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之迷与虚妄之象:《自逐白云驿》中的青春叙事与哲学思辨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bestsoluti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诗歌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春马开始写小说了,这次他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部长篇小说——《自逐白云驿》。初读小说题目,似乎给人带来青春朗照逼人、一往无前的遐想空间,可是读完才发觉,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假象。《自逐白云驿》所呈现的主题远不是如此这般的美好。或许对1990年出生的春马而言,诗歌中的精神探险和匿名指涉不足以表现他对现实复杂和残酷的触摸,形而下的零碎感,一地鸡毛般的生活围堵,需要开启一种新的形式和结构,由此,他便开始对自己过往的不算很长的一段历史进行一种故事性的讲述。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个人青春的诉说,其中的抵达之谜和虚妄之象无疑是最为显著的主题。
  从个体的角度看,青春是每个人都必经的一刹那,它极其短暂,却又极为珍贵。对春马而言,青春当然正在进行时。可是由于他长期在日本读书和工作,对过去的成长的怀旧的焦渴显然已构成了一种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离家(中国)后对故乡的本能的怀恋和记取;另一方面是他对时间和对成长历程中思想打捞的必要性的敏锐感知。春马在日本留学,之后在日本工作,对自己曾经十分熟悉的故乡大连的怀想是必然存在而又十分迫切的。这种怀想充满了复杂性。因为交通的便捷和现代科技的发达,对于海外游子而言,故乡不再遥远,距离是可以通过网络和交通工具打破的。于是,减少了“我怀念的”修辞所带来的沉重感,取而代之的是在异国对故乡、对个体随时随地的思考。在很多方面,以春马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留学生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生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说改革开放后的一批留学生怀有“睁眼看世界”的文化的焦渴,那么以春马为代表的这一代留学生更具备了适应他者文化的自觉性和体察不同文化区隔进而进行研判的行动能力。杨庆祥在论及21世纪的青年写作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时说:“不是简单的顺应或者简单的反对,而是要以对话的姿态进行自我和世界的建设,我觉得这是青年作家的‘义务’。”以诗歌出道的春马无疑具备用艺术形塑世界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如何审视世界并展开与世界的对话,于他而言,包含了如何看待自己这一段看似短暂的成长岁月。
  青春恰似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春马的小说涂满了他年少时期不停奔跑、不断呐喊、不停追逐的身影。小说呈现了主人公张二更青春成长中的矛盾、困惑,以及他和现实的残酷的对决。抵达和不能抵达这一对矛盾永远在撕扯在打斗,永远没有停止的过程。青春本该肆无忌惮一些,否则,白驹过隙,年华易老,人生难免徒增遗憾。青春可以不断张扬个性甚至是不断“试错”,打破任何戒律的羁绊,去建造一座哪怕虚妄却专属于自己的理想城堡。可是在张二更的成长经验中,家庭羁绊、现实症候却没有赋予他青春该有的色调。反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忧郁而多思的少年,于粗鄙和残酷的环境中,尝试着可谓“奢侈”的浪漫美梦的制造,并在这一假定性的超越的过程中,展示出蜕变和成长的伤痕和代价。
  青春与疼痛相伴。小说《自逐白云驿》中叙述了张二更这个大连农村男孩的残酷的青春故事。不同于城市中的“独生子女一代”无忧无虑的童年,张二更这个男孩从出生到成长中的每一步,都充满着诸多艰辛和磨难。小说开篇以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在“楔子”中以谈论生死为全文埋下了悲伤的伏笔。随着小说叙事的推进,张二更的家族记忆浮出水面。
