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与自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2009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城市的发展不能一味地扩大城市的规模,也不能远离或者隔绝其与山水、树木、花草、田园等自然环境的关系,防止破坏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另外建筑设计要考虑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和融洽,能够继承当地居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与现代人性化的建筑理念相结合,创造符合现代人居住要求的文化性居住群落。
  关键词:城市记忆;文化性;自然环境;传承;人文精神
  在原始混沌无序的时代,人们对几何形充满好奇和憧憬,因为几何形拥有一种迷人的秩序感,触动了人们内心向往规整的那根神经。当我们走进博物馆,从最原初的石器慢慢随着历史的脉络向后推移,你会发现石器、彩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几何化,实用、美观、安全、舒适,表达了原始初民内心最美好的向往。
  避开这些器物的实用目的,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祖先在制作、触摸石器时,获得的愉悦心情。从不规则到规则、对称,从粗糙到光滑、细润,从无序的自然物抽象为有秩序的图案,从无生命的土石转变为具有生命意义的石器、陶器,自此,周围的物品渐渐罩上了人性的光环,人类的感知系统也随此逐渐成熟和发达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的环境逐渐与自然环境若即若离,日用、起居都趋向于光滑、规整、条理化、秩序化。人们在维持生计、创造生活条件的过程中,逐渐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倾注于各种各样的生活器用和建筑上,经过几代、几百、几千年的积累、沉淀,逐渐地形成了富有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的生活器用和居住环境。在我国近两千年的农耕社会的历史长河中,虽然生产力不够发达,但人们却充分享受着农事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生活规律,体验着与春夏秋冬、万象众生同生死共荣枯的生命节奏。正如《二十四节气歌》中咏唱的一样,其中充满了老百姓对自然与生活的细心观察而积累的生命智慧,并反映了与四季时序更替相一致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感悟。
  之一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之二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人类本是自然整体系统的一份子,本应该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而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全面影响了世界原有的各种关系,人与自然不再是和谐共生的共存关系,而是不顾自然规律疯狂掠夺,过度开采。我们的地球变得满目疮痍,自然灾害频频惩戒着人类的贪欲,人与人之间同样是充满利益冲突和得失竞争。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贪欲,世界需要工业和商业。工业化、商业化使得人类走上了现代“城市化”的改造之路,工业材料改变着我们眼前的世界,几何观念构造着我们的居住环境和日用器具,水泥、钢材、玻璃、瓷砖、PVC,一切都改变了原始材料的质地和形态,我们已经丝毫感觉不到自然的温情和美丽。现代城市就是一个过度几何化的生活环境,人们被包裹在水泥、钢筋、玻璃、塑料制成的居所里面。如果说古代的木材、石材尚没有脱离自然的原始形态,还没有完全与自然隔离开来,那么随着钢材、水泥、玻璃、塑料等建筑材料的普及,建筑形式垂直方向的增高,空间的更加几何化,可以说,人们的心理感觉完全像是离开了土地,离开了“母亲”,完全与自然隔离开来,田园山川成了我们现代人生活中最向往、最奢侈的追求。
  中国城市建设最近十年走上了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过度追求大城市,很少考虑居住环境的改善。每到一个城市去,我们看到的都是拥挤不堪的高楼林立,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环顾四周都是水泥玻璃,仰头虽然还可以看到天空,但是空间感极小,心理压抑,繁忙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里,仍然体会不到那种充满悠然自得、恬静的安闲生活。地产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绝少考虑居住环境的宽敞与舒适。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空间狭小,人口密集,到处充满水泥、钢铁、玻璃、塑料,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青山绿水,烟雾弥漫,不单是空气污染、雾霾弥漫,还有玻璃、塑料、汽车等也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和听觉污染,再加上被污染的食品,现代城市简直就是“充满埋怨而又离不开”的、困扰生命的“炼狱”。
  真正要发展和改善居住环境,需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对教育、医疗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让利于民。把教育和医疗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对待,返回到改革之前的模式,降低他们医疗和教育支出,从经济上彻底改善农村、县乡村镇居民的生活条件,统筹规划好县、乡一级的小城镇建设,处理好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资源配置问题,改善县、乡、村、镇的教育及医疗人才的待遇、设施的配备,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回到基层,回到家乡,为家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把人口分散于小城镇,才能逐渐停止省会及中心城市边界的无限扩张,才可以消除人们迫于教育、医疗等资源分享的心理压力,才可以疏散大城市人口聚集的臃肿并消除住房经济压力带来的心理焦虑,人们的幸福指数才可以有所提高。这关系到首都、大城市、省会城市的利益疏散问题,所以要想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我们只是期待着这样的改善。
  小城镇的好处就在于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可以轻松享受生活之美,如果管理者和建设者意识先进,就可以很好地处理城市人居与自然的关系,在不破坏自然原本的自我调节机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融入山水、树木、花草、田园风光等自然环境,保留具有历史记忆的遗迹,建设环保、舒适、休闲、安乐的“海绵城市”。
  另外,要充分考虑城市建筑与当地地域环境风貌的协调一致,大力继承和借鉴传统和民间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也可以对原有民居村落加以改良和科学化,这也是我们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国的古代建筑多为土木建筑,很难保存和遗留下来,但建筑作为一种与生命相关的文化精神成果是完全可以继承和发扬的。全国各地都有不少与当地环境极为协调的民间建筑和园林被保存下来,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对其进行借鉴或者改良都可以完成人居环境和居住条件的人文化,创造具有文化记忆的半城市半田园的生活环境。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园林文化包括民间和官方的两套系统:一是民间的田园牧歌,是充满了诗意和闲适的农村景观,是完全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居住生活,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美丽山水、新鲜空气、田园风光;二是文人、官僚贵族热衷的园林景观,追求文学、绘画艺术的结构美,虽然遵循自然法则和艺术的审美规则,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终归是人工造作,与人的生命本源和生存需要疏离了太多,因而不能成为主要趋向。
