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重义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rak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景云先生 是一位崇尚医德、重道义的中医师,许多年前因为一次生病的经历而迷上了中医,继而转行进入中医行业,行医济世。在简单的生活中,他用慈爱履行着一位医者的责任;他珍惜时间,“活到老,学到老”,在知识的不断增进中,为治愈病人提供着一重重保障。十多年前,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中医师为了中医的地位而四处奔走,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仍在不懈努力,其恒心,其毅力,由此可见。医者,仁为心,医者,德至上,从仁,从德,那是他一直坚守的原则。
  【颜景云先生,景生堂中医诊所注册中医师(全科),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全科证书,兼任香港中医师权益总工会副理事长、香港专业注册中医协会副监事长、香港中华中医师公会副理事长、华夏书院中医认可培训机构讲师、北京汉章针刀学研究院学术委员等公职。】
  迷上中医,因病起
  在香港,西医一直占据着医学界主导地位,在市民的心中亦是主角,如果孩子要去学医,大多数家长会送孩子去学习西医,中医极少被选择。出生、成长在香港的颜景云先生尽管其父是一位从内地来港的中医,从小向他灌输着中医的思想和理念,而他却也被西医主导的思想影响着。
  一次,颜景云先生因中暑患有感冒,他首先选择的是西医,他找了许多西医,然而这个看似并不严重的病却不知为何总不见好。无奈之下,他硬着头皮找到父亲,其父将他领回了家,为他开了副方子,吃过之后,身体舒服了许多。“我顿时就有一种顿悟了的感觉。”颜景云先生回忆起那时候的情景。因为这个小小的插曲,让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工作之余,颜景云先生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中医,一听到有中医的课程,便会去听课,就这样,原本已有其它工作的颜景云先生转入了中医行业。在跟随父亲学习中医之后,来到了内地继续进修,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全科,所学内容既有中医知识,亦有西医知识。
  学成回港之后,颜景云先生创立了“景生堂中医诊所”,开始了治病救人的神圣之旅,主要以古针治疗脊柱神经内科相关疾病,包括五官科、糖尿病、心肺、脾胃、肝胆、肾等神经相关疾病,精医各类急慢性疼痛。2002年,他经由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审核注册,成为注册中医师(全科)。中医至此,成为了颜景云先生事业和人生的主线。
  妙手回春,德高尚
  医者,德为先。作为医师,在颜景云先生脑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意识——医道通治道,即治疗病人如同治理国家一样,要平衡。“当人生病的时候,不要耽误人家,要尽快将其治疗好,平复其情绪、压力等,不能为了钱,故意延缓治疗速度。”颜景云先生说。
  颜景云先生行医多年,年少时在父亲治病救人慈悲为怀的耳濡目染之下,一颗医者的仁心暗生,并指导着他行医济世。行医的过程是善行的过程,其中许多事情让他至今仍旧记忆犹新。一路走来,颜景云先生遇到过许多疑难杂症,他言:“人体有五臓六腑,五臓,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因此六腑要通。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讲究虚要补,实要排,有病理产物的时候要排除,此外,情绪的问题也是中医的范畴。”中医的博大精深引得中医师们不断探索,学不止步,也因此,为诸多患者带来了健康的福音。
  曾有一位患有中风病的老人,这位老人曾多次中风,引发了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有“天下第一痛”之称,发病时,剧烈性疼痛让人难以忍受,刷牙、说话、饮食甚至微风拂面都会导致阵痛。这位老人不能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都不能下咽,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这位老人在来到“景生堂”前,曾两次前往其它医院,因为病情严重,均被拒收。后经香港中医师权益总工会一位委员介绍,找到了颜景云先生,因为中风,这位老人已经无法行走,颜景云先生回忆说:“来时,我见两人搀扶着他,他面色通红,头髪都竖了起来,有如怒髪冲冠一般。”他为这位老人测量了血压,测量结果显示上压190多,下压110多,已经进入三级高血压(重度),颜景云先生一看,心下一惊,这位老人有生命危险。这由多个因素引起的疾病,让医者治疗起来难上加难。
