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基本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活动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下面笔者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来谈谈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34-01
1 合作学习的作用
1.1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辨识字词能力
一般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一般都是读一读就算了,甚至有些懒点的学生根本不去预习。我认为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一个小组里,要求每个人都要把生字读一遍。一人读,其余的同学认真听,读完后对读错的字音进行更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的检查效果是“全班读”所远远达不到的!检查字形的掌握,组长让组员听写,对同学掌握生字的情况一目了然,如果有错,大家帮助分析出错的原因,这样既可以掌握字词,又可以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小组学习后,再进行全班交流,看哪个组学习的方法最好。这种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学习生字词,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学习效率高,又省时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朗读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训练,朱作仁教授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文章中的字、词、句、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怎样停顿,怎样重读,都不应该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应该由他们揣摩、品味、感悟出来的。
1.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口语交际就是通过口语实践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文实践的一个途径。口语交际课就是营造一个说话的氛围,给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的机会。
1.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质疑释疑能力
不善于质疑的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是消极的,而善于释疑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由单向传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能力入手。
2 合作的方式
通过合作能够在学生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我以班级为单位,依据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2.1 生生合作
让同桌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来看,在实际教学中生生合作又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2.1.1 “优”——“优”合作,由于优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合作,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2.1.2 “优”——“差”合作或称交叉合作 ,实践证明,如果交叉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习困难生的带动作用。
2.1.3 “差”——“差”合作 如果教师不加辨别地单一地使用“优差”合作的话,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一步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那些学习困难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2 小组合作
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这种小组也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2.2.1 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应用率较高,一般以四人为单位前后结合。
2.2.2 教师根据学生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水平等方面,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各组成员在能力、水平方面要大致均衡。可先由一名在学习、能力、组织方面较强的同学暂任小组长,组内其他同学注意学习和借鉴,后由其他同学相继担任,可采用轮换制。采用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可以使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互补,也是学生自身独立学习的促进、补充、提高,又可以不同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合作适应对较大问题的研讨,或者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竞赛的形式存在。
2.2.3 还有一种不常用的,但较受学生欢迎的合作形式。即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学生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需要打乱座位所以偶尔为之。
实践表明:在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之间没有压迫感,“能者为师,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全班集体合作
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而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端正认识,理清责任,把握内容,学会调控,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生动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34-01
1 合作学习的作用
1.1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辨识字词能力
一般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一般都是读一读就算了,甚至有些懒点的学生根本不去预习。我认为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一个小组里,要求每个人都要把生字读一遍。一人读,其余的同学认真听,读完后对读错的字音进行更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的检查效果是“全班读”所远远达不到的!检查字形的掌握,组长让组员听写,对同学掌握生字的情况一目了然,如果有错,大家帮助分析出错的原因,这样既可以掌握字词,又可以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小组学习后,再进行全班交流,看哪个组学习的方法最好。这种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学习生字词,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学习效率高,又省时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朗读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训练,朱作仁教授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文章中的字、词、句、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怎样停顿,怎样重读,都不应该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应该由他们揣摩、品味、感悟出来的。
1.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口语交际就是通过口语实践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文实践的一个途径。口语交际课就是营造一个说话的氛围,给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的机会。
1.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质疑释疑能力
不善于质疑的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是消极的,而善于释疑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由单向传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能力入手。
2 合作的方式
通过合作能够在学生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我以班级为单位,依据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2.1 生生合作
让同桌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来看,在实际教学中生生合作又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2.1.1 “优”——“优”合作,由于优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合作,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2.1.2 “优”——“差”合作或称交叉合作 ,实践证明,如果交叉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习困难生的带动作用。
2.1.3 “差”——“差”合作 如果教师不加辨别地单一地使用“优差”合作的话,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一步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那些学习困难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2 小组合作
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这种小组也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2.2.1 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应用率较高,一般以四人为单位前后结合。
2.2.2 教师根据学生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水平等方面,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各组成员在能力、水平方面要大致均衡。可先由一名在学习、能力、组织方面较强的同学暂任小组长,组内其他同学注意学习和借鉴,后由其他同学相继担任,可采用轮换制。采用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可以使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互补,也是学生自身独立学习的促进、补充、提高,又可以不同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合作适应对较大问题的研讨,或者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竞赛的形式存在。
2.2.3 还有一种不常用的,但较受学生欢迎的合作形式。即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学生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需要打乱座位所以偶尔为之。
实践表明:在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之间没有压迫感,“能者为师,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全班集体合作
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而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端正认识,理清责任,把握内容,学会调控,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生动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