  回归田园,回归生态自然,把自然本身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发挥出来,把自然的生态系统引用到我们城市建设和环境营造中来,才能修复和净化被工业化、城市化破坏和污染的环境。这需要我们政府管理部门和专业人才共同努力,拆除以往违反自然科学规律和生态系统的水利设施,阻止正在发生的不合理建设规划项目,建设科学的、生态的、可以自我修复的人居环境,使我们的城乡居住房屋、环境真正成为人类理想的家园。
  现代世界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就是如何在人工改造的同时兼顾自然本體的自我调节功能,如何平衡好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城市文明的功利思想、实用价值与乡村文明的诗意化生活及手工艺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价值之间的互补关系,如何处理好人类发展经济的手段与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相矛盾的问题。这是当今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不是某一个区域、国家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多方面达成思想上的一致,共同协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将回归生命的本体,创造更加人性化的人居环境。
  作者简介:
  周凯达,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花鸟画创作与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中园林意境在园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古典园林的艺术一直深深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尤其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原 则与内涵中无不渗透着古典园林的印记。本文从园林中意境的表现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入手结合分析,以意境营造为主要论述方面,探究古典园林中意境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园林意境;城市景观;大唐芙蓉园  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城市景观设计
期刊
徐菲
期刊
王沫
期刊
摘 要:网约车伴随着价格优势和特殊的社会背景产生,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在网约车合法化的道路上,只有与现实生活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文章利用调查问卷、实地访问、访谈等手段调查了南京市网约车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政府、运营商、司机和消费者四个角度分别提出了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网约车;发展;问题;解决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2016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在开放性舞台上,具备独特展览内容、讲解服务意识高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其宣教工作为重要和核心部分。为迎合大众需求,用复杂和形式多样的宣传内容达到教育的效果,凭借实际的策略方案进行实施推行,以其可推行性,达到工作创新上的索引价值。以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为例,探寻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和宣教工作中的创新路径,以为更好发挥博物馆价值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新形势;宣教;工作;
期刊
摘 要:纵观近五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评委会对建筑师解决社会迫切问题及社会责任感的注重趋势甚为明显。结合该时间段内获奖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的理念、设计手法,对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品质进行逐一解读,归纳出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点,并针对国内当前的创作环境中如何提升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普利兹克奖;建筑实践  一、概述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中的个体为建立美好社会而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社区养老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首选。老年人作为居住区环境使用时间最长、最为频繁、也最为敏感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生活需求在环境空间设计中也日益引起关注。为了在社区中给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以重庆市某既有居住小区为例,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老年人户外行为活动特点及其活动需求进行了调研。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既有居住小区在老年人
期刊
摘 要:极简主义设计人物彼得·沃克和现代景观艺术的标志性人物玛莎施瓦茨,他们设计元素大部分以规则式几何图形为主,把几何图形运用到极致。但随着近几年来景观设计的发展,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在设计师笔下挥洒出来,呈现在大众面前,具有别样的魅力色彩。以不规则弧形为主题,阐述不规则弧形在景观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并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不规则弧形;景观设计;应用  一、不规则弧形在景观中的具体表
期刊
摘 要:园林之美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是人工与大自然造化相结合的典型概括,是自然美的人工再现。它同时也是跟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而发展,是自然景观在人文影响下的再造。园林中的美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与管理者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与理解水平的高低。形式美法则,在园林中的体现包含了对称均衡、单纯统一、调和对比、节奏韵律、色彩搭配的多样性的再统一。研究、探索形式美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认识,
期刊
摘 要: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全国过半人口的民生大事,是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发展的一道门槛。通过对乡村人居环境的释义、内涵分析,确定了乡村人居环境的范畴;通过从多个层面的解读,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情况、问题所在进行了一定的剖析,总结经验,思考对策,对未来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希望能够探索出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未来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