存在。小说中的社会对克隆人是否存在“灵魂”存在着争议,主流思想坚持克隆人只会模仿而无法进行有“灵魂”的思考,而黑尔舍姆的创办者在学校通过训练、鼓励、甚至是强迫的方式让学生创作,希望以此证明克隆人与人类并无区别。创办者的初衷是为了反叛主流意识,而克隆人却因此拥有了某种身份的“存在”。
  陶家俊在《身份认同导论》一文中把身份问题分为四类: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就共同体而言, 指个体对不同社会组织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归属感 。[3]黑尔舍姆有着自己文化传统的组织,学校每年举办四次交换活动和拍卖会,大家能够换取喜欢的东西来装饰自己床头和书桌,而这种交换活动建立了克隆群体的集体认同感,因为“可能成为你个人收藏的作品要依赖彼此的制作,那交易会必定对你的人际关系发生影响。”[4]同时,学校通过设置绘画和诗歌课程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并设置画廊,定期收集他们的优秀画作的方式激励学生不断地“创作”,这种刻意的引导让学生看到创造力等同于受欢迎度。所以,“十一岁的时候,我们对彼此写的诗其实完全不感兴趣。而克里斯蒂因为写诗而名噪一时,我们都因此钦佩她。”[4]根据霍尔的观点,黑尔舍姆给没有“存在”的克隆人建构了共同的文化准则,这是一个拥有其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小社会,他们在黑尔舍姆的影响下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但是正如霍尔所说“文化他既属于过去,又属于未来”,它的统一性总是存在着某种幻想或想象的部分,它总是不完整的,总是“在进行中”、“在形成中”。[1]克隆人在黑尔舍姆拥有的“存在”在与人类的潜在对立关系下,随时有变动的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克隆学生开始意识到“我们”与老师和夫人之间的不同,“蜘蛛事件”让学生证实了自己的“他者”的角色。本来是一次玩笑,但他们却看到夫人“在竭力压抑那种真正的恐惧”[4],从夫人的恐惧中,他们看到了一个被排斥的“蜘蛛”形象,让他们产生了“他者”的自我定位,这种定位一旦形成,就表明他们承认自己被自己认同的集体文化所异化了,而摆脱这种“异化”就成为了一种渴望。人类展示出来的种种“区别对待”,让克隆人对黑尔舍姆给他们建构的这种文化身份的合理性产生质疑,并且这种质疑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当离开黑尔舍姆,去往“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克隆人获得了解除现有文化身份纽带从而寻找新的文化认同的机会。
  二、新身份的追寻与绝望
  Ernest Renan认为民族精神统一的三个原则分别是:丰富的集体记忆遗产、共同生活的愿景、永久保留一个人已经获得的遗产的意愿 。[2]黑尔舍姆规定,学生年满十八岁就要去村舍,为成年后的“捐献”做准备。与黑尔舍姆的封闭不同,村舍是一个与外界相连的空间,因为对黑尔舍姆为其建构的“存在”的失望,村舍让他们看到获得新身份的希望。由此,以露丝为代表的克隆人选择断绝与黑尔舍姆相关的一切,或者说刻意抹去黑尔舍姆式的“精神的统一”来获取进入新世界的机会。
  关于爱的理解,黑尔舍姆的老师告诉他们做爱的前提是真心愿意并且能够与之共享一切,而村舍里,性成为了目的,没有性经历甚至成为被嘲讽的理由。“‘性爱’已经跟几年前的‘创造性’不无相似”[4],性经历成为了新的文化认同。童年时期的克隆学生对于“不去完成论文的念头是不可想象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论文也就不那么重要了”[4],在新的社会生活的冲击下,黑尔舍姆建构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了过去,克隆人甚至主动摆脱黑尔舍姆式的集体记忆,以断舍离的态度决定自己的文化身份。   在三个主人公当中,露丝是最彻底的反叛者,离开黑尔舍姆以后,露丝最先模仿这个更大的世界里的一切。在与爱人汤米分别时,露丝只是“用手碰一碰彼此的胳膊肘”,而不是曾经被教导的亲吻和拥抱。当凯茜和汤米回忆起快乐的童年时光时,露丝却坚持说“我记不得了”。陶家俊认为,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3]因为“当年宿舍熄灯后长谈所遗留的影响”[14],露丝一面与凯茜无话不谈,一面又无视黑尔舍姆的同伴,讨好村舍里的老生。对于黑尔舍姆的收藏,本想直接扔掉,却因为“实在不忍心”选择“转卖”。伴随着放弃过往记忆的负罪感和对新生活的期待,露丝在旧有文化和新文化之间苦苦煎熬,希望通过努力融入主流文化,获得被认可的新身份。