  见此,颜景云先生本可拒绝为其治疗,可老人祈求的神情让他动了恻隐之心,他收下了这位中风的老人,用长针对老人实行针灸治疗,连续两个月下来,老人的病情有了显着好转,老人感觉好多了,再次测量血压,已经降了下来。颜景云先生接着为其治疗,直至病愈。
  还有一个中风的病人,这位病人已经在医院里昏迷了四十多天,颜景云先生说:“昏迷的话,人的脑细胞会死亡许多,很危险。”当时他也没有什么治疗的方案,依靠着多年的经验和中西医学知识,长针短针配合使用,刺激其中枢神经,使其身体达至平衡,每天针灸一小时,他发现,每针灸一次,病人能动的地方便会多一些,如此,一星期以后,病人清醒了过来。
  每次见到病人重新恢复健康的身体,颜景云先生的心中总是无比快乐,医者父母心,或许就是这样。现在,除了周日及公众假期,几乎每天,颜景云先生都会来到景生堂为前来就诊的病人治病,他的儿子也受到他的影响,学习了中医,常来诊所帮忙,致送健康。
  一直以来,颜景云先生都在用人生中需要记住的十二件事来鞭策自己:记住时间的宝贵,记住恒心的毅力,记住工作的快乐,记住简单的意义,记住品德的美丽,记住慈爱的伟大,记住言行的品德,记住责任的重要,记住节俭的智慧,记住知识的增进,记住创造的未来,记住忍耐的美德。治病救人,医者仁心,颜景云先生用尚德重义为医者作出了诠释。
  中医谋权,意志坚
  中医,五千年的历史,千锤百炼,守护着人们的健康,它是中华瑰宝,然而,在香港这片有着浓鬰西方特色的土地上,却难以找到一片扎根下来的沃土,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的中医们,数十年来都在努力地为中医正名,为中医立足于香港而努力着。直到香港回归,中医终于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中医界同仁经过多年的努力争取,也开始有了成效。
  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特区政府相关部门开始愿意将部分的目光分给中医界。1999年,香港特区政府开始立法,筹备成立中医注册认可机制以及相关的监管机制,将中医药纳入常规架构下。“当时,在香港,有七千位表列中医。”颜景云先生说,“这七千表列中医被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登记注册行医十五年以上的中医,可以免考,第二种为经过专业学校学习并获得相关证书的中医可通过面试成为注册中医师,第三种就是既无十五年登记行医牌照又无专业证书的一批,则需通过笔试和面试,方能成为注册中医师。”
  这是为中医界正名的一个方式,然而,注册制度的苛刻让许多中医望而却步,得知这个情况,立法会议员梁耀中先生等一批中医师倡导成立了香港中医师权益关注组,颜景云先生为委员。他们与卫生署相关人员约在湾仔,进行了一次交流,中医代表提出了他们的意见——先培训后考试,此意见最终没有获得批凖。随后,他们举行了各类争取合理权益行动,2003年,他们将之前的“香港中医师权益关注组”正式命名为“香港中医师权益总工会”。作为总工会创办人之一的颜景云先生继续行走在为中医师谋权的道路上,现为副理事长。
  “有一天,中医业界可以有如家人一般相亲相爱,所有表列医师无论是已知命的老中医师,还是刚过而立之年的同业先进,都能够打破分化,顺利过渡注册,共同见证没有表列的一天。中医业界能够享有更进一步的公信力,拥有业界一人一票选出的代表,进入法定的监管机制,他们更盼望香港特区政府设立中医药促进发展局,建立公立中医院,及恢复‘中华医学师带徒的传承’真正做到专业自治。”这是颜景云先生的心愿,也是香港数千中医的心愿。
其他文献
12月27日,国际篮联(FIBA)官网撰文点评了2012年亚洲篮坛湧现出的青年才俊。在这份榜单中,国青男篮的王哲林、周琦、罗汉琛、代怀博以及国青女篮的杨力维五名中国球员入选。王哲林,这位2米15的内线球员从入选中国男篮奥运集训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瞩目的焦点。周琦,一整年都在努力学习,试图达到新的高度。罗汉琛,是第22届亚青赛当之无愧的最佳控卫,在亚青赛上场均可以贡献8.9分3.6助攻,为中国国青队夺
期刊
对任何正在创业的人来说,最鼓舞人心的书籍是企业家自传。企业家自传比任何管理学教科书或自助手册都令人振奋,因为书中的内容是真实的。这种成功的企业创始人的自传,鲜有文笔优美的,通常也很肤浅——其中许多几乎只是加强版的企业宣传册。但其中最好的一些故事可能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此外,署企业家自己名字的自传,始终比任何传记都更可信,即便企业家请枪手代笔时也是如此。  ●雷·克罗克的《麦当劳之父的创业冒险》  
