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行为引导机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zh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根基,而要激发并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行为引导机制.这是因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行为引导机制,是化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危机的客观要求,是缩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差异的内在需要.同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行为引导机制具有较高的可能性,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载体为建立情感认同行为引导机制提供了支撑;二是社会对共同价值和行为规范体系的需要为建立情感认同行为引导机制奠定了基础;三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立情感认同行为引导机制提供了加速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营造正能量的社会氛围,塑造并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就必须要建立包括道德回报机制、榜样示范机制与实践体验机制在内的行为引导机制.
其他文献
就公众环境信息权入环境信息法的议题而言,目前仅有公众环境信息知情权入法,理论上已经证成的公众其他环境信息权并未入法.有必要在探讨已经入法的公众环境信息知情权的赋能不足缺陷的基础上,推动公众其他环境信息权入法的重要价值意义认知,从而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公众环境信息入法所带来的制度红利探讨命题.就公众环境信息权整体入环境信息法带来的制度红利命题而言,公众环境信息权整体入法不仅是环境信息流“全过程”民主观念的制度性细化落实,还是贯彻执行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微观体现,且能为环境信息质量保障提供更好的制度支撑,可
社会治理的转型事实映现着社会结构转型的演变轨迹和现实诉求,蕴藏着催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动力来源.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观察社会治理转型中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映像,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社会治理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间的矛盾呈现,进而从中获取创新动能.社会治理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的新时代元素不断触动着其内外动力结构发生变革.唯有从内外两方面辩证审视和考量其动力结构发生的整体性革新,才能将动力结构变革产生的创新动力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力量.
阳明心学是一门教人做“圣人”的教育学,以“学知”和“困知”之人为教育对象.“学知”之人在世上罕见,因而“困知”之人是阳明心学的主要受众.“困知”之人由于“私意”的遮蔽,无法遵循作为“性”的“良知”的指引,他们的“心”总是处于被“私意”干扰的状态.因此,阳明提出“致良知”的教育内容,要求“困知”之人随时随事不间断地“致良知”.以“致良知”来帮助人们成圣的阳明心学,呈现出教即学的根本特点,消解了教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能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教育学的建构带来有益的启示.
金秀瑶族自治县坐落于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主体山脉上,优越的地理环置为金秀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原始的生长环境和活态传播环境.通过对广西金秀大瑶山民俗体育活态传承的PEST(即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分析,可以提出广西金秀大瑶山民俗体育的活态传承路径:优化金秀大瑶山民俗体育的文化生态环境,依靠自身区域特色推陈出新,营造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的良好社会环境等.
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新闻传播教育要坚持守正创新,恪守专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媒体融合环境下,跨学科培养人才是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符合行业用人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地方院校应不断积极探索,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培养出“厚基础、强素质、宽口径、重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育人是亟待进行理论慎思与追问的内在要求.“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问题的论述,是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的根本遵循.劳动教育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共生性、系统性与互动性的思维方式理解劳动教育的育人逻辑,即遵循以教育为主导、彰显以制度为保障和倡导以生活为渗透的“三位一体”育人逻辑体系.为此,构建劳动教育育人的培养体系、创新劳动教育育人的治理评价与监督体系以及营造劳动教育育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的实践路径.
洞葬曾经是苗族主要的丧葬形式之一.贵州中部平坝区齐伯镇“棺材洞”肇始于唐代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8世纪),入葬者1300余年来绵延不绝.随葬的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精关绝伦.“棺材洞”体现了黔中苗族同胞对故土的一种集体守望.
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论述容易将身体从社会情境中抽离,使身体与社会情境分化.将身体回归分析的中心,有助于寻找劳动和劳动教育在当代日常生活中被“嫌弃”或“弱化”的根源.论文从劳动的具身性出发,分析了劳动的语义变化及劳动与身体的关系,部分解释了人们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负面情感.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往往远离复杂的社会情境,营造劳动的诗意和情怀,忽视劳动对身体的损伤和侵蚀;资本驱动的消费主义和流量经济以“精致包装的身体”形塑未成年人的生活榜样.前者将未成年人“驱”离劳动场域,后者将未成年人“诱”离劳动场域.劳动教
近年来,乡村社会因高额彩礼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彩礼表面上是缔结婚姻关系时的婚姻支付行为,实质上隐喻了婚姻关系中的社会交换秩序.基于乡村个案研究,从社会交换视角对彩礼的婚姻支付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发现,高额彩礼的婚姻支付所体现的婚姻交换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社会“男女有别”的两性交换秩序通过婚姻支付得以巩固,二是乡村社会“家庭颜面”的地位象征秩序通过婚姻支付得以维系.而交换机制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乡村社会中的性别秩序与地位认知的惯习依然发挥持久的规范力.由于婚姻交换机制下的乡村社会秩序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2016年英国政府正式推行“教学卓越及学生成果框架”这一体系,旨在推动学生卓越成长,是首次将“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需求置于主要目标的评估,也是首次将评估结果与英格兰地区高校学费上涨与否挂钩的评估体系.根据TEF近几年的变化,论文主要从学生影响因素这一角度来探析推动该体系变化发展的内在驱动,通过分析教学卓越与学生卓越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发展过程中学生因素对评估体系更名的影响及监管部门的迁移变化等,该体系从关注经济因素到学生要素,由此发展变化以期为学生服务并推动学生卓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