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成核层对InGaN基黄光LED内量子效率的影响

来源 :发光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wa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了一种由溅射AlN层和中温GaN层组成的复合成核层来提高黄光LED的内量子效率.系统地研究了在溅射AlN成核层和复合成核层上生长的InGaN基黄光LED的晶体质量和光学性能,揭示了复合成核层对黄光LED内量子效率的影响机制.分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变温光致发光谱和电致发光谱对黄光LED进行表征分析.结果发现,复合成核层能够诱导产生堆垛层错,可以有效降低外延层中的位错密度和残余应力.在溅射AlN成核层和复合成核层上生长的黄光LED外延层中的位错密度分别为5.04×108 cm-2和3.98×108 cm-2,压应力分别为482.71 MPa和266.38 MPa.通过变温光致发光谱计算得到在溅射AlN成核层和复合成核层上生长的黄光LED的内量子效率(室温295 K)分别为12.5%和29.8%.
其他文献
以某Ⅷ度设防区基岩场地地震危险性计算为基础,拟合不同随机相位的人造地震动时程作为输入,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了Ⅱ类、Ⅲ类和Ⅳ类典型场地的土层地表地震反应.结果 表明:①在不同地震动强度、不同随机相位基岩时程输入条件下,对不同类型场地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得到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值相对极差差别较大,地震动相位特征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不可忽略;在反应谱特征周期2.0s内,地表峰值和反应谱值变异系数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有增大趋势;②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的基岩输入随机相位样本时程的必要数量,
通过实验测试了国产KZ28LF低频可控震源在线性升频、伪随机编码和单频3种激发模式下的信号特征及在地下介质高精度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表明:①线性升频和伪随机编码激发模式可稳定激发1.5~12 Hz的低频信号,近场信号互相关系数大于0.95的分别占81%和63%,信号能量在9~12 Hz较强、在1.5 ~9 Hz较弱,低频外传能量较弱,而单频激发时高次谐波能量较强,信号重复性较差.②相干法和反褶积法均能压缩震源子波,恢复介质真实响应,相干法的结果重复性和信噪比最高,反褶积法保幅和保相效果最好.③叠加
为探讨三维地震下层间隔震结构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时的地震响应,建立了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模型,分别输入一维、二维、三维地震动,比较层间隔震结构在不同维度地震波输入工况下的地震响应.针对三维地震动输入下隔震支座拉压应力超限问题,添加三维隔震装置,并与传统水平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三维地震动输入下的结构地震响应大于一维和二维;加入三维隔震支座后,竖向地震动被有效隔离,结构地震响应减小,优化了支座受力,支座拉压破坏问题得以解决,地基土体应力小于设置传统水平隔震支座下
基于Perform-3D软件,采用碳纤维加固和粘钢加固方法对震损后的混凝土框架进行加固.分别以3、6、9层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对震损RC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加固效果.结果 表明:①随着高度和PGA的增加,3、6、9层震损后的碳纤维和粘钢加固结构IDA曲线簇的整体收敛性均较好;②总体上粘钢加固可以提高结构对地震动随机性的收敛性,但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对于地震动随机收敛性的增益效果逐渐减弱,该加固方法对3层高度的震损低层框架结构加固效果明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耗能墙的抗震性能及其对底层柔性建筑的减震效果,设计了3片耗能墙,设计参数为截面尺寸、墙的排列方式和配筋形式.通过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对3个试件的破坏特征、滞回耗能、位移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进行了研究.选取7条近场地震波和8条远场地震波,并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设置耗能墙的底层柔性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 表明:3片耗能墙均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在墙身设置竖向通缝可以提高耗能墙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内置钢板后可明显改善耗能墙的抗震耗能效果;在近、远场地震作用下,增设耗能墙后首层层间位移角平
对一种典型IDC机柜进行了往复拟静力加载试验,以研究其损伤特征,获得力学性能参数.试验中对两个相同的机柜分别进行了沿短边和沿长边方向的往复加载,逐渐增大机柜顶部位移幅值,直至机柜严重破坏,观察其损伤发展过程、特征损伤现象,记录其承载力-位移滞回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此类通信机柜,门板和侧板丧失支撑作用,随后立柱-横梁节点焊缝持续开裂是关键的损伤机制,在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时应重点考虑.
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Eu掺杂的Sr1.95+xLi1-xSi1-xAlxO4F(0≤x≤0.25)发光材料,并详细研究了所制备Sr2 LiSiO4 F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及相组成.利用Al3+-Sr2+离子对取代Si4+-Li+离子对的晶体位点工程,对Eu2+占据的Sr多面体位点进行调控,实现单相Sr1.95+xLi1-xSi1-xAlxO4F(0≤x≤0.25)材料中Eu2+和Eu3+的共存,获得了Sr1.95+x Li1-x Si1-x Alx O4 F:Eu体系从绿光到红光的发光调谐.通过对Sr1
红光/近红外发射碳点(简称R/NIR-CDs)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报道的红光碳点往往存在荧光量子效率低、半峰宽较宽且具有激发波长依赖的缺陷,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因此,合成制备高荧光量子产率(PLQY)、半峰宽窄且激发非依赖的红光/近红外发射碳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近年来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前驱体及其合成碳点,总结了尺寸效应、杂原子掺杂、表面态等高效的碳点光学调控理论,并简要介绍了红光/近红外发射碳点在生物成像、疾病治疗及白光发光二极
采用CO2激光区熔法制备了LuYO3:Tm3+(0.3%)-Yb3+(5%)荧光材料.在980 nm激光激发下测量了样品在可见光波段的上转换(UC)荧光光谱,其中1 G4→3 H6跃迁产生的蓝色上转换荧光发生明显的Stark劈裂.利用荧光强度比(FIR)方法对样品的Stark劈裂能级1G4(a)与1G4(b)和3F2,3与3H4两对热耦合能级的荧光温度传感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对热耦合能级的测温范围为223~723 K.1 G4(a)与1 G4(b)能级在低温下灵敏度较高,在223 K处有最大绝对灵敏
以稀土氯化物为原料、油酸和十八烯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粒径为4.4 nm的 β-NaGdF4:Yb3+,Er3+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并将其分散于纤维素纳米晶(CNC)的悬浮液中,随后通过蒸发诱导自组装制备了β-NaGdF4:Yb3+,Er3+/CNC胆甾型复合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制备样品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NaGdF4:Yb3+,Er3+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的形貌为球形,结构为纯六方相,有良好的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