期刊
杜成国先生是一名平凡中蕴育感动,朴实中折射伟大之人。他並非社会名流,卻在香港侨界当中颇有名气;他並非传道解惑之人,卻在集美中学里德高望重;他並非家财万贯,卻无私捐出数百万元教育基金;他並非高大魁梧,卻在人们心中有着巍然挺拔的身影。为何人们发自内心地尊敬他?源自於他一生克俭克勤的无私奉献!源自於他对“陈嘉庚精神”的传递与弘扬!源自他个人的高尚人格及追求!  【杜成国先生,印尼华侨,五十年代回国,就读
期刊
近日,全球知名财经杂誌《福布斯》中文版将2012中国年度商业人物唯一殊荣授予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並刊发了对张近东的专访封面文章——张近东的战斗。《福布斯》认为,在不甚乐观的宏观商业环境中,张近东带领公司向困难和自我发起挑战的决心和勇气,正是福布斯一直崇尚的企业家精神的表现。  2012年,苏宁稳步推进新十年“科技转型智慧服务”的既定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渠道变革、营销变革、服务变革,尤其线上线下
期刊
【本刊讯】日前,由世界李氏宗亲联合总会主办,香港李氏宗亲总会承办的2012年全球李氏宗亲年会暨恳亲大会在美丽的东方明珠——香港盛大开幕,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李氏宗亲聚首在香港,共祝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2012年全球李氏宗亲年会主题为“弘扬中华文化,团结海内外华夏儿女,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再创辉煌!”  大会在和谐团结的气氛中拉开帷幕。中国国务院侨办国外司、港澳
期刊
郑梓根先生是旅居香港的深圳人,九十年代退休以後,牵掛家乡的他,就投入到团结乡亲、回报桑梓的工作当中。在他和朋友的倡议之下,香港南头乡亲总会顺势成立,成为联络两地、沟通乡谊的重要平台。作为创会会长,为充分发挥互助、互爱、互惠的精神,坚定笃行爱国、爱港、爱乡的理念,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多年来,尽职尽责地做了诸多实事。  【郑梓根先生,现任香港南头乡亲总会创会永远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会董、香港深圳社
期刊
潘彼超教授 是一位热心传播中华茶文化的爱茶之人。几十年品茗说茶,让他深谙茶理,痴迷茶韵,自然地成为了茶文化的弘扬者、茶道研究的爱好者。独立创业的这段日子里,他就一直为此奔忙,成立社团、开办茶坊、举行比赛、走进社区,忙得不亦乐乎,可以说,倾注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他说他有一个目标:做一品好茶。  做茶:瑞草聚本轩  潘彼超教授指着国茗轩的产品说,“看,每一种茶上面都有‘国茗轩’的标识,我担保是正规的,
期刊
杨钊鸣先生是一名充满精彩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不局限于某一领域,从一名服务大众、关心社会贫弱之社会工作者乃至一名叱诧风云、弄潮商海之商家,到一名热爱中华文化、保护中华文物之收藏大家。杨钊鸣先生从政、参政、从商、研医、收藏、习武、服务社会。于各种天壤之别的角色中互相渗透、糅合,在不同领域之中、在纵横之间,彰显人格魅力!特别是其收藏之痴之迷,对中华文化之敬慕,对艺术的追随及对文物的热情,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期刊
关树根先生 是一位风趣的人,他的话很实在,没有任何修饰的辞藻。因此,他担任香港旺角街坊会理事会副主席所做的工作,也是实实在在的。他和会里的其它成员一样,为社区提供民生服务、长者服务、儿童寄托服务、童军、单亲家庭培训、移民服务等等;而整个旺角街坊会也坚持贴近民生,实实在在为民服务的精神。而他的感悟,更显出一番大隐隐于市的奇特。  【关树根先生,旺角街坊会理事会副主席,他和街坊会的同仁一道,秉承着街坊
期刊
黄路干先生是香港五金制造业的资深从业者,从十五岁开始入行,至今拥有五十多年的从业经验,现担任香港金属制造业协会副会长、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院士,为行业出谋划策,付诸心力。他以独到的管理经验、诚信严谨的营商态度,于美国、欧洲等地拥有大批长久合作的客户。生活中的他眼光长远,善于检讨自己,以平常心对待人生中的坎坷与坦途,于酸甜苦辣中体会人生中的百般滋味。心胸如斯宁静,静待花开花落,闲看云卷云舒!  【黄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