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十年潜心研磨 获得业界赞誉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hu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2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龙源数字传媒集团联合编写出版的《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新书发布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工程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凤杰、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李频、北京印刷学院科研处处长陈丹、《中国期刊年鉴》主编段艳文,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裁汤潮、总编辑穆广菊出席会议并讲话。出席发布座谈会的还有《读者》《军事文摘》等刊社领导以及媒体代表。
  人文大众期刊十年记录,奠定行业数据挖掘基础
  该书副主编张立代表出版方首先发言,他说: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人文大众期刊十年的记录,也是龙源十年发展的记录。在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情况下,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化、商业化历程艰辛,目前国外还没有类似的案例,从这一层面来讲,《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体现的“数据十年”,从最初的杂志排行数据,到后来的篇章排行数据,再后来是类型期刊的数据分析,再到城市阅读排行数据,从数据挖掘角度的创新和细分,我们看到了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龙源完成了数据的统计分析,为我们下一步真正做大数据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补充说,《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从数据的角度,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需求分析。这个数据其实可以引导出商业模式。将数据建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输出——数据应用打造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上进行更有意义的价值挖掘,也许商业模式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将继续深入合作,以该书的研究成果作为新起点,结合互联网+、全民阅读以及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开拓“产学研”研究的新空间。
  该书主编汤潮介绍了该书的特点和龙源以人文大众期刊作为发展方向的缘由。他认为,除了人文大众期刊是中国主流的优质内容代表外,期刊的特点是最符合互联网发展生态的,比如期刊的精品权威特征、分众个性化特征,连续出版的更新特征。每一本刊物都有其特定精确的定位,也就是一个精准服务的社区圈子,这与今天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几乎都是完全重合的。他介绍,《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主要进行了2005-2014这十年期刊数字化阅读数据分析,由国内外机构和个人用户数据构成。用户的阅读行为留下了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较全面和清晰的足迹,这是该书的价值所在。未来,龙源的数据研究需要上升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不仅要使用大数据的工具和理论,也要符合当下数字出版、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个性化、智能化和精品化的方向。对于出版业来讲,要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联系起来,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将对我们的用户端、社会端和商业化的发展端提供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该书编委会成员李频说,该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龙源的发展,记录了我们国家大众人文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它为我们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传播逻辑和传播规律提供了一个样本。这两个价值是很鲜明的。或许我们现在说龙源的价值、龙源的地位可能还真的早了,在人类期刊传播史上可能还真难找到一个机构,为中国的人文期刊传播做到这么大规模的数字化传播。这里又关联到两点:前不久有学者提到其实在人类传播史上,互联网发展最好的就是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思考。龙源正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这本书是从侧面记录了龙源;还有一个侧面是记录了龙源的期刊研究,记录了龙源十年的发展和记录了龙源所组织的人文社会期刊传播的研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该书编委会成员陈丹对中宣部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写的序里关于龙源的评价表示赞同,就是龙源是一个“忠于使命、勇于承担、乐于奉献的企业”。关于这本书的意义,她说,该书是期刊数字化阅读的第一手数据记录。做传播学研究,一手数据的记录更为难得。该书收纳的研究者在2005年、2006年写的文章,现在看起来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但那是按当时的视角去看的,在那个时间节点上至少是一种记录,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和观察。这本书十年梳理下来,其实也是对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的反观。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形式,包括技术、终端以及它所涉及的领域甚至包括它的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完善、不断多元化,此书的价值不可小觑。
  作为本书的参与者,陈丹也对下一步的数据研究工作提出了思考和期待。她指出,针对目前数据的静态特征,还需要在动态性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动态数据的价值,另外,可以将相关的企业、相关的研究机构都联系起来,在数据的开放性上多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挖掘数据更多的商业价值。
