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毅把红米手机的电源插口插在iHealth血压计的底座上,手机屏幕亮了,屏幕中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橘色圆形的“开始测量”。只要按一下这个大圆,血压计就开始工作,实时的图形化血压数据信息图同时出现。
刘毅是天津九安医疗集团(以下简称“九安医疗”)董事长,也是九安医疗全资子公司iHealth的创始人。在今年9月18日小米公司宣布对iHealth注资2500万美元(约合1.53亿元人民币),并将通过股权架构调整及人员业务剥离等方式,将iHealth相关全球业务设立独立实体之前,这家苹果在健康医疗行业“全球第一家”合作伙伴总被认为是一家美国公司—虽然这家公司“iHealth Labs.Inc”确实是在美国注册成立的,并且,在硅谷办公室里的23名员工中,只有一位是中国人。
而在中国,iHealth 300多名员工的办公地点还在天津南开工业园区—其母公司九安医疗—的办公区里。这是一片略显荒芜和老派的旧式办公区,园区门口的传达室里还是两位穿着保安制服的中年男人请访客签字报到。这一切都和成立于1995年,做贴牌代工出口血压计生意的九安医疗气质相符。鼎盛时期,九安医疗生产的血压计曾经在欧洲市场上销量排行第一,在德国的市场份额达到50%。直至2009年,公司的收入结构中电子血压计占比87.2%,销售额达近3亿元。
但是故事并没有这样一直走下去。受到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九安医疗开始面临几个问题: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工工资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都导致出口越来越难,毛利率大幅度下降。总而言之,“做不下去了。”刘毅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在这样的环境里,刘毅想了很多办法,他曾经一边着手研发血压计之外的血糖仪、心电仪等其他设备,也一边设立了各种试验项目,比如和个人电脑相连的血压计,但是“生产模具都开了,成品做出来了,产品一台都没有卖出去。”
之后偶然的一个机会,让刘毅把血压计连上了iPhone。在2009年下半年,他在公司研发中心底下设立了一个仅有6人的项目组,工程师从那时还很陌生的苹果的开发语言学起,做出了第一台原型机,刘毅还记得自己试机之后的感受:“这个世界要变。”不再是和传统产品进行什么差异化的竞争,智能移动终端的体验是一种全新的可能,而这在刘毅看来,似乎要改变整个“游戏规则”。
之后,九安医疗申请并通过了苹果对配件厂商外置设备的MFI(“Made for iPhone”)认证。这是九安转型的第一个机会,因为苹果也“看见”了九安。
2010年7月,刘毅带着样机到了苹果总部,正式商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问题。第一次见面,苹果MFI部门的负责人就对九安医疗提了3个要求:“你们一要有好的硬件,二是要有好的App,三是要有一个好的品牌。你们的硬件不错,但是软件很差,还要努力去争取一个好的品牌。”
做硬件,九安医疗有十几年的经验,还有FDA和CE等多种国际认证,这些都是正在寻找移动医疗合作伙伴的苹果看重的;但是对于这些连开发语言都是现学的的工程师来说,软件确实是个大问题。
