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海,是阿拉宁波的一片波澜宁静的海湾,一方安宁祥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处特别美丽的地方——水东。水东,就是水车村,古时称其“水东”。
水东,位于宁海县城东南,南濒水车港。旧以“缑东水木之依” 而名“水东”。相传明朝建文四年方孝孺罹祸后,官兵追至水东搜捕“方党”,村民欺哄說此地只有“水车”,没有“水东”,此后便称“水车”了。另一说法是,其地处水车港畔,海潮西涨到此,溪水和海水下流上涌,势如车水,故名“水车”。不过,从繁体篆隶书写法来看,“东”“车”二字,的确很相近。
水东,西有上明桥,南有下明桥,皆为清道光年间的石平桥。下明桥畔,白溪之上有座凸起的水东人呼其“井山”的孤丘,山景似谜若梦;丘顶建有一庙,名“井山庙”,由宁海葛氏始建于1328年,1670年重建。2013年初春时节,我有幸随省文保队前往县级文保单位——井山庙考察。井山庙现存之布局,是清早期的风格: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巧构奇筑,堪称一绝。正殿,石木共建,为八卦叠阶式;殿东首垂脊无存,正脊堆塑麒麟,祥云宝珠顶脊饰;檐廊用卷棚顶,柱头料用偷心造,昂上复置一斗三升,承托挑檐枋。元代石柱、明清藻井等也保存完好。
庙内香火颇旺,庙外空气清新、古树名木繁多。参天的沙朴已成林,有600多年树龄的罗汉松,守于庙门一隅,常年翠绿的它格外引人注目,也弥足珍贵,可谓运气练气之佳地。转于庙后,众多粗壮的枝条挡住了我的视线,扒开,极目远眺,白溪正绕着井山汩汩地淌向远方。
宁海,傍山依水,而美丽的水东恰位于水路进入宁海腹地的重要隘口之上。水东海拔300米的金山之麓下有一高达6米的山岩,岩上矗立着一座名曰“镇东”的古塔。古塔,明清时曾是宁海东大门的航标。若从风水堪舆位置来看,塔确有“镇东”之意,故名之。镇东塔,离井山不远,步行十来分钟即可到。2000年4月,该塔被列入宁海县文保点。镇东塔为六角五层空心砖塔,高14米,底层每边宽2.4米,腰檐有菱角牙子叠涩,第一层北面有拱门一道,其余五面及各层每边均有拱门式空龛一道。
从水东的村后望去,有一座形似古代帝皇紫金冠的山,当地人称“紫金冠山”,寓意此山下定出大富大贵之人。走近紫金冠山,只见山顶多奇石巨石,相拥相连,有立有卧,千姿百态,或似坐鹰,或如饭甑,叫人称奇。乱石丛中,有股山溪逼出奔泻,自成道千丈瀑布,与水东、白溪、越溪大桥,遥相辉映。山北,似是四周青山绿树几乎合围的天然盆地,也可说是生态环境幽雅的“天然氧吧”。据说,印度高僧昙猷由海道乘枫槎从三门湾入白峤港至水东港头登岸,先在此结茅棚,继而在“水东”建白水庵,后改名为“寿宁寺”。
通往寿宁寺的山路,是平坦的,或许是昨夜下过雨的缘故,又有些许泥泞。路的两旁多水东淳朴的自建的民居,一排一排、一间一间、一进一进、一栋一栋,前伸后延、错落有序,或相邻、或对望,以矮而结实的平房居多。当然,占地数百平米三层式、四层式的建造考究的独栋楼房也有不少,楼房的铁门又宽又大,整齐地贴着大红的对联,其美观度、上档次程度绝不亚于阿拉城内的那些别墅门;那些上了年份的老宅,也并未拆弃,仍呈马蹄形掩映在挺拔的翠竹古木之下,两三位白发苍苍系着黑布围襟的老妇正怡然自得地晒着太阳:讲讲大道、剪剪罗汉豆的边角等;当笔者举起手中的相机对准她们时,她们竟不避不躲,自然地张开缺牙的嘴巴,大方地露出带褶的笑脸,极为配合,因此录入相机的画面亦极为和谐。我向其中一位老人询问:“老人家高寿?”也许听不懂我的普通话,或者耳背,老人只是一个劲地冲我笑。后来,我从一头卷发、打扮时髦的阿姨口中得知:老人已86岁了。村里像她们这样长命、自食其力的老人还有N位呢。看来,水东,不但美丽,而且更是宜人,或者说养人吧!
寿宁寺,是晋代古刹,也是天台山佛教开基的首刹。寺前今尚存昙猷袖石和白水泉井两处古迹:白水泉井虽高出地面约1.5米,但常年不干枯,当地人便以它做食用井,该井又名“洗肠井”。相传昙猷之母怀胎,时经葱园,秽臭犯胎气,饮了白泉井的水,能除去秽气,佛门不食葱蒜等五辛的戒律典故也出于此吧。迈入静谧脱俗的寿宁寺,在天王殿北首的外墙上觅到了那块“纪念鉴真和尚东渡”的碑记。碑记中记载道:唐天宝三年(744),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一行30余人曾至此朝拜,还宿了一夜。
暖暖的艳阳悠闲地推着时针踱到了正午,方丈盛情地邀我们享用了一回绿色环保、可口的素斋:自种于山坡上的青菜、萝卜、芋艿、豆角,自做的千层、豆腐皮、香干、咸菜,自磨的宁海豆腐和素汤团等等。斋后,笔者踏上了藏经楼,探头眺望,潮涨潮落的水东港,白溪南岸的望府山、巍立如屏的状元峰……都在梦幻般的美丽的远方。
水东,养人;水东,更宜人!
