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来源 :环境与生活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lzzb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建立左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左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基于GIS空间叠合分析技术生成生态脆弱性评价图,分析左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强度脆弱"和"极度脆弱"主要分布在左江流域中下游以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其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8.63%和13.06%,亟需加强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建设。研究结果能为左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生态支撑和保障指导。
其他文献
为了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社会保障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维护社会保障资金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及社会稳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督办法》。
期刊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海军陆战队某旅党委坚决贯彻习主席关于能打仗、打胜仗的重要指示,坚持用战斗力建设牵引作风建设,用战斗力尺子查摆解决问题,用战斗力标准衡量改进作风成效,凝聚起了部队思战谋战、备战研战、敢战善战的强大正能量。确立战斗力标准,使能打胜仗成为主旋律海军陆战队是首战突击、随时应急的"尖刀"、"猛虎",战斗力建设始终是
期刊
圣地向我们铺展。漫漫冰原之上,皑皑白雪之间,涌动着生命的热烈与大自然造物的神奇。那个从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方,那个极寒之地依然有温泉流淌的地方,那个地球上最后的宝库,那个充满诱惑的星球两端。看似寒冷、遥远的两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面对它时,危机与希望一同升起。
期刊
1984年10月,我国派出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搭乘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救助打捞船奔赴南极,并于1985年2月20日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地区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南极大陆上空高高升起。2014年,是我国组织南极科学考察30周年。南极科考30年,我国取得了骄人成就,先后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4个科考站。30年后,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刘小汉对首闯南极的
期刊
50多年前,贫穷饥饿的衡水人为了填饱肚子,将衡水湖湿地开发为耕地;50多年后,为了改变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又通过退耕还湖,使衡水湖又回归了湿地本色。这是衡水湖的轮回,也是人对自然的再认知。现在,衡水湖已成为衡水的一张生态名片,被称为京津冀最美的湿地。有"三库四器一摇篮"的美称——淡水储存库、碳素储存库、物种基因库、水资源调节器、淡水净化器、降低噪音器、大地
期刊
2月21日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表明,中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出现灰霾,灰霾影响面积约为143万平方公里,重霾面积约为81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等地。受其影响,2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0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较20日增加了4个城市,污染呈加重趋势。常言道"毒雾杀人刀"。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我们看得见、抓
期刊
宜昌三峡地区不仅风景怡人,也是地质研究者的天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在地质领域中尤其适用,对每一个从事地质研究的人来说,都渴望到世界上地质现象最典型的地方去。2013年10月28日至11月4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下称"南古所")以及兰州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和研究生共54人,一同奔赴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参加了由
期刊
2014年2月8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一大重要任务圆满完成,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又添新的里程碑。让我们跟随"贵州籍南极科考第一人"谢晓尧教授的脚步,踏上科考之旅,一同去探索南极的美丽与神秘,去展望南极科考带给我们的美好期许。(本期"科学视点"得到了谢晓尧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期刊
On Oct.11th,2013,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released news concerning the super cyclonic storm Fehling that was coming from the Bay of Bengal.The news said that during the following two days(th
期刊
近日,市环保局与市气象局签署关于开展环境气象业务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开展六大领域的深度协作,为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作出新的贡献。双方合作内容主要有:一是建立数据信患共享平台,研发基于AQI(空气质量指数)的空气质量预报技术,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建立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系统,联合发布空气质量监测实况、预报、预警信息,实现环境与气象监测信息共享。二是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