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课教学融入MIDI制作软件的必要性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j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17世纪中叶以来,西洋乐理传入我国,历经数世纪,在与中国传统乐理不断地摩擦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当今现代化的基本乐理学科体系,作为音乐学习的理论基石,基本乐理学科的建设是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如今的乐理课教学显然有着亟待改革的不足之处,如教学材料抽象且落后、理论脱离实践、对学科素养及关键能力培养不足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融入MIDI制作软件,从音乐作品的实践出发,抽象归纳音乐理论,再回到音乐实践中去,通过将MIDI制作软件介入乐理课教学,突破视唱练耳及乐理学科壁垒。真正使基础乐理学科能够回到音乐实践领域,引领指导音乐实践。
  [关键词]乐理;学科融合;关键能力;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3-0043-03
   一、乐理课教学中现实困境 
  在2020年初的一期综艺节目《歌手》中,流行音乐人华晨宇谈到其创作中使用了“雅乐”调式音阶,并使用键盘列出音级,将变徵音对应为唱名降“sol”,随后上海音乐学院另一名教授则认为按照基本乐理学科中的解释,变徵音应对应唱名升“fa”,就此,“雅乐调式之争”引发了业界内外的广泛讨论。这一事件由于华晨宇作为流行乐手的高知名度而被快速發酵,但究其根本,也确确实实反映了我们在基本乐理术科中一些深层次问题。
  笔者认为,“雅乐”调式之争反映了两个乐理术科教学的现实困境。
  其一,是中西方音乐话语体系的根本不同,使用西方乐理体系解释中国的民族调式体系是否合理?虽然在音乐学界,这一争论早已有之,但在实际的教学领域,这一问题依然存在。“按照现代性或现代知识型的观点,现行西方基本乐理是一种科学的、中立性的以及跨越文化差异的音乐普遍性语法。但以后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知识型将中立性转为文化性而言,音乐是具有文化性的,而按照基本乐理构建的音乐学与音乐教育体系都具有西方音乐的文化属性,它具有西方音乐的语法和文化特征。因此,基本乐理的语法文化主权身份的归属是可以清楚确定的。”[1]
  其二,在如今的音乐创作实践中,“世界音乐”的特征越来越凸显,多元的民族风格元素在音乐创作中大量实践,而在高中阶段的基本乐理学科教考中却很少为学生引介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以外的乐理知识。“由文字符号总结的音乐理论永远滞后于客观存在的音乐现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完整地’反映音乐存在的音乐理论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个人、群体或民族都不可能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穷尽所有的音乐现象。人类用有限的生命去认识无限的音乐文化时,出于地域、语言、时代和社会特征等局限,在理论上只可能对其作出有限地选择,这就是音乐的丰富性与人类思维选择的有限性之间的必然差距,也是我们进行基本乐理学科建设时需要特别明确的重要前提。……基于这样的认识,音乐基本理论的建设,就应当在认识音乐普遍存在的一般特征的同时,力求根据不同音乐对象进行不同的理论选择,不仅以此反映音乐现象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要能根据不同的音乐教学对象给予对不同的音乐存在现象的正确指导和认识。”[2]
   笔者认为,在如今的乐理教学活动,出于对该理论的深层认知缺乏,造成了如今教材选用上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乐理学科领域的大量失语。同时,加之基本乐理学科与音乐创作实践的脱节,在此次调式之争中,音乐人华晨宇尝试使用键盘乐器解释其音乐创作中引用的“雅乐”调式,也就注定无法准确地将雅乐音乐的内核表述和演示。  
  学生在基础阶段以五线谱记谱、以西方的音级概念理解民族调式,在进入乐理学习的初期,就以西方的音乐话语体系作为准绳,很容易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思维定势。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指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要重点把握反映时代性和体现民族性特点,同时在考察内容上也要求“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因此,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框架下,如何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变得更加有据可依,也为改革和突破如今的乐理教学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乐理教学中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乐理课教学中一个普遍困境在于理论与具体音乐实践的脱节。而在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中的“实践探索”的指标表现:“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运用实验等动手操作方法,探究所要解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综合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组合创新,将创意或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创新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
