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宏编——《永乐大典》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w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恢宏巨著知多少


  11095册
  22937卷
  约3.7亿字
  全部由人工抄写、绘制
  这些关键词说的是哪部经典巨著?对,就是由明代永乐皇帝朱棣(dì)下令编修的《永乐大典》。这部规模宏大、制作精良的巨著内容太庞杂啦,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道德、医学……收录了上自先秦时期,下至明代永乐年间的图书达七八千种,凡是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籍,基本全部被收入其中。而这些古籍,有不少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要不是《永乐大典》将其记录下来,我们很根本无法知晓历史上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书籍。而且,《永乐大典》全部抄录书籍原文,没有做任何删减或者添加,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佳渠道。
  《永乐大典》被称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不仅规模大,还比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早出现300多年呢!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就是摘录各种书上有关的材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备检索的工具书。它“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意思就是采用官方韵书《洪武正韵》中的韵部为提纲,根据每个韵部下的单字分类汇集与这个字有关的各种材料。这就好比我们查字典,先找这个字的拼音,然后在找到的拼音下再找到想看的关键字,就能看跟这个字有关的内容了。
  今天我们提到《永乐大典》,一般会说“某字册”,例如“门字册”“湖字册”“城字册”等,就是此书用字系事的体现。“门”字册中的内容都跟门有关,“湖”字册摘抄了各书中涉及湖的内容……当你想找某方面的资料时,就从《永乐大典》中找相关书册,十分便捷呢!

  这部气势恢宏的巨著,尺寸十分大,单册的高度有50.3厘米、宽度有30厘米,不仅文图是由人工书写与绘制的,连每一页的装饰纹样都是手绘而成。它的纸张采用以桑树皮和楮(chǔ)树皮为原料的皮纸,雪白厚实,字体基本上全部为标准的楷体,这种楷体在当时被称作“台阁体”。它采用的装帧形制是明代盛行的包背装,外层的书皮使用了黄绢,颇具皇家风范。

为什么要编这样一部巨著呢


  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他在1399年到1402年发动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
  的帝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有人就建议朱棣下令编修一部大型的书籍,消除“靖难之役”后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气,让文人能有施展才华的地方并支持现在的皇帝。当然,也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有“盛世修书”的传统,朱棣即位后开始组织编修大型书籍,代表了他期盼自己所治理的王朝是“盛世”的心愿。

正本没了?还有副本!


  大家想想看,纯靠手写手绘编一部3.7亿字的巨著,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呢?《永乐大典》的编修规模十分庞大,据统计,当时参与编修的人员前后有差不多3000人,上至在朝官吏,下至平民百姓,他们经过精确的分工,各司其职,但就是这样,这一编修工作也耗时6年之久,编修参考了皇家藏书楼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到了永乐六年(1408),《永乐大典》终于编修完成啦!这一次编修的《永乐大典》我们称其为正本。可惜的是,正本目前下落不明。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永乐大典》,是明代嘉靖皇帝命人抄录的副本。
  大家一定忍不住叹息,这么宏大的巨著,正本竟然没有啦,这也太可惜了,幸好还有副本!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嘉靖皇帝要做副本呢?
  原来,《永乐大典》自编修完成后一直存放在宫中,极少有人翻阅。据史书记载,仅有弘治皇帝、嘉靖皇帝查看过此书。其中嘉靖皇帝特别喜爱此书,常在自己的案头放置几册,随时翻阅。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时,紫禁城发生火灾,当时奉天门和三大殿都被烧毁,《永乐大典》的正本也险些付之一炬。为了防止不测,嘉靖皇帝就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命高拱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重录工作共耗时5年。
  重录工作由“重录总校官”“重录分校官”等人负责。为了保证书写水平,吏部和礼部还特意组织了考试,最终招收了109位善书人负责抄写誊录,并且规定每人每日抄写3页,完全按照正本摹写,如有差错,必须重写。
  每册书重录完成后,都要在书后注明该册重录总校官、重录分校官、学士、写书官及圈点生的姓名,以示划分责任到个人。“重录总校官”的字样也成为后人鉴定《永乐大典》是正本还是副本的一个重要依据。

古书新做永流传


  《永乐大典》总共应该有11095册,但是世界范围内目前已知的副本仅剩400多册。绝大部分《永乐大典》或被盗窃私藏,或毁于战火,或被列強抢夺……惨重的损失令人痛惜。
  啊——都快抄完了,还得重写!

