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理诊断概述
病理诊断是根据对病变组织或器官的肉眼、显微镜观察,辅以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疾病作出的直接诊断。
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搔刮以及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称为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
术中冷冻快速诊断:术中冰冻切片诊断能在短时间内(手术过程中)明确病理诊断,以决定进一步手术方案。
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部位脱落的细胞制成细胞学涂片进行显微镜观察,了解其病变特征,明确良恶性,简称细胞学检查。常用于宫颈刮片、痰、尿、胸腹水、脑脊液、针吸穿刺凃片检查等,它具有省时、安全可靠、方便易行、费用低、病人痛苦小等优点,并可用于恶性肿瘤普查,如宫颈癌普查等。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通过化学或物理反应原理显示组织切片或细胞内某种成分,进行定位、定量及其与功能相关的研究,辅助于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免疫组化:此项技术应用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学原理,将细胞形态与功能及代谢密切结合起来研究,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尸体解剖: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检。
误诊客观因素
1.病变本身的客观因素。
病变部位比较狭窄、隐蔽或较深在,利用常规和特殊手段取材成功率不高。如食管癌患者在纤维胃镜下虽可见到病变,但经常无法取到满意组织;周边型肺癌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下也无法直视获取病变组织。
病变部位比较小难以发现或难以取材。如胃内小溃疡病灶经常在纤维胃镜下经常看不到;胃黏膜癌组织块非常小,在纤维胃镜活检时诊断为癌,而在切除胃标本上则找不到癌变灶。
病变为混合性或处于发展阶段难以通过少量活检组织作出全面诊断。如原发性直肠畸胎瘤,多为实体性,外层为鳞状上皮,内层为皮肤附件,中间为血管、胃肠道上皮、呼吸道上皮等成分,如果取材仅为一个部位或一个深度时就无法作出正确诊断。
病变时期不同有时也难以准确诊断,如神经鞘瘤黏液变性,早期较易诊断,但病变晚期神经鞘瘤的典型结构常常完全消失,造成诊断困难。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病变时也容易造成误诊,如肺结核与肺癌并存。
2.患者的客观因素。
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与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如真菌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与生活极为密切,有些寄生虫性疾病与患者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
患者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往往可以出现与教科书上诊断标准不一致的非典型表现,据统计,在实际工作中因医师过分地重视典型表现而忽视非典型表现导致的误诊占误诊病例的 51.20%。另外,在诊断具体疾病时,常常是以某一脏器的主要疾病为中心,病理损害则以某一系统、某个脏器的功能及局部组织损害为主要特征。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病变发生在似乎不应发生或从未见过发生的部位,这时也可造成误诊。患者年龄、体质状况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对疾病的感觉和体验不同,同样的病理变化也会使患者提供不同的病史。如果医师不警惕这种差异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引起误诊。
3.病理医师的客观因素。
由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所用仪器与设备不同,就可能发生误诊,如常规技术诊断的某些疾病,再經免疫组化、电镜、DNA探针及PCR技术诊断,就会发现有误诊现象。人们对某些疾病缺乏认识、新病种的出现及病理医师受训的情况都会影响对疾病的正确诊断。
误诊主观因素
1.患者的主观因素。
患者提供虚假病史或隐瞒病史,夸大病情等,都会影响正确诊断。如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妇科疾患等。患者迷信权威诊断,有时也会引起疾病的误诊。
2.临床主观因素。
取材者工作粗疏或顾虑重重,造成不能准确取材或不按照规定部位取材,取材过小、过少、过浅或者临床医师自行切开标本导致标本变形、错位及丢失等,均可影响诊断。取材时使标本受到过度挤压而使细胞结构发生严重变形,难以辨认,也无法作出正确诊断。
送检工作不认真,造成标本不能及时固定,或者编号错误,张冠李戴,都会引起误诊。制片过程中标本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及染色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镜下观察而致误诊。
病理医师的工作态度如果不认真、观察不仔细、思维不科学或者忽视临床提供的资料,即使标本处理再标准,也会发生误诊。病理医师的认知、诊断标准掌握、思维模式及经验等,都会影响到疾病的诊断。
误诊社会因素
1.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疾病的诊断受疾病认识水平的制约,如结节性筋膜炎,在若干年以前是属于肉瘤范畴,而现今证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社会整体科学技术及发明、创造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程度等,都会影响到疾病的诊断。
2.卫生资源分配及传统观念。
技术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和设备条件落后、年久失修以及尸体解剖不普及等,均会妨碍或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3.医技关系及医疗管理制度。
同级、上下级医师之间,如果关系不融洽,各自坚持自己狭隘的诊断意见,不采纳别人的正确见解,甚至发现了疾病的特殊性,也不相互勾通信息等,都可能发生误诊;病理诊断误诊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医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同时还与是否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有关,如诊断工作中的逐级检诊制度等。