  老兵们讨论的“原型”代表着克隆人未来的样子,是他们对未来的期望。老兵们看到露丝的“原型”在有玻璃外墙的高档办公室工作,这完全是她“梦想的未来”,当饱含期待的“梦想”落空时,露丝崩溃了:“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从社会渣滓复制出来的。吸毒者、妓女、酒鬼、流浪汉……只要他们不是精神病人就行。”[4] 在霍尔的流散理论中,西方各民族走向“统一”的原因之一是“奴隶制和流放制度的彻底消灭”,但是在统一的同时,也切断了流散人口与过去的直接联系。但民族间的差异并没有消失,它们伴随着连续持续存在。正如长期离开后再回到加勒比人中就等同于经历同一与差异的“双重”撞击”。露丝一行克隆学生在村舍的“新文化”的渗透下,切断了与黑尔舍姆的全部联系,使得旧有的文化身份被置于边缘状态,同时其自身社会边缘的“他者”角色也未曾改变,克隆个体彻底成为了被社会主流孤立、隔绝、使之变异、畸形的文化流浪者。
  三、身份的重拾
  黑尔舍姆的集体记忆成为了某种“愈合剂”,让这群流亡的文化孤儿重拾了身份,获得了心灵的救赎。出走的黑尔舍姆学生放弃黑尔舍姆给予他们的文化身份,将黑尔舍姆变成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存在”,这种集体的沉默让他们成为了“没有锚地、没有视野、无色、无国、无根的个体——天使的种族”[2]。没有身份、无法得到认可的凯茜一行人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经历了怀疑、焦虑和绝望,他们不得不在困境里找寻一条“回家”的路。霍尔称之为:“我们必须回到的非洲——但是通过另一条路线,通过政治、记忆和欲望。”[2]
  文化身份的飘零让露丝陷入了彻底的孤立无援,但是当和凯茜、汤米一起回顾过往,重拾黑尔舍姆的集体记忆的时候,她又找到了心灵的家园。那艘被遗弃的搁浅的大船成为了被关闭的黑尔舍姆的象征,提醒他们曾经共有的黑尔舍姆的过往,根据赛义德的说法,它(黑尔舍姆)不可改变地属于“富于想象力的地理和历史”,我们对它的归属构成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称的“一种想象的共同体”。[2]黑尔舍姆在这里重新成为了某种想象的存在,成为了这群流浪者可以寻求慰藉的精神家园。当凯茜和劳拉谈及黑尔舍姆的关闭时,“颇为自然地拥抱”[4] ,以这种方式确认黑尔舍姆仍存在于大家的记忆中。看船之旅结束以后,凯茜和露丝之间的疏离不再,成为了大街上小丑手上“牢牢绑在一起,系成仅仅一握”的气球[4],象征着黑尔舍姆的大船激活了他们共有的记忆,让属于黑尔舍姆的共同的记忆和亲密关系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在霍尔的文化认同理论中,完全抛弃过去只会导致社会和文化的孤立,而打破孤立的唯一的方式是重新创造过去,以便将它重新纳入现在。在露丝和汤米相继“离开”后,凯茜将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视为“最珍贵的记忆”,并且“从未淡忘”,同时,与黑尔舍姆相关的物品被反复与过去联系起来,这些被遗忘的联系和传统重新被建立起来的时候,文化身份流亡带来的创伤得到了愈合。
  凯茜继续行进在作为护理员的职业旅途中,在车水马龙的现实世界中她总能“看”到黑尔舍姆那些熟悉的人和事,小说开头,关于黑尔舍姆那些可以收藏自己物品的小箱子、足球、棒球、主楼外面的小径……被凯茜用来反复诉说,因为凯茜知道,“我的心中都会和黑尔舍姆在一起,让它安全地留在我的脑海中,那将是没人能够抢走的东西。”[4] Teo Yujin在Kazuo Ishiguro and Memory中谈到:“虽然公众可能希望忘记,甚至拒绝克隆人的存在,但是那些还活着的集体记忆,证明着他们过往的生活和令人恐惧的边缘化的自然存在”[5] ,集体记忆的见证重构了他们的“存在”,让其意识到黑尔舍姆是他们永远的“家”。
  四、结语
  石黑一雄曾在采访中称《别让我走》人类社会的一个隐喻,一方面黑尔舍姆就是当代流散分非洲或者其他弱势文化民族的实体象征,另一方面克隆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获得了人类身份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更像是一场为文化弱势群体发声的社会运动。从更广泛意义来说,于民族而言,完全消除文化的隔阂,强迫所有人承认同一种文化是不可取的,全球化让我们拥有更多机会去体验其他文化,但是如何处理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新旧文化间实现“自我”的统一 ,避免自己成为文化的孤儿,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all S.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C]//Hall S.,Held D.,McGrew T.Modernity and Its Future.London:Polity Press,1992:291-296,
  [2]斯圖亚特·霍尔.文化身份和族裔散居[G]// 罗钢,你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9-218
  [3]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02):37-44.