  而何谓乐理学科中的现实情境问题?笔者认为,乐理学科中的现实情境问题应当是现实的创作、演奏、演唱和聆听中的音响文本和乐谱文本,而不是被抽象提炼出的碎片化的理论概念。这种抽象化的理论概念往往忽视了现实音乐创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流于表面,同时,最大的缺陷是割裂了理论与音响文本的联系。这直接地导致当学生独立面对一个音响文本或乐谱文本时,依然无法独立地运用乐理知识进行判断和识别。不可否认,通过抽象化的概念学习是理论学习必经的基础阶段,但它并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基本乐理学科的目的始终应该是为了能够进入真正的音乐创作实践而存在的,但高中阶段的乐理教考显然在这一方面的作为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各种类似音程、和弦、调式音阶的学习,出发点应当是声音的色彩效果,教师的教学材料应当是实际的音响文本和乐谱文本,尽早地为学生引入实践性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听觉锻炼是极有必要的。同时,在2019年颁发的《高考评价体系》的框架中,也是可以实现的力所能及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的音乐作品片段为学生介绍某一知识点,并且鼓励片段式的创作和改编。例如通过将大调作品改编为小调作品、播放同主音转调的片段等方式感受调式色彩变化和具体音乐创作实践中的音响效果,这些都可以通过MIDI制作软件的即时使用得以实现。还比如,在中古调式音阶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和学生的审美经验更加贴近的游戏、影视、动漫作品、爵士即兴片段反复播放和感受,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调式音阶进行创作学习,当学生能够感受到调式中的特征音时,大量地围绕其进行创作,学生的听觉和思维自然会随之发展。当真正实现音响与理论的结合时,乐理学科才能真正被赋予其学科价值。
其他文献
古筝艺术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开始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的不同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九大流派。本文主要以北方筝派为研究对象
[摘要]  中国近现代琴史是近年来琴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主要以个人、琴派、区域,及整体性的琴史专题研究呈现,在相当部分的琴学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中也部分地体现出琴史相关问题的追溯和讨论,且伴随琴史研究的深入,琴史“史观”意识逐渐有所显露,“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等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琴史研究,为中国琴学发展带来了诸多有益借鉴。但就近现代琴史书写而言,社会语境的历史书写,需要适当地转向文化语境的历史书写
广西彩调剧音乐在生成与发展、传播与衍变的过程中,深受当地多民族民歌文化的影响。多民族的民歌曲调是彩调音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彩调唱腔中单句体、上下句体结构的唱腔,与民
广东汉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名称,如乱弹、外江戏、汉剧、广东汉剧等,它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广东汉剧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及艺术特点,被《国家非物
声乐教育是高校音乐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开展高校声乐课程建设十分重要。在此情况下,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开展了高校声乐课程改革的研究,分析了在高校声乐课程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离不开生活。中国传统音乐是通过历代王朝的发展,传承下来的绝佳艺术,先后不断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高校学生要以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为价值
中国美声艺术审美形态因时代的走向不断进行着变迁,这种在多重审美观照下的美学形态已不仅拘泥于“美声”和“民族”二者之间的区别与争锋,更多的则是一种“伴生”的关系,更
湘西歌王舒黑娃是罗子山瑶乡的一个普通农民,50年代一曲茶山号子歌蜚声北京的文艺舞台,成为民间歌坛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舒黑娃一身努力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高腔号子歌,为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已经进行过大规模的音乐教育改革,其目的在于适应21世纪的国际竞争和发展。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分析了艺术院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特征,研究了艺术院校对基础音乐教育辐射的意义和优势,构建了艺术院校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辐射模式,充分体现了艺术院校和基础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艺术院校;基础音乐教育;辐射模式  [中图分类号]G6
俄国钢琴教学练习方法独具特色,其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转变。主要是俄国钢琴教育继承了肖邦的优良传统,使其钢琴教学更加注重突出旋律演奏特色,优先考虑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