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于带状疱疹,目前尚无特效西药。而且近年来后遗长期持续剧烈疼痛和瘫痪病例增多。作者用五苓散治疗4例,效果显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带状疱疹,目前尚无特效西药。而且近年来后遗长期持续剧烈疼痛和瘫痪病例增多。作者用五苓散治疗4例,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作者报告利用凝集素能特异性地与细胞膜表面含有一定糖基分子相结合的原理,用4种不同的凝集素和ABC方法对76份增殖性皮肤损害的活检标本进行了研究。
本文报道一例患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 LE)经规则治疗无效,但用小剂量氨苯砜(DDS)治疗,皮疹完全消失。
已确定狼疮性抗凝因子(LA)是一种抗磷脂抗体,能抑制某些体外凝集试验。检测LA的最敏感的试验是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17~72%的SLE病人以及11-23%的不符合ARA诊断标准的狼疮样综合征病人可检出该因子。血液病、肿瘤、系统性血管炎、感染性疾病中也可检出该因子。
血清学、生化学及对分枝杆菌细胞壁进行脂类分析证明,这些试验对分枝杆菌的分类及麻风杆菌鉴定都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征大多数是以体外生长的分枝杆菌为基础进行研究得到的,而目前麻风杆菌尚不能体外培养,加之体内外生长的菌特征不同,所以麻风杆菌的鉴定仍是一个难题根据鼬鼠甲基分枝菌酸脂薄层层析(TLC)模型在体内、外生长时无区别这一特点,启示作者设想用分析麻风杆菌的甲基分枝菌酸脂做分类的标志。
目前尚无一种完全有效的疗法,可使单纯疱疹加速痊愈或防止其复发。利用光力灭活对病毒的作用,可能对单纯疱疹提供一个新的疗法。这种治疗方法是用某些染剂像中性红、普鲁黄(Proflavine)、甲苯胺蓝(Toluidineblue),使之与疱疹病毒产生不可逆的结合,再经短暂地暴露于普通荧光下,即可使病毒迅速而完全地被灭活,其作用机理可能为染剂对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鸟嘌呤碱部分具有亲和力,经暴光后
抗菌素与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已改变了皮肤科的面貌。目前传染性皮肤病之所以减少是因为抗菌素的发展与临床应用,但随之也产生了耐药菌株,如烧伤病房中大多数死亡是针对葡萄球菌感染应用抗菌素之后,而发生的绿脓杆菌和其他固紫染色阴性细菌的感染。停止对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后,死亡率反而下降。
毛状粘膜白斑(hairy leukoplakia)见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同性恋或双性恋者。这种疣状、起皱、白色粘着性斑片常出现在舌体侧缘,可自行消退。这种皮疹常和口腔念珠菌病同时存在,并容易相混淆,它在组织学上和皮肤扁平疣相似。
全身性瘙痒是尿毒症最常见和持久的症状之一,原因尚不清楚.为了研究紫外线的疗效及其对皮肤钙、磷和镁含量的影响,本文调查了155例稳定的慢性血透析患者的瘙痒情况,对其中17例严重瘙痒患者作了单盲研究.同时对5例无瘙痒的透析患者和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研究.将17例瘙痒患者随机地分为两组:UVA(安慰剂)治疗组和UVB治疗组,血透析前二周全身照射,每周3次.6名健康志愿者用UVB全身照射,每周3次,共6次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可以通过基底膜带(BMZ)内的分离面,也可以通过某些病例中BMZ成分:如半桥粒和锚丝(AF)质和量的变化来进行区别。最近采用形态测定法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它的超微分类。这些研究已被应用于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包括两种不同遗传方式的变型)的确诊中去。
本文作者分析了29例各型天疱疮的免疫荧光病理检查,指出DIF活检可以在天疱疮患者任何合适部位的皮肤取材。29例中有17例寻常型,8例落叶型,2例增殖型,2例红斑型。取材时15例无损害,5例背部有皮损、2例头皮、7例在口腔。对所有患者均从3个部位(前臂屈侧、股、背)的临床正常的皮肤作活检,有皮损的7例同时在皮损周围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