  为传统期刊转型提供参考
  《中国期刊年鉴》主编段艳文说:龙源用十年的时间磨一剑,为期刊业界献了一份厚礼。我们的传统期刊人在办刊的时候更多应用传统办刊思维,缺少对读者阅读的数字分析,往往关起门来办刊,凭自己喜好办刊,缺少来自读者反馈的数据。龙源的这份报告通过十年的时间从单刊到单篇,从PC端到移动阅读端,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城市阅读,为我们展现了读者在线阅读付费阅读的大数据分析,解读了十年付费阅读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们科学办刊提供了一个参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新媒周刊》主编马雪芬说,龙源在国内做数字人文大众期刊的平台本身就填补了一个空白。人文大众期刊相对来讲比较分散,单刊力量薄弱,制作数字传播或者是经营移动产品的开发都很困难,而龙源却将这些人文大众期刊汇聚形成了一个优质内容的集散地。另外,传播的研究是定量与定性并行,如果能够用数据来解决定性的问题,就能够用科学印证主观化的内容,这是龙源数据下一步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工程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课题组办公室主任张凤杰对《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的出版和龙源的社会责任表示高度肯定和赞扬。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期刊和传统期刊是相生的关系,因为在传统时代成为“过刊”的内容,在数字渠道上还可以无限延伸,为期刊内容提供无限的长尾效应。未来大数据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把产、学、研各个方面的渠道和力量充分结合起来,将这一研究深入下去,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刊社代表《军事文摘》副社长唐耀说,我们算是龙源TOP00活动以及这本书的受益者,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们的刊物是小众刊物,正是因为数字化的传播,才让我们找到了信心,让我们看到小众期刊在网络上也有受众人群。对我们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精确的人群,帮助我们更好地为这类人群服务,这是我从中获得的启发。
  为全行业数字化探索进行总结
  石峰再次强调了该书出版的意义和价值,并肯定了龙源在这十年研究当中的贡献。他讲到,这本书相当于十年来我们全行业在数字化探索方面的一个总结。下一步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应该以商业运作模式为导向,如果商业模式不解决,将严重阻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发展的步伐。
  该书副主编穆广菊主持了本次会议,她说,该书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龙源历时10年精心打磨的一份产业报告。从2005年到2014年,龙源组织“产学研”相结合的团队,基于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对不同角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十年对数据的关注、挖掘分析和研究,发现了转型中期刊行业的许多规律和特点。如每年对期刊的研究数据,为刊社转型提供了运营管理工具;期刊的数字化避免了纸质期刊过期不再销售的局限,体现出期刊内容的长尾效应;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期刊经过数字化传播,通过对数据的梳理发现,它们依然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数字期刊品牌,体现了期刊内容为王的本质特征;窄众类刊物通过数字化传播后,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些发现对于转型中的传统期刊行业起到了数据支撑作用。
其他文献
全球范围内,人们对于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这一论断已经不再有任何异议。从工作、购物、社交、娱乐、旅行、美食乃至寻找人生伴侣,网络几乎无所不包,网络生活已经越来越多地占领了人们生活内容的大部分。一个没有了互联网的世界似乎已经是一个不再值得生存在其中的世界了。而网络对于学习和教育方式的改变则同网络对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样,无处不在,并且同样也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侵入到传统教育领域。网络、数字技术、数
期刊
<正>本刊讯近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2015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正式揭晓,中少总社"书虫之家"系列荣获2015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少儿类图书。"书虫之家"系列
<正>~~
期刊
众筹出版项目的成功需要很多要素,需要有项目简介,读者定位要准确,项目标题设计要有新意,有吸引力,合理设计项目筹集金额,版式设计要美观、大方,读者支持层级设计合理,时间设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西餐厅好好吃上一顿,坐下先来看看菜单吧!
根据主办方数据,今年法兰克福书展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300多家出版公司和相关机构参展.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书展.参展出版物包括图书、学术期刊和多媒体
期刊
滇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有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达到鼎盛,涌现了周锦堂、李少兰、汪润泉等代表人物,以及《卧龙吊孝》、《宝玉听琴》等延续至今的剧目。作者编选的《滇剧唱段
<正>原创科普图书《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荣居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图书榜首,受到各评委专家的好评。在4月23日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的颁奖单中,一本由我社出版的原创
艺术集成志工作,使云南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意识得到全面地启迪和提升,这种意识引导着民族文化艺术的建设持续不断地向着广阔纵深发展.近年来的事实证明,艺术集成志推动了云南民
他五十余年如一日地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青春、爱情、家庭。他是美的创造者,是以表现高原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大山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