“苹果对应用的美学要求一向很高,但是国内都没有什么会做这类App的人,只好专门建立设计部门和UI部门,招聘了占整个移动血压计研发部门30%的十几个设计师,花了大概七八个月来打磨应用。”九安医疗总工程师王任大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对于这家之前只做贴牌代工的公司来说,应用的开发跟硬件产品的开发不太一样,虽然以前也做工业设计、用户体验,但是硬件的成败多半取决于功能,而应用就完全取决于产品的流程。就连一个“开始测量”的按钮,都得反复测验。
这是王任大和工程师没有过的体验:“之前硬件产品上的开机键不用太费心设计,关注的只是它灵不灵;App上灵肯定是灵了,但是你得花很多时间在按键的形状、大小、颜色上,以前我们真的没这么做过。”
最后,这款移动血压计的应用界面上有个大大的、黄色的开始按键,“我们都戏称为‘鸭蛋黄’。”每个人看到这个鸭蛋黄的时候,都知道按这个就可以测量,凭直觉就可以使用,而不需要借助说明书—这样反复打磨过的设计终于被苹果认可并应用。
而下一个突破在于品牌。当时刘毅想过很多名字,比如iHealth、iCare,很多医疗相关的品牌都被注册掉了,其中iHealth被注册过很多次,但是都因为没有提供使用证明而被商标局拒绝。刘毅赶紧把iHealth这个名字使用在了血压计产品上,拿到了这个被苹果MFI部门的人认为价值8000万美元的“医疗健康领域最好的商标”,并且在2010年年底在硅谷注册了九安医疗美国有限公司即iHealth Lab.,Inc.,除了派遣了一名中国员工,其余员工均在美国招募,主要负责产品定义、UI设计、商务拓展等业务。
从硬件贴牌,到打造品牌,九安医疗和苹果MFI部门终于一起做出了iHealth的第一款产品:移动互联血压计,并于2011年1月6日在美国消费电子展上发布。iHealth是苹果在健康医疗行业全球第一家合作伙伴,产品发布之后被《纽约时报》在一年之中报道了3次,也被《福布斯》称为“未来变革的开始”。iHealth的商务渠道也反应得很快,进入了百思买等一系列主流渠道。财报显示,iHealth在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5670万元。
此后,iHealth不断拓展产品线,进入到血压、血糖、心电、血氧、多普勒胎心、婴儿监护、家庭安全乃至于过于热门的可穿戴智能腕表等各种领域。iHealth开始和美国心脏病协会或者保险公司之类的机构合作,品牌开始慢慢建立起来。
2013年,iHealth收入出现波动,下滑至2440万元。在这个过程中,iHealth一直在寻找回到中国的好时机:刘毅曾经试图把美国的销售经验带回中国,但是在中国,它只是智能硬件混战中的一位新客。所以刘毅还是决定,和国内用户规模巨大的“平台级”互联网公司合作。 iHealth在2014年4月选择了接入微信开放硬件服务接口,和微信合作研发了微信版iHealth智能腕表。在参与合作的iHealth用户体验总监郭阳看来,最为重要的是,这次真的涉入中国互联网公司和中国顾客体验的合作,让iHealth第一次从用户和社交角度来分清了“功能性诉求”和“情感性诉求”:准确性这种功能性诉求固然重要,但是数据再细致,也不能对用户产生“直观感受”,用户需要知道,这些数据放进微信的关系链里对用户的意义在哪?
而微信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展示、炫耀、竞争、攀比”。在微信团队的指导下,郭阳开始学习“包装”数据,比如把用户每天在不同地点的运动量串成一个“糖葫芦”,或者一个“棒棒糖”,便于用户分享到朋友圈和其他人比较。
这些之前郭阳“想不到,也不会去想”的问题为iHealth的本地化打下了基础。为了了解用户到底有什么“情感性诉求”,郭阳想到为核心产品血压计做一次实在的用户调研。郭阳找到了小米,希望能在小米论坛“发个帖”,为一款无线蓝牙血压计做一轮公测,想看看小米7000万用户的样本对这款血压计接受度如何,会不会买给这款产品的主要用户—他们的父母?
