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gend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众多高校的重要培养目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结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专利小班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过程的思考总结,探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并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专利小班;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3-0074-04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力。笔者拟结合创新培养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经验,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并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1.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思维能力不够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提升和飞跃,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对于现在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面,但缺乏广度和深度;而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为主要特征的应试教育造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和思维依赖,使得创新意识被抹杀,创新思维能力已大大地降低。
  2.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
  高职院校与之前的中学相比,教育环境、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都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弱、自我约束不强,从而导致其在校期间学习倦怠,学习效率低下,对提高学习成绩缺乏自信心,学习行为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1],学习热情不足,缺乏健康向上的课余生活等明显特点。
  3.实践动手能力较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学业成绩上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差距,但是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较好,动手能力较强。
  (二)高职院校创新教学现状
  1.专业师资队伍质量不高
  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力量和重要环节,起着核心引导作用。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的教育方式仍然是以传统教育为主,自身的知识储备仍趋于陈旧,不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前沿性知识,教学实践能力欠缺,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高职院校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科学研究、自我学习的时间较少,学术交流、培训、企业轮岗等机会不多,各学科间教师的合作度不高。
  2.创新教育尚未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人才培养计划是围绕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而制定的。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发展较快,专业间的穿插配合日益明显,但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更新较慢、合理性欠佳,多围绕学生技能知识的掌握着手制定,而常常忽视实践与应用能力。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学生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学时占比极少,有些甚至一带而过。
  3.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创新课程缺乏
  课程结构体系虽日趋合理,但高職院校课程体系缺少创新,课程偏重于理论和基础内容,课程设置单调,综合知识渗透性不强,教程更新较慢,实践教学课时远远不足,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不高。
  4.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和设施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其开放程度不高,大部分只是针对本门课程或特定群体开放等。高职院校用于培养学生通识能力的实验室、实训室和配备普遍缺乏。
  二、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
  国外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有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美国的大学在教育创新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理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并且坚持学校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建立自我概念,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挖掘自身的优势与潜能。国内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则主要凸显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源泉,以实践能力为条件,培养全面发展、跨学科的创新人才。
  (一)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使大学生在高校期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将大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现行社会和高职类院校的主流趋势[2]。笔者所在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专利小班,在近几年专利小班的教学和学生培养实践中,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总结归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成长路线,对学生分阶段逐级递进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如图1所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长路线图显示了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成长路线图共分为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创新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四个阶段,逐级递进,依次培养。第一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后三阶段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培养过程。
  第一阶段是创新培养的打底阶段,需要对学生普及大量的创新知识,利用各类学生感兴趣的、最新的创新案例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加上一些体验性团队合作活动、比赛、“头脑风暴”和讨论等使学生开拓思维,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前期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学生进展到第二阶段,即创新行为的培养。学生自发地提出一系列的创新构想,通过小组讨论、集体分享等方式将问题展现出来,并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有价值、可行性构想,初步形成构想方案,进而通过集体讨论、搜集查阅资料、专业知识学习、学长帮助和教师指导等一系列过程形成有效而完善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多次对方案构想的重新构建,最终提交出完整的可行性方案。
  第三阶段为创新实践的培养。学校给予一定的条件、氛围和政策,集聚一批资深的教师和专家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由学生通过专利的申报、一系列科技比赛活动的开展、企业实践、产品转化、社会服务等途径予以实现。
  前三阶段步步递进最终使学生达到第四阶段,成为具有创新综合性能力的人才,进而输送至工作岗位。   (二)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专利小班的具体实践
  将学生在高职院校求学的三年作为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周期,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机电专业新生为对象,随机选取机电专业某班级全班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辅导和研究。按照如下页图2所示的过程进行人才培养。
  1. 信息收集与跟踪
  从学生大学一年级入学开始就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建立详细信息的档案,并且每半学期更新一次,档案内容包括:籍贯、父母工作单位及具体工作、简单的社会关系、联系电话、受到的奖惩情况、个人特长、个人兴趣点、心理状态和认识、对将来步入社会的期望、拥有的技能证书和技能级别等。
  2.学生创新孵化方面
  针对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创新学习规划,从实际学科、专业、生活等方面具体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对自己的创新构想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提炼,最终实现可操作性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辅导教师的多向引导下对自己现有知识进行重新梳理,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再以自身的学科、专业、生活、家庭背景资源为源头,通过辅导教师的多向引导和学生的实际感触得到一个尚不成熟的构想,进而将此构想在辅导教师的辅助下进行有效的剖析和重构,变为有效方案;学生将此有效方案通过学习、查找、实践等进行完善,并借助创新团队创新实验室来完成作品。
  3. 学生意识辅导培养