病理诊断是根据对病变组织或器官的肉眼、显微镜观察,辅以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疾病作出的直接诊断。
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搔刮以及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称为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
术中冷冻快速诊断:术中冰冻切片诊断能在短时间内(手术过程中)明确病理诊断,以决定进一步手术方案。
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部位脱落的细胞制成细胞学涂片进行显微镜观察,了解其病变特征,明确良恶性,简称细胞学检查。常用于宫颈刮片、痰、尿、胸腹水、脑脊液、针吸穿刺凃片检查等,它具有省时、安全可靠、方便易行、费用低、病人痛苦小等优点,并可用于恶性肿瘤普查,如宫颈癌普查等。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通过化学或物理反应原理显示组织切片或细胞内某种成分,进行定位、定量及其与功能相关的研究,辅助于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免疫组化:此项技术应用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学原理,将细胞形态与功能及代谢密切结合起来研究,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尸体解剖: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检。
误诊客观因素
1.病变本身的客观因素。
病变部位比较狭窄、隐蔽或较深在,利用常规和特殊手段取材成功率不高。如食管癌患者在纤维胃镜下虽可见到病变,但经常无法取到满意组织;周边型肺癌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下也无法直视获取病变组织。
病变部位比较小难以发现或难以取材。如胃内小溃疡病灶经常在纤维胃镜下经常看不到;胃黏膜癌组织块非常小,在纤维胃镜活检时诊断为癌,而在切除胃标本上则找不到癌变灶。
病变为混合性或处于发展阶段难以通过少量活检组织作出全面诊断。如原发性直肠畸胎瘤,多为实体性,外层为鳞状上皮,内层为皮肤附件,中间为血管、胃肠道上皮、呼吸道上皮等成分,如果取材仅为一个部位或一个深度时就无法作出正确诊断。
病变时期不同有时也难以准确诊断,如神经鞘瘤黏液变性,早期较易诊断,但病变晚期神经鞘瘤的典型结构常常完全消失,造成诊断困难。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病变时也容易造成误诊,如肺结核与肺癌并存。
2.患者的客观因素。
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与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如真菌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与生活极为密切,有些寄生虫性疾病与患者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
患者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往往可以出现与教科书上诊断标准不一致的非典型表现,据统计,在实际工作中因医师过分地重视典型表现而忽视非典型表现导致的误诊占误诊病例的 51.20%。另外,在诊断具体疾病时,常常是以某一脏器的主要疾病为中心,病理损害则以某一系统、某个脏器的功能及局部组织损害为主要特征。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病变发生在似乎不应发生或从未见过发生的部位,这时也可造成误诊。患者年龄、体质状况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对疾病的感觉和体验不同,同样的病理变化也会使患者提供不同的病史。如果医师不警惕这种差异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引起误诊。
3.病理医师的客观因素。
由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所用仪器与设备不同,就可能发生误诊,如常规技术诊断的某些疾病,再經免疫组化、电镜、DNA探针及PCR技术诊断,就会发现有误诊现象。人们对某些疾病缺乏认识、新病种的出现及病理医师受训的情况都会影响对疾病的正确诊断。
误诊主观因素
1.患者的主观因素。
患者提供虚假病史或隐瞒病史,夸大病情等,都会影响正确诊断。如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妇科疾患等。患者迷信权威诊断,有时也会引起疾病的误诊。
2.临床主观因素。
取材者工作粗疏或顾虑重重,造成不能准确取材或不按照规定部位取材,取材过小、过少、过浅或者临床医师自行切开标本导致标本变形、错位及丢失等,均可影响诊断。取材时使标本受到过度挤压而使细胞结构发生严重变形,难以辨认,也无法作出正确诊断。
送检工作不认真,造成标本不能及时固定,或者编号错误,张冠李戴,都会引起误诊。制片过程中标本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及染色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镜下观察而致误诊。
病理医师的工作态度如果不认真、观察不仔细、思维不科学或者忽视临床提供的资料,即使标本处理再标准,也会发生误诊。病理医师的认知、诊断标准掌握、思维模式及经验等,都会影响到疾病的诊断。
误诊社会因素
1.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疾病的诊断受疾病认识水平的制约,如结节性筋膜炎,在若干年以前是属于肉瘤范畴,而现今证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社会整体科学技术及发明、创造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程度等,都会影响到疾病的诊断。
2.卫生资源分配及传统观念。
技术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和设备条件落后、年久失修以及尸体解剖不普及等,均会妨碍或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3.医技关系及医疗管理制度。
同级、上下级医师之间,如果关系不融洽,各自坚持自己狭隘的诊断意见,不采纳别人的正确见解,甚至发现了疾病的特殊性,也不相互勾通信息等,都可能发生误诊;病理诊断误诊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医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同时还与是否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有关,如诊断工作中的逐级检诊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