而这轮100个用户的公测结果给郭阳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很多用户的反馈是:“我们不会买这款产品给父母。”而理由是蓝牙连接的方式太复杂,父母是“根本搞不定”的。在郭阳的想象中,他的用户应该都更欣赏“技术化”的无线互联,蓝牙的使用从来没像这次调研这样居然成为了一个明显的障碍。
显然,对于刚刚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中国老人来说,看上去很酷的“无线互联体验”可能还不如“即插即用”这种传统的接口式互联来得实在:对于他们,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手机放血压计的底座上一插,测量血压的App会自动打开,然后一点“测量”就可以使用—把连接设备的过程去掉,把所有寻找App的动作都去掉,把点开App的过程也去掉,只要一插一按,这才是用户想要的。
除此之外,郭阳得到的另一个信息是,这些粉丝给父母买的第一款智能手机,都是整个小米系列里性价比最高的“红米”手机。
就在郭阳还在打算着怎么找“小米的同学们”争取下一次在小米论坛发帖公测的机会时,更好的机会出现了:这一次,iHealth被小米投资了。
彼时,小米开始打算建设自己的生态链系统,而在健康医疗这一条链上,第一环找到了iHealth。“对于这个你不了解、但是看起来有前景的领域,很简单,你就找合作。”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德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而iHealth在海外的销售不错,又和小米“调性很像”,于是刘德和刘毅“见了两次”,就定下了剥离重组iHealth子公司业务,融资合作的计划。
小米和iHealth的融资也加速了郭阳的进度,郭阳选中了红米作为血压计的第一批全适配智能设备,开始进行接口的适配。9月25日,第一批适配红米手机的iHealth血压计就以199元的价格在小米网上正式进行销售。相比同款设备在美国79.99美元的售价,更为亲民的价格让这款血压计在30分钟内售出了3000台。
在刘毅看来,小米投入的2500万美元相当于“大家都是一家人了”的表示。他也希望在苹果之后,能再次借助小米这个有7000万用户的平台,抢占足够多的用户,去满足这些用户“测血压”之外“稳定血压”的需求。
这个更重要的要求背后可以施展的空间有医疗服务、健康服务甚至于饮食的服务。在实现了刘毅的这些设想之后,iHealth本身也会成长为一个健康医疗的生态链平台。刘毅相信,可穿戴设备的第一个爆发点肯定是在医疗领域。
按照传统产品智能化平均要花一年半这个周期来看,九安医疗的传统医疗技术以及已有的医疗器械FDA、CE认证是它的优势,因为大小厂商都可以攒硬件,但是“从头开始搞血氧、搞心电是不行的。”而与小米的合作,可能也会为iHealth争取宝贵的时间资源。
而想成为中国健康医疗的大哥级品牌,iHealth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离开天津,在北京建立iHealth中国的办公室,从头开始,打出自己的品牌。
刘毅是天津九安医疗集团(以下简称“九安医疗”)董事长,也是九安医疗全资子公司iHealth的创始人。在今年9月18日小米公司宣布对iHealth注资2500万美元(约合1.53亿元人民币),并将通过股权架构调整及人员业务剥离等方式,将iHealth相关全球业务设立独立实体之前,这家苹果在健康医疗行业“全球第一家”合作伙伴总被认为是一家美国公司—虽然这家公司“iHealth Labs.Inc”确实是在美国注册成立的,并且,在硅谷办公室里的23名员工中,只有一位是中国人。
而在中国,iHealth 300多名员工的办公地点还在天津南开工业园区—其母公司九安医疗—的办公区里。这是一片略显荒芜和老派的旧式办公区,园区门口的传达室里还是两位穿着保安制服的中年男人请访客签字报到。这一切都和成立于1995年,做贴牌代工出口血压计生意的九安医疗气质相符。鼎盛时期,九安医疗生产的血压计曾经在欧洲市场上销量排行第一,在德国的市场份额达到50%。直至2009年,公司的收入结构中电子血压计占比87.2%,销售额达近3亿元。
但是故事并没有这样一直走下去。受到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九安医疗开始面临几个问题: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工工资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都导致出口越来越难,毛利率大幅度下降。总而言之,“做不下去了。”刘毅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在这样的环境里,刘毅想了很多办法,他曾经一边着手研发血压计之外的血糖仪、心电仪等其他设备,也一边设立了各种试验项目,比如和个人电脑相连的血压计,但是“生产模具都开了,成品做出来了,产品一台都没有卖出去。”