  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技普及、心理辅导、政策形势的讲解及相互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时状态,信息互通;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给予个别辅导,并引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活动。同时,借助学校的各项政策对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触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进行主动建构。
  4. 学生科技创新辅导
  利用现有几个专业群的教师资源,成立师生互动交流群体,在群内学生可以及时提问,使科技创新方面的专业问题得到及时帮助,实现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实时辅导。
  5. 团队精神培养
  在科技创新的培养过程中,通过与教师交流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与同学的团结互助提高团队合作能力。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以达到以点带面、综合创新的效果,从而全面提升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而科技创新不论是专利成果,还是参加一系列的科技活动,都使得学生从中获得了强烈的自信心,最终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综合人文素质提高的教育效果,即科技创新在人才素质培养上发挥正能量。
  (三)专利小班培养实践成果
  对于上述所选定的班级,所有学生经过三年的创新素质方面的培养和跟踪性指导,可谓成效显著。所选定的机电班34位学生,到目前为止共计产出19项国家专利并授权,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1项专利正在实施产品转化,参与人数26位,参与率为76%,两项数据均创我校历史新高。该班级中有多位学生包揽了相关专业的国家级、省级大赛奖励,参与省级课题申报17项,立项3项。18位学生获得各项奖学金。毕业后,经过一年多的工作,该班13位毕业学生在各自岗位上成为能手、骨干,其中有4位学生在本职工作岗位中对产品、设备有了新的改进方案和新的实施举措,受到公司的重视。另有2位学生正在创业中。
  三、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制度和硬件配套,建立激励机制保障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师生的创新主动性和实践要靠学校的制度保障,政策激励来实现。例如,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将创新学分纳入学分管理体系,提高师生创新资助和奖励。
  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不仅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还有助于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力度和深度。同时,学校要为创新实践提供硬件设备,开放创新资源,如实验室、培训基地、资源平台等。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建设要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开发和建设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创新课程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在研发课程过程中,联合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开发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同时,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的通识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中。
  (三)注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团队合作和跨学科融合
  组建一支素質优、业务精、人员配置科学的创新导师队伍,并设置配套的考核体系、奖励机制。提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教师合作互助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团队中邀请社会、企业行业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辅导、交流等活动。有定期的培训考察项目、企业挂职考察锻炼等。
  参考文献:
  [1]马保仙,王秀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措施[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48-49.
  [2]许青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11-14.
  (责任编辑:王璐)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趋势,其中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构建了一种与项目化课程相适应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并以“医院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对该评价模式下考核内容的设计、考核主体的选取、考核标准的制定、考核过程的实施及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项目化课程;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摘要:自1980年开始,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对高教各层次人才的需要,国家在武汉、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开始试办以走读、自费、不包分配、择优推荐为主要特征的专科层次(2~3年)短期职业大学。本文根据历史当事人的回忆,记述了全国首批短期职业大学的建立过程以及短期职业大学的建立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短期职业大学;高职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
象海豹  象海豹是个头儿最大的海豹,雄性象海豹体长可高达6米,体重可达3.6吨。象海豹是一种行动和反应都很迟缓的动物。它在沙滩上睡大觉的时候,你走到它的身旁,甚至轻轻地抚摸它,都不会干扰它酣睡的香甜,那份泰然真如在无人之境。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哟,在观看它时,千万不要绕到它的身后去,因为象海豹最怕别人切断它通向大海的退路。如果惹恼了它,它会对你大发雷霆,发出一阵又一阵粗犷的吼声。  戴帽海豹  为
关于比目鱼为什么会长成这么一副奇怪的模样,民间可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呢!  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是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据说这天朱元璋的午饭里有一条鱼,挺大的,结果没吃完,只吃了一面就饱了。朱元璋放下筷子,随口说:“剩下一半下回再吃吧!”伺候的人不敢怠慢,就好好儿保存着这半条鱼。结果皇帝很快把这件事忘在脑后了,而那半条鱼却留存到了现今。因为这个故事,比目鱼还得到一个貌似威风的别名——皇帝鱼,可谁知道
摘要:以里昂教授的动画角色设计课程为个案,从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评价及反馈多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课程内容兼具角色动画设计核心内容和关键从业能力;课程组织兼顾中观及微观两个层次;教学方法集讲授、表演、示范、一对一辅导为一体;教学评价及反馈平等、公开、多样,集中体现了课程面向职业动画人培养的特征,对国内动画职业教育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职业动画人;职业核心能力;动画角色设计;课程设计  中
摘要:县域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短板。基于湖南省某县职业中学的深度调研,通过与教师和学生访谈、数据收集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研究对象的资金投入、教学条件、师资结构、教师发展、生源变化、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由外部环境变化、内驱发展动力不足以及内部绩效和培养质量降低等问题引起的发展困境,并从政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当前条件下县域农村中职教育发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变革,高职教育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日益密切。济南市为了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高职教育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在分析济南市高职教育现状基础上,结合济南市区域竞争力指标,提出两者相关性分析模型。济南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和区域竞争力协调发展,并对促进两者紧密合作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竞争力;相关性 
摘要:2017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案对民办院校进行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划分,进一步明确了两类民办院校的性质、权利、组织、扶持与奖励、责任等,为民办院校发展清除了许多法律上的障碍。修订案的出台对缓解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融资方面的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民办教育促进法;高职教育;融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
摘要: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粤西地区农村人口比重高,农民数量大,其生活改善与收入水平提高是该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以教育规模为自变量,以农民收入为因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函数模型。研究发现,小学与普通中学规模为排除变量,高等院校规模不完全具备建模条件,中职学校规模为主要因素,可作为教育规模的代表因素参与建模。结果显示, 中职学校的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具有高度相关性。  关键词:
摘要:中职专业教材分析是开展专业课教学的前提,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目前中职专业教学改革中主流理论。文章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视角,对中职专业课的教材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展示行动导向教学视角下的中职专业教材分析方法和流程,旨在说明行动导向教学视角下中职专业教材分析的有效性,行动导向教学视角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中职专业教材分析视角,为中职专业教材分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中职;专业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