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1
北宋词人晏几道在长调慢词得到长足发展、大行其道时,依然選择用小令传达缠绵幽隐的情感,在他的恋情词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境:与意中人分别之后,常常回想起与对方第一次见面时的美好的场景,在其词中形成了一种“初见”的书写现象。试看这两阕《临江仙》[1]: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前一阕通过梦后酒醒、怅惘孤寂的心境,借由梦境的牵引,呈现、品味与小蘋初见的现实回忆。可以推知,词人的梦境必定与这名女子有关。后一阕将初见场景的摹写提至上片,将初见时对对方光彩夺目的美好印象与下片引申出的人生无常、聚散难期的主题对应,时光定格的静美愈发彰显出离散无常、飞雨落花的凄凉。再来看这阕《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词中两次提到“相逢”,分别指上片极尽细陈的初见特写与而今的重逢场景。初见时那种“恰向柳绵撩乱处”(晏几道《南乡子》)的难平心绪,如惯性般持续在时间的流逝中,乃至生出庄周梦蝶般不知何为梦、何为真的错乱感。晏几道在他的《小山词自序》中讲道:“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2]集中多数作品都透露出作者追思往事时惘然欲沾巾的透骨伤感,恋情的外衣包裹着人事难凭的内核。显然,词中所记的内容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脱去欢宴歌娱、杯酒佐兴的娱乐性质,而升华为一种生命年轮的沉痛标记。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曾高度评价过晏几道的心性:
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3]
据知,这种天真纯粹的赤子心性是小晏的恋情词执着于别后回想的初见情景的主因,由此酵发出来种种缠绵、朦胧的美好回忆,并让这份美好在时间的熬煮下愈发醇香。对“初见”的执着并非词人对人性本真的皈依,而是在发现现实中的人性残缺不完之前的短暂视盲,又或者说,是体察到人性缺陷之后的一种情感上的逃避。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只恐多时不似初”(晏几道《南乡子》)的客观事实和求善、求美的心理倾向这对矛盾体的存在,才促使作者凭借第一印象的片断,将潜意识中最喜见、最愿意保留的那一部分加工成历史存在,封存于脑海。它若以作者熟悉、擅长的感知方式进行表达,便使记忆具备了为美好增值的极大可能。
向美、向善,是人的意识处于矛盾交织的灰色地带时裹挟着枷锁作出的主观判断。时、事的流动性让这个主观判断在施行时遇到形形色色的阻力,参差不齐的完成效果便带来大大小小的现实遗憾。诗人不会毫无顾忌地陈说引起心底巨大苦痛的对象,在表达时倾向于适度的规避。最高境界的“哀而不伤”无须他求,正如身体创口因剧痛而产生的收缩反应,是一种情感上带有自卫性质、隐忍倾向的自然反应。晏几道在《生查子》中也陈述过类似的心绪:“游子不堪闻,正是衷肠事。”这种隐忍“是为了公正、为了温柔、为了爱、为了慰藉。诗意的东西当充满安慰、温馨、神圣的情感”[4]。而夹在“堪”与“不堪”之间灰色地带的情感,欲待陈说又低回要眇,因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希望与遗憾、快乐与伤感的交互作用而勃现张力,进而产生出一种隐约朦胧的审美感受。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和辛弃疾《摸鱼儿》中“闲愁最苦”的感叹。隔着时间的屏障观望回忆,初见的感受便如那“闲愁”一般的存在,或者可以说,初见的回忆本身即是一种闲愁,它轻柔绵软又无处不在,挥之不去也无从割舍,不易察觉又如影随形地弥漫于诗人的周围,在静默中撩拨着他们情感的神经。
晏几道词在北宋小令发展的衰微期振起旗鼓,以敏锐的思绪和深婉的笔触,于细微处见精神,进一步开掘了小令幽微要眇的审美特色,“曲折深婉,浅处皆深”[5]。他在词中对与闺阁佳人历历初见的执着与书写,也正是因为“将流逝的时间凝聚在具有纪念意义的某一刹那的空间的描述中是文人在消逝中把握永恒的基本方法,从而这一空间就具有了提醒并保留这一段时间的纪念价值,于是对空间化的过往时光的雕琢”[6]。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晏几道是人情变易中徜徉于流年之外、忠实于“初见”的情感遗民。
注释:
[1]篇中词作均引自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新1版。
[2]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3]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4]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5]吴梅《词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6]郭文仪《明清之际遗民梦想花园的构建及意义》,《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第120页。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1