之后偶然的一个机会,让刘毅把血压计连上了iPhone。在2009年下半年,他在公司研发中心底下设立了一个仅有6人的项目组,工程师从那时还很陌生的苹果的开发语言学起,做出了第一台原型机,刘毅还记得自己试机之后的感受:“这个世界要变。”不再是和传统产品进行什么差异化的竞争,智能移动终端的体验是一种全新的可能,而这在刘毅看来,似乎要改变整个“游戏规则”。
之后,九安医疗申请并通过了苹果对配件厂商外置设备的MFI(“Made for iPhone”)认证。这是九安转型的第一个机会,因为苹果也“看见”了九安。
2010年7月,刘毅带着样机到了苹果总部,正式商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问题。第一次见面,苹果MFI部门的负责人就对九安医疗提了3个要求:“你们一要有好的硬件,二是要有好的App,三是要有一个好的品牌。你们的硬件不错,但是软件很差,还要努力去争取一个好的品牌。”
做硬件,九安医疗有十几年的经验,还有FDA和CE等多种国际认证,这些都是正在寻找移动医疗合作伙伴的苹果看重的;但是对于这些连开发语言都是现学的的工程师来说,软件确实是个大问题。
“苹果对应用的美学要求一向很高,但是国内都没有什么会做这类App的人,只好专门建立设计部门和UI部门,招聘了占整个移动血压计研发部门30%的十几个设计师,花了大概七八个月来打磨应用。”九安医疗总工程师王任大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对于这家之前只做贴牌代工的公司来说,应用的开发跟硬件产品的开发不太一样,虽然以前也做工业设计、用户体验,但是硬件的成败多半取决于功能,而应用就完全取决于产品的流程。就连一个“开始测量”的按钮,都得反复测验。
这是王任大和工程师没有过的体验:“之前硬件产品上的开机键不用太费心设计,关注的只是它灵不灵;App上灵肯定是灵了,但是你得花很多时间在按键的形状、大小、颜色上,以前我们真的没这么做过。”
最后,这款移动血压计的应用界面上有个大大的、黄色的开始按键,“我们都戏称为‘鸭蛋黄’。”每个人看到这个鸭蛋黄的时候,都知道按这个就可以测量,凭直觉就可以使用,而不需要借助说明书—这样反复打磨过的设计终于被苹果认可并应用。
而下一个突破在于品牌。当时刘毅想过很多名字,比如iHealth、iCare,很多医疗相关的品牌都被注册掉了,其中iHealth被注册过很多次,但是都因为没有提供使用证明而被商标局拒绝。刘毅赶紧把iHealth这个名字使用在了血压计产品上,拿到了这个被苹果MFI部门的人认为价值8000万美元的“医疗健康领域最好的商标”,并且在2010年年底在硅谷注册了九安医疗美国有限公司即iHealth Lab.,Inc.,除了派遣了一名中国员工,其余员工均在美国招募,主要负责产品定义、UI设计、商务拓展等业务。
从硬件贴牌,到打造品牌,九安医疗和苹果MFI部门终于一起做出了iHealth的第一款产品:移动互联血压计,并于2011年1月6日在美国消费电子展上发布。iHealth是苹果在健康医疗行业全球第一家合作伙伴,产品发布之后被《纽约时报》在一年之中报道了3次,也被《福布斯》称为“未来变革的开始”。iHealth的商务渠道也反应得很快,进入了百思买等一系列主流渠道。财报显示,iHealth在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5670万元。
此后,iHealth不断拓展产品线,进入到血压、血糖、心电、血氧、多普勒胎心、婴儿监护、家庭安全乃至于过于热门的可穿戴智能腕表等各种领域。iHealth开始和美国心脏病协会或者保险公司之类的机构合作,品牌开始慢慢建立起来。
2013年,iHealth收入出现波动,下滑至2440万元。在这个过程中,iHealth一直在寻找回到中国的好时机:刘毅曾经试图把美国的销售经验带回中国,但是在中国,它只是智能硬件混战中的一位新客。所以刘毅还是决定,和国内用户规模巨大的“平台级”互联网公司合作。 iHealth在2014年4月选择了接入微信开放硬件服务接口,和微信合作研发了微信版iHealth智能腕表。在参与合作的iHealth用户体验总监郭阳看来,最为重要的是,这次真的涉入中国互联网公司和中国顾客体验的合作,让iHealth第一次从用户和社交角度来分清了“功能性诉求”和“情感性诉求”:准确性这种功能性诉求固然重要,但是数据再细致,也不能对用户产生“直观感受”,用户需要知道,这些数据放进微信的关系链里对用户的意义在哪?