  仔细梳理张二更的家族记忆图谱,这里充满着人伦的惯习所带来的压抑和胁迫,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的农村生活的缩影。在那里,旧时的传统依然以家庭为单位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小说叙述从张二更对祖父和祖母的记忆开始,主要描述了张二更出生后婴儿时期的两种主要表情:哭与笑。哭是婴儿的一种本能,却被拿来与成年人的表情进行了一种混杂。在这里,如果说成年人的哭与祖母的去世必然相连,是一种人之常情、习俗所需,尚不失其自然与合理。但是小说对此种表情的怀疑和反讽却无处不在。且看张二更对人类表情符号的思辨:“我认为只有不掩面的哭才是真的痛哭。”但是亲人们的哭声“有节奏,尽管声源不同,却十分和谐,造成恰到好处的滑稽。”当哭变成了一种表演时,其中的意味便脱离了哭的本能性意义,转向了对农村社会习惯的一种质问。这种表演式的恸哭当然与人的社会角色扮演和权力占据具有盘根错节的缠绕关系。如果说张二更对成年人的世界的困惑是一种本能使然,那么在成年人看来,张二更的怀疑当然首先会触犯成人世界的“戒律”,并由此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果不其然,当张二更父亲发现张二更“不是在哭,而是在笑”的时候,便一脚将他“踢倒在墙角”。这就是少不更事的张二更对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第一次触犯所付出的代价。
  從张二更少年懂事时开始,他的家族经验逐渐获得了一种更为清晰的呈现,但是其成长的粗粝和生存空间的残酷性,却又每每让人产生一种绝望感。张二更的家中俨然遵从着一种传统的男尊女卑的习俗,充满着两性的对立。男权对女权的压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女性的异化。按照既有的传统惯例,张二更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本该被呵护有加,可是他所遭遇的是父母酒醉后的冷暴力。
  小说通过很多细节展示了张二更个体成长过程中爱的匮乏与缺席。对张二更而言,他无法面对父亲酒醉后的肆无忌惮,更难以忍受的是母亲也被父亲“驯化”培养成一个嗜酒成性之人。就如同他的叙述:“我的童年笼罩在酒的淫威之下”,父母的酗酒行为给“我”造成了无穷的折磨和摧残。在张二更的农村里,喝酒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事,而每逢节日必喝酒,喝酒之后必打架,“拳脚相向”,暴力随时都能上演,这些对张二更而言,更是一种必然出现的记忆逻辑。这种家庭战争——父母亲之间的殴打和发泄,让一个少年将更多的注意力不得不转向对自我的本能审视。
  在春马笔下,张二更总能够对这些看似庸常的生活事件不断进行一种出自本能的思辨,这种思辨是对一种固定的世俗结构和形式的打破。同时,也体现出他自小对所谓规则和系统的蔑视和怀疑。也正是在这种怀疑之中,张二更逐渐形成了一种非正常的“顺从”心理,此种心理渐渐形塑着张二更的一种近乎“接受型”的人格特征——“我”接受惨败的现实打击,甚至渴望以自身的惨败来迎合对方。张二更更是对任何事情时常感到“徒劳”,陷入一种对死亡的渴望和麻醉之中,此种心态虽然传达出一种顺从现实的“智性”,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恰恰是张二更为成长付出的残酷的代价。他在本该有烂漫的童年的岁月中却经历着种种希望的支离破碎。   可是青春年少的不安分的心是不会就此罢休的,张二更也不断陷入想入非非的漩涡之中。一场场虚妄的精神之旅就此开始。张二更偶然之间在梦中进入一片白云驿。这是不掺杂任何杂质的一个理想之地,是得以让灵魂自由驰骋的居所。只有在此地,他才能够像一匹快乐的野马,“追逐流云”;只有此地,才能让张二更忘记“缰绳”的束缚和捆绑,忘记“皮鞭的抽打”。小说通过一种现实与梦境的不断折叠,让张二更在成长的不同时段多次出入于白云驿之中,从而让他从凡俗而压抑的现实生存中得以挪开那具沉重的肉体,享受灵魂世界短暂而又悠长的宁静和自由,沐浴青春年少该有的阳光的朗照和抚慰。白云驿不仅构成了张二更灵魂休憩的理想居所,更牵引着他对灵魂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思辨与拷问。
