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教数年来,接触的中学生朋友也不算少,从他们的日常学习中渐渐感到一点异样——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他们虽然学习了十来年,但是,依然不是很会学习。刚开始以为是极个别的现象,后来了解的情况多了,发现这种状况还比较普遍。我把一些突出的问题拿出来跟大家聊聊。
“聪明程度”决定成绩吗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同学看上去似乎并不是不够聪明,但是恰恰是这些学生成了学习上的“差生”,为什么?很关键的一点,也许正因为他们自恃足够的聪明,听讲也漫不经心。做作业也马虎了事,结果逐渐跟不上了。等到发现时,已经落下一大截。有恒心的人或许能赶上来;没恒心的则只能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越退越远,最后沦为学困生。
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都差不多,只有极少数是特别聪明或特别不聪明。而且“聪明程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学习、培养、教育、环境、个人努力程度等等都能影响它。所以一个人的成绩最大的决定因素不是所谓的“聪明”与否,而是教育以及这种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他的“聪明”、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不走弯路就是捷径。在学习上,任何的偷工减料和投机取巧都是自欺欺人,最终都难免要栽跟头。
怎样对待“不喜欢”的老师
老师不是用来给学生喜欢或不喜欢的,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是,的确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如果对某个老师有好感,在上他的课时也听得格外认真,作业也仔细完成,成绩当然也比较好。反之,如果对某个老师没好感,甚至是厌恶、作对,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有些同学对老师的风格、性格、讲课方式、对学生的态度等等方面难以接受,从而对他产生抵触情绪。逐渐发展到不喜欢,甚至厌恶,最后“恨屋及乌”,连他教的那门课也一起不喜欢、厌恶。有的同学常有这样的做法:以为自己故意不学好某个学科,来“伤害”教那门学科的老师!——殊不知,这样一来真正伤害的是自己。——那个老师也许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有个学生还做了这么一件“伤害”他的事。
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他的方式、风格、性格。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碰到自己不怎么喜欢的老师,这是很正常的。怎么办?学会适应他。不要把这些不适应的因素过分夸大(这只能说明自己在心浮气躁),当你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你的学习、老师的讲课“内容”上时,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不那么讨厌他了。
课内与课外
有些人一味强调抓课堂45分钟效率的重要性,而另一些人又过分强调课外学习的决定意义,这两种极端说法都有失偏颇。我认为:课堂45分钟效率很关键,一定要保持高效率;而课外的预习、复习、练习也绝不能少。
只有课外预习做得充分,才能提高课堂听讲的质量、效率,而课堂效率的提高,就会减轻课外复习练习的负担,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做更深入的、广泛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学得又多又好,而又不过分劳累。反观另一些同学,学得又累,却又学得不好。我认为他们把课堂与课外学习的关系没弄清楚,或者说根本上就是弄颠倒了。
老师“不公平”怎么办
一般来说,有些老师可能偏爱那些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守纪的学生。虽然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对其它学生来说可能是伤害了他们,认为老师不公平。世界上很难说有绝对的公平,绝对的公平通常导致更大的不公平。不要太在意这个所谓的不公平,与其抱怨,不如用这些抱怨的时间和精力做对自己的学习有益的事情。
况且,大多数的老师,还是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的,甚至有很多老师对“学困生”的关注更甚于其他的学生。因此,所谓的老师的“不公平”也不应该成为学不好的理由,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怎样做题最有效
这是一个可以讲很多方面的问题。但是这里只讲大家最容易忽视的一点:要注意做完题之后的总结!
在保证“量”的条件下,一定要注意“质”。要善于、勤于总结做题目的心得和规律。有些同学做了很多题,但就是考不好,为什么?因为他们做了一题就是一题,不会总结经验教训。做对了也不知道怎么对的,错了也不清楚怎么错了。所以下次再碰到相似的题,还有可能继续错。对于这样的同学,我宁愿他少做几题,都要他把对的、错的弄明白了再说。因为他的那种方式是一种低效的、重复的、机械的劳动。
高效的做题,应当是勤于、善于思考与总结的做题。其实就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们可能做的不是最多的,但一定是总结得最充分、最多的。所以当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够应对自如。因为他们平时就是这么做的。这样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当然,顺便说一句,再高效的方法,也要一定量的积累,如果做的太少了,也是不行的,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不要为了记笔记而忘却了听讲
这是很多同学常犯的一个毛病。关键是还没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记笔记是为了更好的听讲,而不是相反!我们只有在听讲听懂的基础上,记笔记才有意义,否则,笔记记得再多、再全,也不过是不能理解的符号而已。为了解决二者形式上的矛盾,笔者认为中学生朋友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可加快写字速度,用一些自己能看得懂的速记符号。②课上记的笔记比较乱,可在课后整理规范。切不可因记全、记好而耽误听讲。③课下可借其他人的笔记参考、补充、订正。④自己搞得很清楚很懂的东西可以少记或者不记。⑥不要为了一两处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而纠缠不放,继续往下听,下课后再问老师没听清的地方,或参照同学的笔记补充完整。
几点建议
1 要逐步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学的过程。越往后,中学生朋友们就会越受益于此项能力。
2 要更加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是其他学科基础的基础,门槛的门槛,是打开其他学科之门的万能钥匙。它们是要长期积累才能学好的,不要指望急时抱佛脚。
3 学习有规律可循,但是也不要对所谓的规律“唯马首是瞻”。而且,相对别人总结出的规律而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摸索与总结。
