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根

来源 :中国艺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ed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递进的转型期,传统生活正在发生改变,特别是原属于农耕文化、村落文化或胡同文化、街巷文化的那些传统文化,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到来,一下子被冲击得无处立足,于是许多传统被丢掉、改变,或彻底转换成一种新的方式存在下来。恩格斯在《致施米特》的信中说:“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时,只能把它放在它所产生的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观察。”事实上,有许多遗产在这样的转型期中,仍顽强地存在着、保持着,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由于文化遗产的特征不同、形态不同,保护、抢救工作更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文制宜、因人制宜。那些仍存在的文化遗产记录了传统的生活,依然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铁匠,人们都喊他“田师傅”。他住的小区面临拆迁,新楼已分给他,但他不愿去住,依然日夜守着他的那些老工具。在他的铁匠铺里,祖辈传下来的上百件工具被他精心地摆在地上、挂在墙上,它们散发着陈旧的气息,但熔铸于此的手艺又闪现出人类艺术创造的灿烂光芒,它们照耀着我们生存、文明的历程,每件都带着古朴和刚强。在铺子的一角,我发现了铁匠的地铺,只有破旧的被子和枕头,那便是他守望文化的住所。
  每天,铁匠铺子的炉火一闪、锤声一响,人们便挤到门口来看热闹,还送了他一个外号——“末代小炉匠”。但如今,他的存在已与现代的城镇生活形成了一种矛盾:小区需要安静,不能让他再继续打铁,平房需要拆,也不能留下这个作坊,可他实在舍不得舍弃他的老物件与老手艺。开始我想,要解决这个矛盾并不难,只要找一间房子,把他祖传的老物件、老工具搬进去,建一间城镇民间铁匠博物馆就可以了。但是这样做,表面上留住了文化,实际上却丢失了传统。传统在生活中,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以博物馆的方式可以留存住一些传统,但那只是记忆性的、物态的,或者只能从死的物件上去记载传统,这意味着现代人眼瞅着传统在眼前消失。那么,还有什么办法能留住传统呢?
  在思考传统如何适应新的地域和环境时,我想起冯骥才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传统的生动是留住传统的重要因素。”而郑振铎先生也认为“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恰恰产生于文人与民间相接触的那种状态。”留住传统,特别是留住活态的、生动的传统,必须使传承者自身有积极性。说回那位田师傅,在生活中,他有许多独特的手艺,以及极强的创造意识。现在每到清明,家家为故去的亲人烧纸,都要先在纸上打上“印”,这种工具叫“纸镊子”,市面上没有卖的,人们也不会做,但他就会,而且还能做出两种形状的“纸镊子”。与他接触的过程中我还想起,从前在矿上挖煤的矿工有一种用嘴叼的“灯虎子”,有了它,便可以腾出双手去背筐爬坡。听完我的描述,他竟然很快就做了一个出来,造型十分精美,实在让人惊叹。不仅如此,他还有传承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曾提出“文化自觉”的命题。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田师傅对文化的坚守,体现的主体就是自觉。他的那种发白内心的热爱,让传统得以顽强地存在。
  像田师傅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还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认知。社会转型期中,传统最易丢失,而我们应努力去挖掘和认知新的环境中需要传统的地方。同时,他们所传承的民间技艺并不是转型后的社会和时代不需要,而往往是人们从主观上认为不需要了。所以,还要进一步挖掘现代社会对传承人技术的认可度。我们发现,当代社会和如今的城镇生活中,每天依然有很多居民、企业、文化艺术家、公共服务部门还在寻找着田师傅这样的人。很多生产生活中的工具在商店买不到,都需要他来制作,而文化馆、博物馆也希望他能将那些已经消失的老物件还原,例如犁杖、垮车子、轱辘、绳车子、打马印子的烙铁、老锯、斧子等等。
  传统的新生延续了其存在的过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新的传统一定要具备社会的需求和传承人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观察和验证如今的环境中是否需要这种传统。传承人的能力,也要与转型后的社会形态相适应,这是传统转换与嬗变的必要条件。大多数时候,不是转型后的社会不需要传统,而是传承人本身不再具备足够的热忱和能力。传统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因素缺一不可,但寻找和归集现代生活中的传统和因素,一定要时时注意如何舍弃与保留。今天我们还能搜集到与民族文学有关的一些古老的风俗,从科学研究工作来说,这确是难得的文化财富。每一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传统都有过自身的辉煌,只是被埋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事实上,它也有产生、发展、没落的历史过程,而且它与人类的早期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活中,许多活态的细节往往隐藏在普通生活的过程中。作为田野文化工作者稍不注意,它便会消逝而过,只有寻找到那些生动的传统和它能存在的背景,文化才能被传承下去、保护下去。例如田师傅对传统的手艺,也不是全部的继承,而是有所舍弃与保留。过去没有铁匠不行,而在现代城市中,传统的存在不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未来的城镇发展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对铁匠作坊所产生的烟尘、粉尘、废料、废液进行限制;未来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趋于宜居化,需要更加安静,铁匠作坊的锤声将被限制;铁匠作坊的功能与社会生活的需求逐渐分离,单件打制已满足不了批量需求,生产速度也跟不上城镇需求的快节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选择和调整的。但是,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所传承下来的这种铁匠作坊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又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它有不能替代的优势。比如从古至今的铁匠们所传承的那些有久远的自然、历史、民俗文化功能的技艺,依然是今天传统生活所急需保留的。比如对于铁匠的锤声,可以在“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的时候举行“响锤节”,让孩子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去听一听铁匠文化的久远呼唤,唤起大家对劳动创造者的尊敬和对曾经存在的文化遗产的思念。
