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威威非常喜欢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是那么地爱不释手。他抬起头,扑闪着一双大眼睛问我:“老师,您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啊,这篇课文很美,有许多美妙的词。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哪些词啊?”教室里顿时热闹了:“害羞、遮遮掩掩、嫩芽……”我接过话题:“是啊,有了这些词,就有了这篇很美很美的课文,它像一首很美很美的诗!”“诗?”同学们似懂非懂。小威威看了看课文,然后用恍然大悟地眼神对老师说,“对,这就是一首诗,一首很美很美的诗!”我笑了,问:“一首很美很美的诗?”“是的,老师,我可以把它变成一首很美很美的诗。”说着,小威威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清晰地看到了他写在本子上的诗:春天\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草是春天的眉毛,\花儿是春天的眼睛,\小溪是春天的琴声,\树儿是春天的音符。这的确是一首很美很美的诗啊,我满意地对小威威一笑,抚摸着他的头说:“不仅课文是一首很美很美的诗,你也是一首很美很美的诗呀!”
小威威编了这首与课文相关的诗后,其他同学的兴致也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让大家也来编编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儿歌,下面是几位学生编出来的儿歌。找春天\(金志威)\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去寻找美丽的春天。\她像害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她像顽皮的小孩子,\欢欢喜喜,蹦蹦跳跳。淘气的春天\(周建芬)\我看到了她,她在风中飘。\我闻到了她,她在枝头笑。\我听到了她,她在小溪里唱。
一、暂读两遍求顺口,冷却搁置再修改
学生刚出炉的作品自然存有许多不妥之处,这就要教师引导他们去修改。契诃夫曾说“要想在大理石上刻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文学大师的比喻说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对于儿歌的修改,我是这样做的,开始把学生的一首作品抄于黑板上,我一边读一边指出应该改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得这样改,让学生了解改儿歌的方法。如“春天春天真美丽,身上穿着花衣服。”改为“春天春天真美丽,身上彩衣真华丽。”在改这首儿歌中,学生已经发现儿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要基本一样,这样读起来(用他们的话说)“像儿歌”,朗朗上口很好听。有了范例的修改后,再引导学生相互修改,自改,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的领悟能力强嘛!
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编写了相关课文《找春天》的儿歌后,学生还未尽兴,跑到我跟前,好似发现新大陆般欢喜地说:“老师,我们可以编编其它课文的儿歌,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可以编,对吗?”我连连点头称赞:“好!去编吧,多多益善。”于是一首首鲜活的儿歌吟诵于学生们的口中,在教室里跳跃。例如——关于课文《笋芽儿》编写的儿歌:笋芽儿\(王青青)\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叶丛中弹奏乐曲。\轰隆隆,轰隆隆,\ 雷公公重重地敲着大鼓。\喀嚓嚓,喀嚓嚓,\笋芽儿钻出了地面。关于课文《泉水》编写的儿歌:\泉水(周尘凡)\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哦,原来是一股清泉,\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孩子是充满幻想的,他们用语言演绎着童真、童趣,用智慧演绎着想象、创新,孩子犹如一首充满智慧的诗、一首充满想象的诗!孩子们已然走出了一条儿童诗创作的“罗马大道”!
[分析与反思]: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可爱孩子的诗歌创作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从理解教师的一句话“一首很美很美的诗”为落脚点,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涌现了许多许多很美很美的诗,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四、教师需要教学智慧
现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所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这是一个偶发事件,如果按照我们传统的处事方式,通过暗示方式加以制止,能够保证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但这样做,可能这位学生的闪光之处也就埋没了,学生的精彩說话练习也就不能展示了。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我认为不仅需要教师教学的机智,更要有教学的智慧,善于针对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或者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的有趣,学有所获。
五、课堂需要体现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他们可以从美妙的词句去感受课文的美,可以是课文的内容感受课文的美。课堂上,我们应该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交流,让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得到展示,让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得到认同。
新课程、新理念引导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我要走的就是走好现在的每一步路,捕捉课堂上一次又一次的收获。
小威威编了这首与课文相关的诗后,其他同学的兴致也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让大家也来编编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儿歌,下面是几位学生编出来的儿歌。找春天\(金志威)\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去寻找美丽的春天。\她像害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她像顽皮的小孩子,\欢欢喜喜,蹦蹦跳跳。淘气的春天\(周建芬)\我看到了她,她在风中飘。\我闻到了她,她在枝头笑。\我听到了她,她在小溪里唱。
一、暂读两遍求顺口,冷却搁置再修改
学生刚出炉的作品自然存有许多不妥之处,这就要教师引导他们去修改。契诃夫曾说“要想在大理石上刻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文学大师的比喻说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对于儿歌的修改,我是这样做的,开始把学生的一首作品抄于黑板上,我一边读一边指出应该改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得这样改,让学生了解改儿歌的方法。如“春天春天真美丽,身上穿着花衣服。”改为“春天春天真美丽,身上彩衣真华丽。”在改这首儿歌中,学生已经发现儿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要基本一样,这样读起来(用他们的话说)“像儿歌”,朗朗上口很好听。有了范例的修改后,再引导学生相互修改,自改,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的领悟能力强嘛!
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编写了相关课文《找春天》的儿歌后,学生还未尽兴,跑到我跟前,好似发现新大陆般欢喜地说:“老师,我们可以编编其它课文的儿歌,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可以编,对吗?”我连连点头称赞:“好!去编吧,多多益善。”于是一首首鲜活的儿歌吟诵于学生们的口中,在教室里跳跃。例如——关于课文《笋芽儿》编写的儿歌:笋芽儿\(王青青)\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叶丛中弹奏乐曲。\轰隆隆,轰隆隆,\ 雷公公重重地敲着大鼓。\喀嚓嚓,喀嚓嚓,\笋芽儿钻出了地面。关于课文《泉水》编写的儿歌:\泉水(周尘凡)\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哦,原来是一股清泉,\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孩子是充满幻想的,他们用语言演绎着童真、童趣,用智慧演绎着想象、创新,孩子犹如一首充满智慧的诗、一首充满想象的诗!孩子们已然走出了一条儿童诗创作的“罗马大道”!
[分析与反思]: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可爱孩子的诗歌创作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从理解教师的一句话“一首很美很美的诗”为落脚点,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涌现了许多许多很美很美的诗,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四、教师需要教学智慧
现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所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这是一个偶发事件,如果按照我们传统的处事方式,通过暗示方式加以制止,能够保证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但这样做,可能这位学生的闪光之处也就埋没了,学生的精彩說话练习也就不能展示了。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我认为不仅需要教师教学的机智,更要有教学的智慧,善于针对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或者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的有趣,学有所获。
五、课堂需要体现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他们可以从美妙的词句去感受课文的美,可以是课文的内容感受课文的美。课堂上,我们应该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交流,让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得到展示,让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得到认同。
新课程、新理念引导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我要走的就是走好现在的每一步路,捕捉课堂上一次又一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