水东,位于宁海县城东南,南濒水车港。旧以“缑东水木之依” 而名“水东”。相传明朝建文四年方孝孺罹祸后,官兵追至水东搜捕“方党”,村民欺哄說此地只有“水车”,没有“水东”,此后便称“水车”了。另一说法是,其地处水车港畔,海潮西涨到此,溪水和海水下流上涌,势如车水,故名“水车”。不过,从繁体篆隶书写法来看,“东”“车”二字,的确很相近。
水东,西有上明桥,南有下明桥,皆为清道光年间的石平桥。下明桥畔,白溪之上有座凸起的水东人呼其“井山”的孤丘,山景似谜若梦;丘顶建有一庙,名“井山庙”,由宁海葛氏始建于1328年,1670年重建。2013年初春时节,我有幸随省文保队前往县级文保单位——井山庙考察。井山庙现存之布局,是清早期的风格: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巧构奇筑,堪称一绝。正殿,石木共建,为八卦叠阶式;殿东首垂脊无存,正脊堆塑麒麟,祥云宝珠顶脊饰;檐廊用卷棚顶,柱头料用偷心造,昂上复置一斗三升,承托挑檐枋。元代石柱、明清藻井等也保存完好。
庙内香火颇旺,庙外空气清新、古树名木繁多。参天的沙朴已成林,有600多年树龄的罗汉松,守于庙门一隅,常年翠绿的它格外引人注目,也弥足珍贵,可谓运气练气之佳地。转于庙后,众多粗壮的枝条挡住了我的视线,扒开,极目远眺,白溪正绕着井山汩汩地淌向远方。
宁海,傍山依水,而美丽的水东恰位于水路进入宁海腹地的重要隘口之上。水东海拔300米的金山之麓下有一高达6米的山岩,岩上矗立着一座名曰“镇东”的古塔。古塔,明清时曾是宁海东大门的航标。若从风水堪舆位置来看,塔确有“镇东”之意,故名之。镇东塔,离井山不远,步行十来分钟即可到。2000年4月,该塔被列入宁海县文保点。镇东塔为六角五层空心砖塔,高14米,底层每边宽2.4米,腰檐有菱角牙子叠涩,第一层北面有拱门一道,其余五面及各层每边均有拱门式空龛一道。
从水东的村后望去,有一座形似古代帝皇紫金冠的山,当地人称“紫金冠山”,寓意此山下定出大富大贵之人。走近紫金冠山,只见山顶多奇石巨石,相拥相连,有立有卧,千姿百态,或似坐鹰,或如饭甑,叫人称奇。乱石丛中,有股山溪逼出奔泻,自成道千丈瀑布,与水东、白溪、越溪大桥,遥相辉映。山北,似是四周青山绿树几乎合围的天然盆地,也可说是生态环境幽雅的“天然氧吧”。据说,印度高僧昙猷由海道乘枫槎从三门湾入白峤港至水东港头登岸,先在此结茅棚,继而在“水东”建白水庵,后改名为“寿宁寺”。
通往寿宁寺的山路,是平坦的,或许是昨夜下过雨的缘故,又有些许泥泞。路的两旁多水东淳朴的自建的民居,一排一排、一间一间、一进一进、一栋一栋,前伸后延、错落有序,或相邻、或对望,以矮而结实的平房居多。当然,占地数百平米三层式、四层式的建造考究的独栋楼房也有不少,楼房的铁门又宽又大,整齐地贴着大红的对联,其美观度、上档次程度绝不亚于阿拉城内的那些别墅门;那些上了年份的老宅,也并未拆弃,仍呈马蹄形掩映在挺拔的翠竹古木之下,两三位白发苍苍系着黑布围襟的老妇正怡然自得地晒着太阳:讲讲大道、剪剪罗汉豆的边角等;当笔者举起手中的相机对准她们时,她们竟不避不躲,自然地张开缺牙的嘴巴,大方地露出带褶的笑脸,极为配合,因此录入相机的画面亦极为和谐。我向其中一位老人询问:“老人家高寿?”也许听不懂我的普通话,或者耳背,老人只是一个劲地冲我笑。后来,我从一头卷发、打扮时髦的阿姨口中得知:老人已86岁了。村里像她们这样长命、自食其力的老人还有N位呢。看来,水东,不但美丽,而且更是宜人,或者说养人吧!
寿宁寺,是晋代古刹,也是天台山佛教开基的首刹。寺前今尚存昙猷袖石和白水泉井两处古迹:白水泉井虽高出地面约1.5米,但常年不干枯,当地人便以它做食用井,该井又名“洗肠井”。相传昙猷之母怀胎,时经葱园,秽臭犯胎气,饮了白泉井的水,能除去秽气,佛门不食葱蒜等五辛的戒律典故也出于此吧。迈入静谧脱俗的寿宁寺,在天王殿北首的外墙上觅到了那块“纪念鉴真和尚东渡”的碑记。碑记中记载道:唐天宝三年(744),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一行30余人曾至此朝拜,还宿了一夜。
暖暖的艳阳悠闲地推着时针踱到了正午,方丈盛情地邀我们享用了一回绿色环保、可口的素斋:自种于山坡上的青菜、萝卜、芋艿、豆角,自做的千层、豆腐皮、香干、咸菜,自磨的宁海豆腐和素汤团等等。斋后,笔者踏上了藏经楼,探头眺望,潮涨潮落的水东港,白溪南岸的望府山、巍立如屏的状元峰……都在梦幻般的美丽的远方。
水东,养人;水东,更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