  通过政府调拨、海外送还、藏家捐赠、员工寻访等多种途径,先后有224册《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图书馆(其中有62册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了让社会各界更好地利用与鉴赏《永乐大典》,2002年,国家图书馆联合美国、德国、英国等收藏《永乐大典》的公私机构,采用现代仿真技术,在版式、行款、用料、装帧等方面全面仿制了新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修完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部巨著正本至今下落不明、副本今日十不存一的情况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更不要忘记我们每一个人都身负着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
其他文献
听过“秦岭四宝”各自的发言,你想好要把票投给谁了吗?在秦岭山脉中,除了“秦岭四宝”,还生活着多达87种哺乳动物,占中国大陆兽类总数的20%。这里还有鸟类338种,占中国鸟类总数的30%。秦岭是动物们的家,为可爱的国宝们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绿色家园,我们人人有责!  在秦岭深处云雾缥缈的大山上,动物们忙着摘桃、摆酒、布置场地,宴请“国宝天团”候选人“秦岭四宝”为了这场宴会,组织者还请到了老虎乐队、仙鹤
期刊
说到“管辖”这个词,你一定知道它是管理、统辖的意思,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里的“辖”字为什么是“车字旁”,“管”字又有什么玄机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了解中国古代车子的构造。据记载,在夏代,一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考古人员在河南偃师发现了夏代的车辙痕迹,根据这一痕迹,我们可以推测,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时候,当时的人就已经学会造车了。由于车最初是用木头做的,木头容易腐烂,很难保存到今天,当前
期刊
馆长推荐  在电、磁技术基础上发明的电话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追求远距离通话的梦想。电话最初服务于军事,是少人才能使用的奢侈品,如今早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使我们共同享受着它带来的便捷。  当然,到了今天,因为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固定电话这种通信设备正在被逐渐替代,然而,固定电话发展的曲折而辉煌的历史,我们不该遗忘。现在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有责任向通信技术的受益者,特别是青少
期刊
你是不是博物馆迷?是不是经常去博物馆?可是你应该没有在博物馆里包过饺子吧!哈哈,我就在博物馆里包过饺子!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那是一次在博物馆举办的“食饺话团圆”亲子活动,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就報了名。活动当天一大早,我们一家人就来到了博物馆。来的人可真不少!咦,饺子在哪儿呢?别急,博物馆的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个饺子的故事。  名医发明的饺子  相传,饺子是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发明
期刊
近代文化史上的大发现  1900年,有人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中发现了一批4到11世纪的写本、印本等文献,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敦煌遗书》。《敦煌遗书》的数量很惊人,总数有约6万件,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当然,得到这个赞誉,可不仅仅因为《敦煌遗书》数量巨大,这6万件文物中,虽然大部分是佛教经典,但同时还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学、民俗、天文、数学、音乐、舞蹈等丰富的内容,并且,《敦煌遗书》中不
期刊
青铜器在商代之后的周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人把商代的青铜器和周代的青铜器做过比较,得出了这样一种说法:商代青铜器身上纹饰的面积更大,几乎密布整个器身,而且大多用一些很有张力的兽面纹做装饰,让人有一种敬畏的感觉,可以说是“狞厉之美”。但是到了西周时期,兽面纹大多“退居二线”,很多器物只是在口沿和腿部有些装饰,样子也显得稳重多了,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人们更愿意用“凝重之美”来形容它们。  其实很
期刊
不凡的身世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中华第一鼎”后母戊鼎的大名,知道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我们也曾经在前几期《奇妙博物馆》中介绍过一些关于它的知识,但国宝背后的故事可是说不尽的,多到你数也数不清。比如,你知道它的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市吗?  100多年前,安阳这座城市还默默无闻,今天却已经被列为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这是为什么呢?原来,20世纪初,在安阳小屯村出土了大量带有早期文字的甲骨,也
期刊
同学们是否去过自己家附近的图书馆呢?在图书馆中,有品种丰富的图书可以供我们自由借阅,比在自己家看书可“爽”多啦!有这样一家图书馆,它不但可以供读者借阅图书,还成立了自己的博物馆。一家在图书馆里的博物馆,当然主要的展品就是图书啦!  这家博物馆名为国家典籍博物馆,它成立于2012年,2014年9月9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是国内首家典籍类博物馆,主要展示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精品,如甲骨、金石拓片、舆(yú
期刊
诚心做经书  《大藏经》其实就是佛教经典总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金代时,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有一位名叫崔法珍的断臂民女,她四处募集资金,历时20余年刊刻了全部《大藏经》。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这些经版被运往京城,此后长期存放于此地。  我的规模极为宏大,一共有6980卷, 达6000多万字!  一直到元都建都前后,山西广胜寺的僧人因为当地没有《大藏经》,于是前往京城请印这部藏经,这批经版才
期刊
秦汉时期,因为铁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古人的生活里,既可以用作农具也可以用作兵器,所以青铜器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了,古代青铜艺术渐渐退出了历史大舞台。但是这时候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青铜器,它们大多以方便、适合的尺寸出现,同时,装饰的方法也更多了起来,有的镶嵌了宝石,有的还用金银来装饰。整体看来,这时的青铜器既没有了商代让人害怕的狞厉,也没有了周代的凝重,又少了春秋战国时期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更加趋向于朴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