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以存在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th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16岁的少年派与一只孟加拉虎,一艘救生艇,历时227天的浩海漂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艰苦卓绝的求生画卷。现实中,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一人与兽创造的生命奇观,背后必然有着强大而神秘的支撑,那就是关乎信仰的力量。
  在影片开端,镜头把我们带到了印度南部的法国殖民地朋迪榭里。导演不惜用三十余分钟的时间来展示主人公派的童年生活。由于此地区信仰比较多元化,派耳濡目染对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所认同,成为一个泛神论者。派的父亲因西方医学而获得了救治,所以他崇尚理性,相信科学。而派的母亲则倾向于信仰对心灵的指导,认为科学只能解释表面的现象,只有信仰才能解决内在的问题。电影中也强调母亲舍弃了家庭跟随派的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两种价值观的对立,成为全家一次晚餐谈话中的重要议题,这次谈话也为派之后从漂流到获救的经历带来了可能性。年轻迷茫的派面临着理性与信仰的抉择,最后他决定去接受洗礼,遵从了母亲,去追随心中的信仰,这个抉择也贯穿着影片的全部情节。当理查德·帕克跳入海中捕鱼,挣扎着想重新登上救生艇时,有那么一瞬间,派想起了父亲教诲他动物没有灵魂,只有自然界中极自然的弱肉强食,但此刻他从猛虎的瞳孔中,看到了无助,看到了浩渺水波中微小的自己,看到了与他自己在动物园被同一个人喂养大的伙伴,这时灵魂深处对菩的信仰趋使他选择了把孟加拉虎救起,共同生存下去。
  信仰究竟为何物?这是在观影中一直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一个问题。在印度,大部分民众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主要特征是信仰多神崇拜的一神论,也是泛神论。印度教号称有三千三百万个神祗,之中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在影片中,毗湿奴的形象不止一次出现,他是仁慈和善良的化身,他以十来种化身救世,其中一种就是灵鱼马特斯亚,传说洪水泛滥时它拖拽方舟,拯救了人类的始祖摩奴。影片中,派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在太平洋上第一次用网捉到并杀死一只鬼头刀时,他既敬畏地忏悔,又虔诚地感激毗湿奴化身鱼来解救了自己和老虎。但当狂风暴雨来临时,平静的漂流又被“神迹”报复性地摧毁,派又向恐怖的天空质问着:“我失去了家人,我失去了一切,我臣服于你,你还想要什么!”此时,派意识到:当困境来临,多信仰就变成了更为相信人性,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因为任何信仰,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最终目的也都是令我们相信人性的强大本能。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有老虎参与的奇幻漂流,但日本调查员怀疑这其中许多细节不合逻辑,如香蕉不会在海上漂浮,食人岛上是深海中的热带密林,岛上生存着密密麻麻的狐獴,而狐獴本是生活在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里。李安煞费苦心,挑选了最不合理的动物,故意扭曲事实,来揭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让观众了解眼睛所看到的是假象。理想中,我们都认为第一个故事是真实的,但理性又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怀疑。于是派含泪说出了另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沉船之后,派同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了伤,厨师将他吃掉,派遭到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发生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将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派抑制不住愤怒杀了厨师,吃掉了他。这击溃了他的世界观,使派难以承受,当然这一个故事更接近现实。对于两个故事谁真谁假,一直存在着争论。奥斯卡颁奖礼上李安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感谢大家相信了“派”的故事,并与他一起分享了这一段旅程。导演让派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信念帮他逃避世事中的惨象,遮蔽人性恶的一面。虚实难辨之间,导演狡猾地将其中奥秘留给观众去猜测和评说。固然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就像少年派内心中理性和精神的冲突。然而心中的声音像一道缓缓的水流,浸润我们的心灵。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只要你相信,它就会存在。