  “我也同样是灵魂借居的肉体,是灵魂的锁链上悬挂的肉体皮囊之一。可是我对母亲的爱是独一无二的,我的前生后世都不会爱母亲。只有我的灵魂停顿于此生,才会爱我的母亲。”
  类似这样的思辨显然有着别样的意义,它使人物开始超越于现实主义的叙事之上,呈现出对个体起源与身份这一古老哲学命题的追问。白云驿不但为张二更叩问生命与灵魂的本质提供了契机,同时在叙事意义上,呈露了母亲去世之后“我”的思想的變化轨迹和图谱。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这种思辨也为张二更形象的全面性提供了可能。
  小说用较多的篇幅呈现了张二更学生时代的生活以及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也描述了姐姐失败的婚姻给家人带来的痛苦,细数了姐弟两人为父亲重建家庭而付出的诸多努力。此外,小说也描述了处于青春期的张二更的性意识的启蒙。这种启蒙使得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深陷于白云驿的美丽梦幻之中,却也因此让自己闯了一场祸——对银莲的身体施暴。但是这一行为并没有得逞,而是从主人公的“笑”的描述中透射出几丝荒诞的意味。毕竟,现实中的施暴本身既是对白云驿中的浪漫情事的一种否定和“降级”处理,也是对自己理想破碎的一次祭奠。青春就是如此的混杂着纯真与残忍!几份痴迷与沉醉,又最终不得不一一告别。张二更在闯祸之后选择了逃离。
  “家已经远远甩在身后,汗水把我湿成落汤鸡。我知道现在狼狈的样子不配再做人。可即便死了也是人之躯,烧成灰也是人的骨灰。这样让人痛恨的事实无法改变,实在是为人的悲哀。”张二更最终依然摆脱不了沦为失败者的宿命,他的悲叹透射着他对肉身存在的一种绝望式窥视。他的“救我,唤醒我”的“私语式”的呼唤表达着他冲破现实围城的冲动,这种声音无疑让人联想到鲁迅《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的深沉的呐喊。尽管隔着不同的年月,其意义却有着相同的旨归。
  白云驿所许诺的一切对彼时的张二更而言,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作为一种梦幻和意象的构筑,它极具象征意味,其浓郁的象征和唯美色彩反衬出青春现实的邋遢和沉重,徒劳和虚妄。可是,谁又能认定白云驿不会是张二更后来人生中的一种动力呢?这种幽微的希望之火说不定会成为现实呢?一切皆有可能。春马有意将个人悲怆的青春安放在一个绝望感极强的坐标体系中,通过残酷的讲述将个体成长的疼痛、家族的记忆呈现出来,显示着他的一种艺术自觉性的选择。试问,谁的青春里没有过绝望的挣扎和叛逃?春马的小说为我们反观自我和内窥青春提供了一面镜子。
  作者简介 张益伟(1980- ),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 陆 萱
其他文献
主持人点评  柏桦是当代汉语诗歌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被誉为最好或最后的抒情诗人。在现代诗歌语法中,抒情乃是大忌。柏桦早年的尝试不仅成功,也说明了此人的孤绝(孤绝而不是极端)。他的写作直接影响了张枣,但由于柏桦沉潜的性情,他在大众媒体层面并不为人所知。实际上柏桦的写作极为庞杂,视野开阔从不拘泥,将中—西、文—白、叙事—意象等各种对立、差异因素汇于一炉。尤其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探索、求新求变,对当代汉语和
期刊
科幻类  《从红月开始》(连载中)  黑山老鬼 阅文——起点中文网  开篇升起的红月亮,总让人想起《狂人日记》开篇的月光……  红月亮升起后,人的精神也发了狂。这是一部心理科幻加升级打怪爽文。不过让人心动之处似乎并不在于诡异奇谲的情节和升级开挂的主人公,而在于一个个精神污染的怪现状背后有着阴暗的现实的影子。  孤独恐惧幻化的精神污染体,因工作忙碌忽视子女造成的精神污染体,对极致完美的贪婪造成的精神
期刊
这是一场冒险  把自己嵌入前人已经准备好的词句  她会笑,如果偶然在书里抓到他的衣角  但更多时候她流泪  她画出一个又一个没有结果的过程  摸到一个又一个没有归处的影子  白纸虚无地白着  她看到越来越多  不同时空,却尽皆相似的悲喜  她几乎提不动笔了  窗口越来越小,她喘不过气  而越来越稠的疼痛  仍在人间翻滚  笔不知何时滚落在地  這途经过无数人的尖刀  又一次刺向了她自己
期刊