北宋词人晏几道在长调慢词得到长足发展、大行其道时,依然選择用小令传达缠绵幽隐的情感,在他的恋情词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境:与意中人分别之后,常常回想起与对方第一次见面时的美好的场景,在其词中形成了一种“初见”的书写现象。试看这两阕《临江仙》[1]: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前一阕通过梦后酒醒、怅惘孤寂的心境,借由梦境的牵引,呈现、品味与小蘋初见的现实回忆。可以推知,词人的梦境必定与这名女子有关。后一阕将初见场景的摹写提至上片,将初见时对对方光彩夺目的美好印象与下片引申出的人生无常、聚散难期的主题对应,时光定格的静美愈发彰显出离散无常、飞雨落花的凄凉。再来看这阕《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词中两次提到“相逢”,分别指上片极尽细陈的初见特写与而今的重逢场景。初见时那种“恰向柳绵撩乱处”(晏几道《南乡子》)的难平心绪,如惯性般持续在时间的流逝中,乃至生出庄周梦蝶般不知何为梦、何为真的错乱感。晏几道在他的《小山词自序》中讲道:“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2]集中多数作品都透露出作者追思往事时惘然欲沾巾的透骨伤感,恋情的外衣包裹着人事难凭的内核。显然,词中所记的内容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脱去欢宴歌娱、杯酒佐兴的娱乐性质,而升华为一种生命年轮的沉痛标记。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曾高度评价过晏几道的心性:
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3]
据知,这种天真纯粹的赤子心性是小晏的恋情词执着于别后回想的初见情景的主因,由此酵发出来种种缠绵、朦胧的美好回忆,并让这份美好在时间的熬煮下愈发醇香。对“初见”的执着并非词人对人性本真的皈依,而是在发现现实中的人性残缺不完之前的短暂视盲,又或者说,是体察到人性缺陷之后的一种情感上的逃避。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只恐多时不似初”(晏几道《南乡子》)的客观事实和求善、求美的心理倾向这对矛盾体的存在,才促使作者凭借第一印象的片断,将潜意识中最喜见、最愿意保留的那一部分加工成历史存在,封存于脑海。它若以作者熟悉、擅长的感知方式进行表达,便使记忆具备了为美好增值的极大可能。
向美、向善,是人的意识处于矛盾交织的灰色地带时裹挟着枷锁作出的主观判断。时、事的流动性让这个主观判断在施行时遇到形形色色的阻力,参差不齐的完成效果便带来大大小小的现实遗憾。诗人不会毫无顾忌地陈说引起心底巨大苦痛的对象,在表达时倾向于适度的规避。最高境界的“哀而不伤”无须他求,正如身体创口因剧痛而产生的收缩反应,是一种情感上带有自卫性质、隐忍倾向的自然反应。晏几道在《生查子》中也陈述过类似的心绪:“游子不堪闻,正是衷肠事。”这种隐忍“是为了公正、为了温柔、为了爱、为了慰藉。诗意的东西当充满安慰、温馨、神圣的情感”[4]。而夹在“堪”与“不堪”之间灰色地带的情感,欲待陈说又低回要眇,因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希望与遗憾、快乐与伤感的交互作用而勃现张力,进而产生出一种隐约朦胧的审美感受。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和辛弃疾《摸鱼儿》中“闲愁最苦”的感叹。隔着时间的屏障观望回忆,初见的感受便如那“闲愁”一般的存在,或者可以说,初见的回忆本身即是一种闲愁,它轻柔绵软又无处不在,挥之不去也无从割舍,不易察觉又如影随形地弥漫于诗人的周围,在静默中撩拨着他们情感的神经。
晏几道词在北宋小令发展的衰微期振起旗鼓,以敏锐的思绪和深婉的笔触,于细微处见精神,进一步开掘了小令幽微要眇的审美特色,“曲折深婉,浅处皆深”[5]。他在词中对与闺阁佳人历历初见的执着与书写,也正是因为“将流逝的时间凝聚在具有纪念意义的某一刹那的空间的描述中是文人在消逝中把握永恒的基本方法,从而这一空间就具有了提醒并保留这一段时间的纪念价值,于是对空间化的过往时光的雕琢”[6]。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晏几道是人情变易中徜徉于流年之外、忠实于“初见”的情感遗民。
注释:
[1]篇中词作均引自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新1版。
[2]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3]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4]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5]吴梅《词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6]郭文仪《明清之际遗民梦想花园的构建及意义》,《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第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