  对这种文化遗产在城镇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传统的调查,极大地启发了我们对传统的认知,也对这个时期民间文化工作者和非遗保护工作的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无论是城镇化还是转型期,传统都不会消亡,因为社会的发展与文化遗产的存在并不矛盾。无论环境怎样变化,传统都仍旧“活”在生活里,因为传统就是人的情感和习惯。它依据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存在。关键的问题还是要走进遗产、分析遗产,让遗产能够与生活交融,并且让我们的生活保持自己的丰富性、多样性。
其他文献
(本网讯 艺海)12月17日至21日,主题为“两岸一家亲,同圆中国梦”的2014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在厦门市美术馆举行,共展出来自海峡两岸近80名书画家的350幅作品,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好评。  本届书画展由中国艺术学会、北京龙山艺术院、厦门市美术家协会、福建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联合主办。书画展自八月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指导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艺术研
期刊
刘文西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五年制国画系,受绘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教导。1956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委员会授奖给刘文西“优秀的‘三好’积极分子”。受延安革命历史和古元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响,毕业实习时,第一次奔赴延安。从此他热爱上了陕北这块土地和那里的人民。毕业后,被刘蒙天院
期刊
目前,节能降耗的概念已经被广大医院管理者和医院建筑设计者认可和接受,相关人士不断进行研究、摸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医院建筑的节能降耗问题上,人们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疑问甚至是误区。  近日,记者采访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业务领域楼宇科技集团控制产品与系统事业部产品部经理孙浩,请他谈谈对我国目前医院节能降耗的一些看法。  关于节能降耗,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孙浩说,绿色
期刊
从照片到“遗憾”  贾斯培·琼斯是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甚至被列为与丢勒、伦勃朗、戈雅、蒙克和毕加索等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版画家之一,2011年他还在美国白宫接受了“总统自由勋章”。  今年3月开始,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琼斯个展“遗憾”。这个展览首次展现了琼斯最新的作品,尤其是一组他一年半前开始创作的作品,这组作品由两幅绘画、十幅手稿和两幅版画共同组成,十分值得
期刊
为时代造像:把中国人的形象立在世界上  左边,一位身形健壮、精神矍铄的西方智者,长发垂肩、须髯若神,透着深邃理性的目光;右边,一位文弱清瘦、亲切慈祥的东方圣贤,手中的龙头节杖恍若遥接苍穹,传递仙风道骨之神韵。一入展览大厅,在屹立其中的多尊古今文化巨匠雕像中,这对已于今年6月被意大利国家博物馆罗马威尼斯宫永久收藏的青铜组雕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格外抢眼。创作者
期刊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是一所集妇女儿童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迁建项目占地面积67127m2,规划建筑面积135000m2,编制床位1150张。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81219m2,设置床位650张,共19层,其中地下3层,地上16层,由门诊部、医技中心、手术中心、住院部组成。  一期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在尊重城市地域特征及地形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
期刊
关山月是岭南画派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也是中国当代的书画大家。虽然从事传统绘画创作,但他却是一位关注时代、关怀民生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紧扣时代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用自己的艺术作用于时代和民众。关山月的艺术生涯几乎与整个世纪同行,同时他的艺术主题也与时代同行。从上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到1999年的澳门回归,这些都成为关山月艺术表现的主题;他引领时代精神近六十载,并且每次与时代的碰撞,都有经典作品产
期刊
中国绘画艺术强调,一切艺术形式都必须超越“技”,而走向对道的把握。就是超越绘  画的技巧,传达的是思想、情感,使绘画富有意境和神韵。艺术必须有内在的蕴涵,必须有特殊的寄托,必须栖息着人的心灵。人的性灵的传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根本。  不仅如此,中国画更重视人的品格,它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价值取向一重品。也  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流人品方能有一流的艺术,人品既高,气韵就高,气韵既已高,生动
期刊
马年岁末,有幸结识著名书画家张勇。参观他的画室,琳琅满目……这里既有传统山水画、又有西洋油画,同时还有博大精深的书法,其中不乏精品佳作。更为惊叹的是,他自创书法“悟”体字。欣赏之余,记者对张勇的艺术生涯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访。  张勇,艺名半山、正天命之年,壮心不已,犹如一匹骏马,挥毫泼墨驰骋在书画界。现为中国艺术学会常务理事、“悟”体字发明人、中国美协书协会员、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
期刊
画,乃一人之本真,是画家内心精神和文化的表达载体,诚如佛语:“世事无相,相由心生,……”,陈春剑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相”正是他内心的体现,也是他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继而在不断探索中所流露出的本真。带着这份心绪我走进了陈春剑的花鸟世界。沿着他艺术创作的墨迹探寻他内在的心相。  陈春剑的花鸟画延续了传统的双钩技法,融合入传统的工笔和写意技法以及当代的视觉审美布局构图理念。在用笔技法上,强化了线条的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