很多年前,老孤从日本给我打来电话。那时我们还不叫他“老孤”,那是后来,他看过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说自己和他一样,总是在孤独的状态中遐想。别的朋友开玩笑说他那是瞎想,他不以为然,眼神中确实透露出孤独,于是从那时起我们就叫他老孤。他在电话中显得很兴奋,我还以为他又在喝酒,谁知他坚定地对我说,他打算写小说了。我也有些激动,因为我们不止一次谈论过写作,后来他大学没毕业就出了国,而我陆续进进出出
期刊
长篇小说  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百花文艺出版社,2020年6月  赵本夫的全新力作《荒漠里有一条鱼》讲述的是黄河故道荒漠中的鱼王庄人凭借惊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屡经溃败却顽强不屈,最终在荒原上重建绿洲的传奇故事。咸丰五年,暴戾的黄河又一次大决堤,以漫天洪水之势将曾经的丰饶瞬间化为满目荒凉。时间停止,文明断裂,宇宙重回蛮荒。鱼王庄,既是被时间遗忘的原始荒原、外人眼中的生命禁区,也是安身立命的福宝之
期刊
在中国书坛上,有不少是专攻书道的职业书法家,也有一些是有本职工作但对书道艺术孜孜不倦的双栖人。现供职于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同时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的朱守道就属后者。北京电视台曾以“妙笔生花写真情”为题,采访并报道了这位目前在中国书坛上颇具名气的中年书法家的书法艺术成就,令人耳目一新。新近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里,朱守道手执长锋羊毫大楷,笔走龙蛇,八面出锋,洁白如玉的宣纸上墨气升腾,通过电视载体向公众
期刊
在人生的中途,我迷了路。有一晚,在半梦半醒间,想起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一个长长的故事,它大概是这样的——第一回 海外散心,吃朱草放屁  1. 当康兽和精卫鸟  唐朝时,岭南有一个叫唐敖的读书人,家里很有钱,喜欢游山玩水。等他到了三四十岁时,时来运转,竟然考中了探花。他高兴坏了。家里人得到消息,也给他送去了很多钱财,让他上下打点,该花的地方多花点。  谁知高兴没多久,有人向皇帝武则天举报:这个唐敖啊,
期刊
曾几何时,宗毓华也是美国新闻界的一颗耀眼的“星”。美国《环球时报》曾报道说,在美国,宗毓华不但成为了身价最高的华裔女主播,而且她与沃尔特斯和索耶一起,被称为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三大“看家花旦”。她也是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新闻政治与政策中心邀请的第一位华裔研究员。  宗毓华生于1946年8月20日,父母在她出生3年前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宗毓华是家里五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孩
期刊
引 言  网络文学发展走向如何?完全成为商业流水线的文化产品?抑或创造力的生长点?它究竟是快餐文化的一次性消费品,还是一种丰富文学经典的可能性?这些问题成为网文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每一个关注网文的研究者都试图寻找答案。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着眼于网文的宏观数据,一时的热点或是仅仅分析文本,都是不够的。网文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它与依托纸质传媒的文学作品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传播媒介上,也表现在文学观、创作模
期刊
走过人生是荒莽大地  想象日复一日奔涌的江流  想象很清冷的云天  想象细雨  想象柔软的虚空  所以诗人都是要举杯的  并随时抽出一把利剑  哪怕为了那  满身溢香的甜蜜谎言  我也知道我的眼睛  势必要去遇见一万双眼睛  人声鼎沸,风吹笑靥  金陵新开的花朵漫天飞旋  行与不行  枕下辗转的马蹄声响  树荫摇动一些透明的轮廓  她压出的新酒  滴落着昨夜绵绸的月色  说朋友,还留与不留  你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