  [4]石黑一雄,别让我走[M].朱去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15-263
  [5]Teo,Yujin.Kazuo Ishiguro and Memory.London[J]:Palgrave Macmillan,2014.print.
其他文献
就在前不久,我家多了一个新成员,它就是我从宠物店买回来的一只小白兔。  它全身雪白雪白,绒毛摸起来软软的,让人爱不释手。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像红宝石似的一闪一闪。它的嘴巴很有趣,是“Y”字形的。它的腿短短的,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远远看去,像一团白色的绒球在滚动。  它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胡萝卜。每天早晨醒来,它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到我面前,用身子蹭我的腿,好像在说:“主人,我饿了,快给我点东西吃吧。”我拿
期刊
摘要:在戏剧表演艺术中,演员与角色的关系是表演艺术中的基本关系。在戏剧表演艺术中,演员是通过模仿,体验或表现来化身为角色,角色的成功与否则是对演员专业程度与付出多少的直接表达。演员扮演角色,成为角色,意味着要表现的不同于自己,創造出一个由“我”扮演但“非我”的人物形象。因此,演员与角色的关系是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而“演员如何成为角色便成为了戏剧表演艺术的首要问题。本文试从体验派与表现派这两大表演
期刊
语言节奏是小剧场话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话剧台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剧本上的文字台词,还有一种就是角色内心的“潜台词”,通过语言节奏的变化,演员能够更加准确的表达出角色的内心真实想法,使得角色更加立体丰满,也使戏剧更加吸引观众。  一、 语言节奏的理论概念和在话剧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语言节奏  在语言表演中,节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语言人物的内心才得以表现,这在戏剧表演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
期刊
“今天是父亲节,你有没有打电话给你爸呀,你要是不打电话关心他心里又要生气了。”  “我知道,我在忙,回头打给爸爸。”  今年的父亲节我在派出所值班,按照以往的惯例父亲节我都会给爸爸打个电话祝贺一下父亲节快乐,至于要不要准备礼物,用我爸的话说反正羊毛出在羊背上,花的是他的钱,好人倒是我来做。其实不用妈妈提醒我也知道今天是父亲节,网络时代我不需要刻意地记住节日,打开手机就知道哪天是什么节。  我打电话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今教师教学的困扰。本篇文章对于初中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阅读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讨论,并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下,指导老师如何进行高效的英语教学进行探究,使老师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期刊
霍普于1882年出生在纽约一个商人家庭之中,从小就性格孤僻。虽然他是商人的儿子,拥有一个舒适、殷实的童年,但其内心却时常感到局促不安。他曾写道:“孩童时期,我就感觉照射在房屋上面部分的光与照在低一点地方的光是不同的,当我看到上面部分的光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愉悦。”或许是他对光的敏锐和喜爱造就了其画中的光影特色。从乡村题材转入城市,让他的孤独愈发浓稠。作品中寂静的阳光、锋利的阴影、空荡的场景,孤寂的气
期刊
摘要:快乐教育理念是当前素质教育崇尚的一种新型理念。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如何提升课堂的效率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的质量水平。然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率也较差。本文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倡导快乐教育理念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快乐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新课改以及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对教师在课程、教学、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向课堂要效率的呼声也越来越大。青年教师要从自身知识的储备、课前充分的准备、教学环节的掌控、民主的师生关系四个方面着手用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青年教师;新课改;课堂;驾驭  新课改以及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对教师在课程、教学、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向课堂要效率的呼声
期刊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在校大学生以及中学生对于高校专业知识学习的认识缺陷,从而提出本文三个基本理念:第一课堂学习质量的保证;课后学习复习质量的保证;课外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基本理念出发,探究在校大学生学习辅导方法的创新,通知开展系列工作,包括强化考勤、强化沟通、学习帮扶、强化练习、学习小组组建、经验分享、优秀表彰、科研创新等,促进学风建设,围绕学风建设做好大学生学习辅导工作。  关键词:学习;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标准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目前初中学生在对自己的初中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一个主要的提升方面,这也是初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提升的一个教学方向,只有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在自己或者是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提升,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初中这一门历史课程的学习上有更好的提升与进步。本文就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