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探究能力是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索和追问,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能力 思维发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74
在很多课堂上,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给出的问题往往过大过难,学生找不到切入口,不知道从何探究。那么,应该在何处引导学生呢?
一、创设情境,紧扣兴趣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创设数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加强引导,从而推动学生深入未知世界。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动物王国在举行一场赛跑比赛,乌龟先生的跑道是边长为40米的正方形,兔子先生的跑道是直径为40米的圆形跑道。比赛开始了,乌龟和兔子都沿着自己的跑道跑完了一圈,此时作为裁判的长颈鹿先生犯了难,到底如何判断谁是冠军呢?请大家帮一帮长颈鹿先生。”学生立刻产生了学习兴趣。有的认为,他们不在同一个跑道上赛跑,肯定没法判断谁是冠军;有的认为他们花的时间是一样多的,要判断谁是冠军,就要看谁跑的路程最远;有的认为,围着圆跑一圈肯定比围着正方形跑一圈的跑得更多。此时根据学生的问题,我适时引入圆的周长这个概念,学生很快产生了探究如何计算圆的周长的兴趣。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和引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展开探究,为有效的数学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新旧融合,把握生长点
在小学数学中,知识的新旧融合,是教材衔接的关键要素,因而,教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之处,引导学生在思维的生长点展开探究,带领学生内化新知,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退位减法”时,我出示习题“18-9”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有学生认为“9 9等于18,因此18-9=9”。有学生认为“将18分为10加8,可以先算出10-9=1,再算出8 1等于9”。此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先算出18-8等于10,然后再算出10-1=9,因为9是由8 1组成,所以可以先算出18-8,然后再减去1,这样就能够直接得出结果为9”。我追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快?你喜欢哪种?”经过讨论之后,学生认为先算出“10-9”这个方法更快,但是,先算“18-8”这个算法,一定不要忘记还要再进行一步计算——减去1。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据已有旧知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对退位减法中的十位要退一有了深刻理解。
三、变换角度,关注易错点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问题分析和问题理解,从而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习题:如果要从一块长为25分米,宽为18分米的长方形布料上,剪下腰长为3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多可以剪下多少个?学生惯用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25×18=450(平方分米)),然后再算出三角形的面积(3×3÷2=4.5(平方分米)),最后看长方形面积里包含几个三角形的面积(450÷4.5=100(个))。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这样计算有没有问题?你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很快,就有学生提出:“我发现这样计算有问题,如果将两个腰长为3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摆起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但是边长25不是3的倍数,这样拼摆的话,就一定会出现一些剩余,根本不能刚好用完,但是这个计算方法是刚好能够拼摆完成的,因而这样计算并不合理。”针对学生的质疑,大家立刻展开讨论,有的认为,可以采用画图计算的方法,有的认为可以采用拼摆的方法……最后,通过讨论得出,沿着长方形的长可以摆8个,沿着长方形的宽可以摆6个,这样就得到拼摆的个数为8×6×2=96(个)。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在进一步的探究中理清了思路,增强了思维品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思维发展的平台,及时捕捉学生的疑惑,找准兴趣点、错误点和认知点,使其能够在新知中成长,在探究中获得领悟。
(责编 童 夏)
[关键词]自主探究能力 思维发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74
在很多课堂上,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给出的问题往往过大过难,学生找不到切入口,不知道从何探究。那么,应该在何处引导学生呢?
一、创设情境,紧扣兴趣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创设数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加强引导,从而推动学生深入未知世界。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动物王国在举行一场赛跑比赛,乌龟先生的跑道是边长为40米的正方形,兔子先生的跑道是直径为40米的圆形跑道。比赛开始了,乌龟和兔子都沿着自己的跑道跑完了一圈,此时作为裁判的长颈鹿先生犯了难,到底如何判断谁是冠军呢?请大家帮一帮长颈鹿先生。”学生立刻产生了学习兴趣。有的认为,他们不在同一个跑道上赛跑,肯定没法判断谁是冠军;有的认为他们花的时间是一样多的,要判断谁是冠军,就要看谁跑的路程最远;有的认为,围着圆跑一圈肯定比围着正方形跑一圈的跑得更多。此时根据学生的问题,我适时引入圆的周长这个概念,学生很快产生了探究如何计算圆的周长的兴趣。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和引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展开探究,为有效的数学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新旧融合,把握生长点
在小学数学中,知识的新旧融合,是教材衔接的关键要素,因而,教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之处,引导学生在思维的生长点展开探究,带领学生内化新知,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退位减法”时,我出示习题“18-9”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有学生认为“9 9等于18,因此18-9=9”。有学生认为“将18分为10加8,可以先算出10-9=1,再算出8 1等于9”。此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先算出18-8等于10,然后再算出10-1=9,因为9是由8 1组成,所以可以先算出18-8,然后再减去1,这样就能够直接得出结果为9”。我追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快?你喜欢哪种?”经过讨论之后,学生认为先算出“10-9”这个方法更快,但是,先算“18-8”这个算法,一定不要忘记还要再进行一步计算——减去1。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据已有旧知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对退位减法中的十位要退一有了深刻理解。
三、变换角度,关注易错点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问题分析和问题理解,从而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习题:如果要从一块长为25分米,宽为18分米的长方形布料上,剪下腰长为3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多可以剪下多少个?学生惯用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25×18=450(平方分米)),然后再算出三角形的面积(3×3÷2=4.5(平方分米)),最后看长方形面积里包含几个三角形的面积(450÷4.5=100(个))。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这样计算有没有问题?你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很快,就有学生提出:“我发现这样计算有问题,如果将两个腰长为3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摆起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但是边长25不是3的倍数,这样拼摆的话,就一定会出现一些剩余,根本不能刚好用完,但是这个计算方法是刚好能够拼摆完成的,因而这样计算并不合理。”针对学生的质疑,大家立刻展开讨论,有的认为,可以采用画图计算的方法,有的认为可以采用拼摆的方法……最后,通过讨论得出,沿着长方形的长可以摆8个,沿着长方形的宽可以摆6个,这样就得到拼摆的个数为8×6×2=96(个)。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在进一步的探究中理清了思路,增强了思维品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思维发展的平台,及时捕捉学生的疑惑,找准兴趣点、错误点和认知点,使其能够在新知中成长,在探究中获得领悟。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