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性,近年来,生态建筑的建筑理念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它是以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基础,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建筑的设计,将人、建筑、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的健康和舒适。本文阐述了生态建筑的意义,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法,使人们对生态建筑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生态建筑;适宜技术:建筑设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被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所谓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不仅要从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还要考虑人们的生活环境,以自然生态为原则设计一个生态建筑,以满足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安排和组织,解决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其理念与可持續发展观是一致的,我们相信生态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1、生态建筑的涵义
生态建筑简称ECO,ECO是Eco-build的缩写,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
2.1生态化原则
生态建筑必须是节约能源、资源,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等利川设计.建筑本身低能运行,因此,建筑包括保温隔热复合墙、节能玻璃、智能化遮阳系统等的应川。能保证延长建筑物的寿命,符合建筑节能规范的要求;能保证长时间连续运行,且具有高司。靠性、低能耗、低噪声。
2.2环保化原则
生态建筑大量采用绿色型、环保型建筑材料。包括防霉、抗菌功能复合内墙涂料、小材粘合剂、排烟脱硫石膏以及石膏矿粉复合胶凝材料和高性能水性术材表面装饰涂料等.二能改善室内环境控制,有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建筑声环境和建筑光环境。
2.3人性化原则
生态建筑必须符合人性化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生态建筑追求高效节约但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原始的土坯房绝对不能称为生态建筑。在以往设计的一些太阳能住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其室内热舒适度较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低标准的“生态”住宅很难再有所发展。
3、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结束语
目前生态学理念已广泛的渗入到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这就对当前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应该在加强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的提高生态化的思想,并把之灌输到建筑作品当中,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建造出适合我国的生态建筑,从而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环境和绿色建筑空间,生态建筑有效的契合了全球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同时也为建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必将是二十一世纪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聂梅生.论新世纪的我国住宅产业化[J].中国建材科技,2001(4).
[2]曹永康,叶启议.墙的节能和GRC板[A].1965—1999纤维水泥制品行业论文集[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初操,钱宜伦.2000年小康住宅[A].现代与未来的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4]曹伟.生态建材?生态建筑?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1(5)
关键词:生态建筑;适宜技术:建筑设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被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所谓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不仅要从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还要考虑人们的生活环境,以自然生态为原则设计一个生态建筑,以满足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安排和组织,解决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其理念与可持續发展观是一致的,我们相信生态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1、生态建筑的涵义
生态建筑简称ECO,ECO是Eco-build的缩写,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
2.1生态化原则
生态建筑必须是节约能源、资源,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等利川设计.建筑本身低能运行,因此,建筑包括保温隔热复合墙、节能玻璃、智能化遮阳系统等的应川。能保证延长建筑物的寿命,符合建筑节能规范的要求;能保证长时间连续运行,且具有高司。靠性、低能耗、低噪声。
2.2环保化原则
生态建筑大量采用绿色型、环保型建筑材料。包括防霉、抗菌功能复合内墙涂料、小材粘合剂、排烟脱硫石膏以及石膏矿粉复合胶凝材料和高性能水性术材表面装饰涂料等.二能改善室内环境控制,有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建筑声环境和建筑光环境。
2.3人性化原则
生态建筑必须符合人性化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生态建筑追求高效节约但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原始的土坯房绝对不能称为生态建筑。在以往设计的一些太阳能住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其室内热舒适度较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低标准的“生态”住宅很难再有所发展。
3、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结束语
目前生态学理念已广泛的渗入到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这就对当前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应该在加强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的提高生态化的思想,并把之灌输到建筑作品当中,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建造出适合我国的生态建筑,从而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环境和绿色建筑空间,生态建筑有效的契合了全球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同时也为建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必将是二十一世纪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聂梅生.论新世纪的我国住宅产业化[J].中国建材科技,2001(4).
[2]曹永康,叶启议.墙的节能和GRC板[A].1965—1999纤维水泥制品行业论文集[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初操,钱宜伦.2000年小康住宅[A].现代与未来的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4]曹伟.生态建材?生态建筑?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