4 中学的学习要注重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特殊后一般,先静态后动态,先感性后理性。总而言之,要学会举一反三,日有所得,螺旋上升。
“聪明程度”决定成绩吗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同学看上去似乎并不是不够聪明,但是恰恰是这些学生成了学习上的“差生”,为什么?很关键的一点,也许正因为他们自恃足够的聪明,听讲也漫不经心。做作业也马虎了事,结果逐渐跟不上了。等到发现时,已经落下一大截。有恒心的人或许能赶上来;没恒心的则只能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越退越远,最后沦为学困生。
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都差不多,只有极少数是特别聪明或特别不聪明。而且“聪明程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学习、培养、教育、环境、个人努力程度等等都能影响它。所以一个人的成绩最大的决定因素不是所谓的“聪明”与否,而是教育以及这种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他的“聪明”、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不走弯路就是捷径。在学习上,任何的偷工减料和投机取巧都是自欺欺人,最终都难免要栽跟头。
怎样对待“不喜欢”的老师
老师不是用来给学生喜欢或不喜欢的,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是,的确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如果对某个老师有好感,在上他的课时也听得格外认真,作业也仔细完成,成绩当然也比较好。反之,如果对某个老师没好感,甚至是厌恶、作对,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有些同学对老师的风格、性格、讲课方式、对学生的态度等等方面难以接受,从而对他产生抵触情绪。逐渐发展到不喜欢,甚至厌恶,最后“恨屋及乌”,连他教的那门课也一起不喜欢、厌恶。有的同学常有这样的做法:以为自己故意不学好某个学科,来“伤害”教那门学科的老师!——殊不知,这样一来真正伤害的是自己。——那个老师也许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有个学生还做了这么一件“伤害”他的事。
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他的方式、风格、性格。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碰到自己不怎么喜欢的老师,这是很正常的。怎么办?学会适应他。不要把这些不适应的因素过分夸大(这只能说明自己在心浮气躁),当你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你的学习、老师的讲课“内容”上时,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不那么讨厌他了。
课内与课外
有些人一味强调抓课堂45分钟效率的重要性,而另一些人又过分强调课外学习的决定意义,这两种极端说法都有失偏颇。我认为:课堂45分钟效率很关键,一定要保持高效率;而课外的预习、复习、练习也绝不能少。
只有课外预习做得充分,才能提高课堂听讲的质量、效率,而课堂效率的提高,就会减轻课外复习练习的负担,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做更深入的、广泛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学得又多又好,而又不过分劳累。反观另一些同学,学得又累,却又学得不好。我认为他们把课堂与课外学习的关系没弄清楚,或者说根本上就是弄颠倒了。
老师“不公平”怎么办
一般来说,有些老师可能偏爱那些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守纪的学生。虽然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对其它学生来说可能是伤害了他们,认为老师不公平。世界上很难说有绝对的公平,绝对的公平通常导致更大的不公平。不要太在意这个所谓的不公平,与其抱怨,不如用这些抱怨的时间和精力做对自己的学习有益的事情。
况且,大多数的老师,还是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的,甚至有很多老师对“学困生”的关注更甚于其他的学生。因此,所谓的老师的“不公平”也不应该成为学不好的理由,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怎样做题最有效
这是一个可以讲很多方面的问题。但是这里只讲大家最容易忽视的一点:要注意做完题之后的总结!
在保证“量”的条件下,一定要注意“质”。要善于、勤于总结做题目的心得和规律。有些同学做了很多题,但就是考不好,为什么?因为他们做了一题就是一题,不会总结经验教训。做对了也不知道怎么对的,错了也不清楚怎么错了。所以下次再碰到相似的题,还有可能继续错。对于这样的同学,我宁愿他少做几题,都要他把对的、错的弄明白了再说。因为他的那种方式是一种低效的、重复的、机械的劳动。
高效的做题,应当是勤于、善于思考与总结的做题。其实就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们可能做的不是最多的,但一定是总结得最充分、最多的。所以当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够应对自如。因为他们平时就是这么做的。这样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当然,顺便说一句,再高效的方法,也要一定量的积累,如果做的太少了,也是不行的,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不要为了记笔记而忘却了听讲
这是很多同学常犯的一个毛病。关键是还没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记笔记是为了更好的听讲,而不是相反!我们只有在听讲听懂的基础上,记笔记才有意义,否则,笔记记得再多、再全,也不过是不能理解的符号而已。为了解决二者形式上的矛盾,笔者认为中学生朋友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可加快写字速度,用一些自己能看得懂的速记符号。②课上记的笔记比较乱,可在课后整理规范。切不可因记全、记好而耽误听讲。③课下可借其他人的笔记参考、补充、订正。④自己搞得很清楚很懂的东西可以少记或者不记。⑥不要为了一两处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而纠缠不放,继续往下听,下课后再问老师没听清的地方,或参照同学的笔记补充完整。
几点建议
1 要逐步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学的过程。越往后,中学生朋友们就会越受益于此项能力。
2 要更加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是其他学科基础的基础,门槛的门槛,是打开其他学科之门的万能钥匙。它们是要长期积累才能学好的,不要指望急时抱佛脚。
3 学习有规律可循,但是也不要对所谓的规律“唯马首是瞻”。而且,相对别人总结出的规律而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摸索与总结。
4 中学的学习要注重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特殊后一般,先静态后动态,先感性后理性。总而言之,要学会举一反三,日有所得,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