而微信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展示、炫耀、竞争、攀比”。在微信团队的指导下,郭阳开始学习“包装”数据,比如把用户每天在不同地点的运动量串成一个“糖葫芦”,或者一个“棒棒糖”,便于用户分享到朋友圈和其他人比较。
这些之前郭阳“想不到,也不会去想”的问题为iHealth的本地化打下了基础。为了了解用户到底有什么“情感性诉求”,郭阳想到为核心产品血压计做一次实在的用户调研。郭阳找到了小米,希望能在小米论坛“发个帖”,为一款无线蓝牙血压计做一轮公测,想看看小米7000万用户的样本对这款血压计接受度如何,会不会买给这款产品的主要用户—他们的父母?
而这轮100个用户的公测结果给郭阳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很多用户的反馈是:“我们不会买这款产品给父母。”而理由是蓝牙连接的方式太复杂,父母是“根本搞不定”的。在郭阳的想象中,他的用户应该都更欣赏“技术化”的无线互联,蓝牙的使用从来没像这次调研这样居然成为了一个明显的障碍。
显然,对于刚刚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中国老人来说,看上去很酷的“无线互联体验”可能还不如“即插即用”这种传统的接口式互联来得实在:对于他们,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手机放血压计的底座上一插,测量血压的App会自动打开,然后一点“测量”就可以使用—把连接设备的过程去掉,把所有寻找App的动作都去掉,把点开App的过程也去掉,只要一插一按,这才是用户想要的。
除此之外,郭阳得到的另一个信息是,这些粉丝给父母买的第一款智能手机,都是整个小米系列里性价比最高的“红米”手机。
就在郭阳还在打算着怎么找“小米的同学们”争取下一次在小米论坛发帖公测的机会时,更好的机会出现了:这一次,iHealth被小米投资了。
彼时,小米开始打算建设自己的生态链系统,而在健康医疗这一条链上,第一环找到了iHealth。“对于这个你不了解、但是看起来有前景的领域,很简单,你就找合作。”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德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而iHealth在海外的销售不错,又和小米“调性很像”,于是刘德和刘毅“见了两次”,就定下了剥离重组iHealth子公司业务,融资合作的计划。
小米和iHealth的融资也加速了郭阳的进度,郭阳选中了红米作为血压计的第一批全适配智能设备,开始进行接口的适配。9月25日,第一批适配红米手机的iHealth血压计就以199元的价格在小米网上正式进行销售。相比同款设备在美国79.99美元的售价,更为亲民的价格让这款血压计在30分钟内售出了3000台。
在刘毅看来,小米投入的2500万美元相当于“大家都是一家人了”的表示。他也希望在苹果之后,能再次借助小米这个有7000万用户的平台,抢占足够多的用户,去满足这些用户“测血压”之外“稳定血压”的需求。
这个更重要的要求背后可以施展的空间有医疗服务、健康服务甚至于饮食的服务。在实现了刘毅的这些设想之后,iHealth本身也会成长为一个健康医疗的生态链平台。刘毅相信,可穿戴设备的第一个爆发点肯定是在医疗领域。
按照传统产品智能化平均要花一年半这个周期来看,九安医疗的传统医疗技术以及已有的医疗器械FDA、CE认证是它的优势,因为大小厂商都可以攒硬件,但是“从头开始搞血氧、搞心电是不行的。”而与小米的合作,可能也会为iHealth争取宝贵的时间资源。
而想成为中国健康医疗的大哥级品牌,iHealth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离开天津,在北京建立iHealth中国的办公室,从头开始,打出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