  好电影没有国界,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超越政治、宗教、种族,电影中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和动人的情节会永远留存在观众心中。李安在奥斯卡颁奖台上发表获奖致辞时,以一句印度语“Namaste”(多谢)作结,宝莱坞女星Shobhaa De在twitter上说:“李安的一句Namaste,胜过他手上的小金人像。”
其他文献
印度尼西亞(以下简称“印尼”)与马来西亚是东南亚一衣带水的两个邻国,从人种起源到历史文化、宗教习俗、语言文字都非常相似,可以说两国的文化是同一种文化衍生出来的亚文化。生活中有个例子颇具说服力,在印尼最流行的动画片Upin
2020年2月28日,美籍英裔物理学家、数学家和作家,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名誉教授弗里曼·戴森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附近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6岁。戴森被冠以“传说中的理论物理学家”的称号,他一直致力于量子力学、原子力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并对宇宙的生命和智慧进行认真考察。其领导的“猎户座计划”和提出的“戴森球”(人造天体)理论,让全世界的少男少女为之心动。从军的遗恨  1923年12月15日,
日出日落,月升月降,由昏而暗,周而复始,本是天地的铁律。在诗人眼里,每天的太阳和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在我的镜头里,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在哪里看太阳真的有迥异的感觉。当黑暗退场,光明登临的时候,當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生命的守护者来了,她披着彩衣,踏着浪花,出现在早行人的面前,红彤彤的天与地,红彤彤的他和她,火红而崭新的一天开始了。这一刻心灵为之颤抖,情感为之激发,目识心记,那时那刻如在目前。天有大美而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一位在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现代派诗人、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文学翻译家。他才华横溢,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含历史、跨文化、无结尾的现代主义长篇史诗《诗章》(The Cantos),而且还创作了上百首原创诗歌,写下了数十篇文艺批评论文。同时,他积极译介中国古典诗歌与儒家经典,并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
从喧闹的市井,忙里偷闲到熟识已久的池塘散步,不经意间,双眼迷离,见梦幻泡影,睡莲如雪,荷叶如黛,绿水如漆,无声无息,万宗俱寂,恍若隔世,月光如许。哪有明月,实在日光之下。日光之下没有新事,心若有景处处荷塘夜色,心若如此何求闹市无声。【作者】任红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摄于天津
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苏联著名作曲家、苏联人民艺术家,1907年4月12日出生在圣彼得堡(1924—1991年名为列宁格勒)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巴维尔是维捷布斯克省人,曾在沙皇军队服役,之后来到彼得堡打工,熬过了一段四处飘零、忍饥挨饿的苦日子后,总算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在老涅瓦大街139号房子打扫院子。母亲安娜是普斯科夫的农家女,她在彼得堡打工时和巴维尔相识并结了婚。俄国十
散散落落的黄色在以白色为主、多色彩均有的花圃里因汇聚而浓重起来,也不失一种凸显与均衡的美。    走进了人家的圈子      2000年 4月,崔琦在Johnson
【作者】任红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  因为车坏在山里,只好住在山里,早晨起来向门外望去,山在云里雾里。雨浇在岩石上,热浪升腾,激起迷蒙一片。峻峭的山峰现出柔媚,险峻的挂壁公路显得平缓,雄伟的太行气象万千。心中慨叹造化之奇妙的同时也惊叹山中村民之坚韧,当年十几个汉子拼死凿出山壁上的公路,寻找自己的梦想,山外的人才能进来,山里
又是一年春风,又是一年绿色,武夷山的秀色,拦不住的风光,还在那里。阳光照耀,新绿透出暖暖的色彩,山的身影变得柔美与多姿。人在水中游,风从脸边过,心随涟漪起。我赞美造化之神奇,感动于天恩之浩荡,自觉一己之渺小。乘舟远去,融入清风。【作者】任紅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摄于武夷山
美国最高法院向来是个神秘的地方,在这里,九位“老人”白发苍苍,身披黑色法袍,他们非民选,且“一朝为官,终身任职”。多年来,美国宪法学者和新闻记者都致力于揭开最高法院的神秘面纱,还司法神殿以平常,给大法官祛魅。前有美国政治学家戴维·M·奥布莱恩。早在其1986年出版,荣获“银槌奖”(Silver Gavel Award)的《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一书中,他就表述了最高法院是一个政治部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