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嬗变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nd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美丽的记忆,是精妙的符号,是珍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净土,是寄生在每个人脑海里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是从乡村开始的,而乡村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图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农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走上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演进道路。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1984年。仅是联产承包全面推行两年之后,我们国家第一次出现了“卖难”,这让中央万万没想到。因为在1984年,我们的概念首先还是如何填饱肚子的问题,但这一年却意外出现了粮食卖不掉的问题,各地的农民在粮站外面排队,粮食交不进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让人看到了农业巨大的潜能。
  出现“卖难”之后,中央及时调整了政策,允许农民自己卖粮食。这个政策现在可能很难想象,难道卖自己生产出來的东西还要国家批准?但过去农民是不能自己卖的,因为必须统购统销。这个政策壁垒一打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因为自己卖还是不能化解粮食过剩,于是农民又要求自己加工,中央再次批准了。
  当时为了推动农村改革,自1982年起将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确定为农村主题,大家于是约定俗成,让“一号文件”变成了三农政策的代名词。上世纪80年代一共连续发了5个三农的“一号文件”,迄今让人怀念,因为含金量非常高,创新性非常强,最重要的是尊重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换句话说,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完全是农民一手推动的。也就是1984年开始,国家似乎对农业感到有点放心了,改革全面转入城市。
  第二个时间节点,1991年。这一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达到了1亿人次,这又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也就是说,农民已经开始告别种田,过上了半工半农的生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当时把这种现象叫作“泥腿子上岸”,“离土不离乡”。
  关于乡镇企业的崛起,中央用了一个词叫“异军突起”,现在的很多企业都是过去的乡镇企业转制而来的。当然,“乡镇企业”这个名词还是要界定一下,它不是指办在乡村的企业,而是指由过去的乡镇、村集体办的企业,最出名的乡镇企业是春兰,而最出名的乡镇企业现象就是“苏南现象”。
  但让人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上半叶也是乡镇企业的巅峰时期了,此后在国企改革、外资进入、私人企业崛起等多重因素的竞争下,乡镇企业日渐式微,由此导致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农民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减少了,只能“离土又离乡”,大规模的民工潮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第三个时间节点,1998年。这一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值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因为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又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会议集中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对加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有重要意义。这一年,全国各地粮食丰收的消息纷纷传来,而农产品卖难现象也继续涌现,所以农业方面的总体评价是已经进入总体平衡而结构性不足的时代,总体够吃了,但是结构有问题。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着手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第四个时间节点,2004年。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叶到新世纪初,三农度过了一段很煎熬的时段,可谓“病灶”集中暴发,农产品价格徘徊不前,农资价格节节攀升,粮食生产下滑,农民税负很重,基层干群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初,湖北省一个乡镇党委的书记李昌平向时任总理朱镕基上了万言书,大声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由此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2002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和研究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核心,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中央每年都要下发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核心的思路是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来统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到2017年已经连续下发14个中央一号文件。
  第五个时间节点,2011年。这一年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了51.3%,也就是说我们国家一半多的人是城镇居民,而不是农民了。此后,这个比例还在以每年一个多点的速度增加,到了2016年底,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7%,农村居民只剩下43%。当然,这里面如果按户籍算,则户籍城镇化率是41%,也就是说还有16%的农民身份者常年在城里待着,他们还不是完全的城镇居民,甚至还可能倒回农村去。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农民帝国”到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彻底被扭转了,亿万农民从此在城镇化中迎来“新生”!
  第六个时间节点,2015年。这一年的三农又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非农的收入首次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超过了农业经营收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也就是说,今天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也跟城市人一样,是工薪阶层了。农民收入有四大构成,目前的结构大体是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各占40%左右,而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共占20%左右。但家庭经营收入包括一产、二产和三产,种地是一产,加工是二产,搞乡村旅游是三产,如果单独把种地、养殖这样的农业部分独立出来算,已经比工资收入少了,也就是说今天农民收入不再主要靠在地里“刨食”。
  三农各要素各自演进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原来浑然一体的“三农”,走上了逐渐分化的道路。农业、农村、农民,按照过去的理解是浑然一体的,农民是种地的,住在农村,但是今天一切都不大一样了。
  首先,农民正在由社会身份向职业身份演化。
  过去讲的农民,多是社会身份,也有对应的概念,如种地的、农村户口等。现在来看,农民特别是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农民已经不一定再务农了,目前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职工80%以上都是农民工,农民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阶级主力军。   留在农村的人,也不一定在种地,主要表现为兼业化,真正种地的劳动力已经很少了。因为今天机械化发展很厉害了,农民于是有了大量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不用再守在地头。而且,农民进城与城里人下乡相对出现,还有700万名农民进城再返乡创业。
  目前出现的“新农人”群体已经上百万,他们大多数并不是农村人,却从事了农业,这让“农民”这一身份进一步职业化了。
  其次,农业呈现出现代与传统交织的转型特征,大农场与小农户并存,高科技与传统农业同在。
  一方面在东北、新疆,出现了现代化大农场,规模上万亩,飞机作业,超大机械耕作,其场景恍若美国。而另一方面,在贫困的山区,还是零散种着地,甚至还有刀耕火种的场景。但在大部分农业区,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成为事实上的主要务农者,农民已经基本告别繁重的体力劳动,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另外也有一些农民成为职业化的农业经营者,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280万个,其中农民合作社179萬家。农产品的供给也呈现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的特征,价格加速与国际市场一体波动,原有的政策性价格体系加快与市场机制并轨,农业补贴方式被迫转型。
  再其次,农村正面临命运的重大转型,消亡、合并、转型每天都在上演。
  有报告说,每天我们国家消失100个左右的自然村,在一些贫困山区出现了10人以下村的场景。还有的农村则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迎来了新生,有的成为了城中村,有的被征用成工业用地,有的移民搬迁到其他地方。还有的在新一轮撤乡并村过程中与其他的村合并,有的变成了农村新型社区的一部分。
  所以,整个三农在今天已经不是传统的田园牧歌印象。我最近看一个人写的回乡记录后很感慨,他说现在要找乡愁,连乡愁的角都抓不住了,为什么?因为农村都没有了炊烟,农民现在做饭都用上了电磁炉或者煤气灶。有的村甚至没有了鸡鸣,因为新农村不许在家里养鸡。上世纪80年代的“倒蛋部队”是从农村收鸡蛋往城里卖,今天正好反过来,一些地方是把城郊养鸡场的鸡蛋倒卖回农村,这是农村深刻变革中出现的新现象。
  新时代的变化和挑战
  今天,全球正处于一个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过渡的大变革时代。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其变化之大、之快、之剧烈,远超人类原有的想象。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率接近60%,中国的城乡结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一方面,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首次超过农村,这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巨变。城市化的推进,不仅意味着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支撑城市生活;不仅意味着劳动分工结构的复杂化,也意味着利益诉求的复杂化。这些变化趋势,要求我们走上更高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生产更多的消费品和公共服务;要求更深刻地融入世界市场,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撑自身发展;要求进一步改进治理方式和治理结构,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多元利益诉求,全面提高治理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和农民也呈现出新的形态。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现在农村只需较少的劳动力就可以维持生产和生活,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趋势也日益严重。
  同时,我们的农民一部分成为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一部分成为参与土地增值分配而市民化、食利阶层化的人群,还有一部分成为借助土地流转而进行较大规模农业经营的大户,只有少部分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业已延续几千年的小农生产方式,势必会发生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群体的变化,意味着我们不仅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传统理解和经验需要进行深刻调整以适应变化,还意味着我们必须积极调整土地制度、农业产业政策、教育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缓解和释放农业转型带来的社会压力,保证效率与公平的基本平衡。
  更重要的是,新的文明形态正在挑战中国传统的文明形态。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正在被重新塑造。由于信息社会各种资源(资本、信息、消费)的高度集聚和高速流动,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概念都已发生显著的变化。
  过去小农经济是按照自然四季来计算时间,现在我们是争分夺秒来计算,而在大数据之下,基于自然的时间概念更有可能被完全颠覆;过去的空间概念是比较确定的空间,而现在我们身处网络时代,任何一个点都可以迅速地和世界发生关联,人的活动空间大为扩展。
  时空结构和对时空结构的经验体会,极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对生产方式的组织,对知识与经验的理解,对个人心理的把握。客观实在的时间与空间都在变化,由此而来的社会心理、公共文化、交往方式也会深刻变化,这种影响是以文明为尺度的。对于这种趋势及其可能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不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概念所能表达的。事实上,如同过去农耕文明遭遇工业文明的挑战一样,新的文明形态将对既有的文明形态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冲击力。
  在这种背景下,有别于以往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建设时期的农业合作化、改革开放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我们可能迎来第四次农村与城市关系的重大转型,这一转型的主题将是生态文明。
  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调动城市和农村两方面的活力。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还在农村,在广阔的山林、草原地区。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再一次通过激发农民的活力来“振兴乡村”,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共建一个美丽的家园。
  放眼未来,我们需要更开阔的视野,需要一种更具有穿透性的历史观,来思考应对新型挑战的方式。中国很快就实现全面小康,伴随信息革命的浪潮,我们如何在世界诸文明中走到前面?如何推动人自身的发展、内在价值观的发掘、社会性的再造、人与人关系的重塑?如何进一步激发人的活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些问题上,中国人应该思考得更早一些。
其他文献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今年春节浓浓的年味,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最佳注脚。  一年又一年,转眼间,2018年春节结束,但今年的春节,却带给我别样的感受——家乡的年味比以前浓了。  过年越来越没年味,这是很多人共同
期刊
编者按:每逢秋季,很多年轻父母都在感叹孩子难养,幼儿对季节更替的不适应和秋季的季节特性使得幼儿成了疾病的主要受害者。本期,我们介绍几种幼儿常患的秋季疾病的防护方法,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参考。    幼儿的秋季厌食    1 秋季厌食产生的原因  秋季是个风大雨少、气候干燥的季节。幼儿在秋季出现厌食十分常见,究其原因有:  (1)秋季早晚的温差增大,气候变化频繁,有的家长怕孩子受凉,常过早地给他们穿上较
期刊
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在人杰地灵的福建,各地也有各自不同的庆祝方式。一样的年味,不一样的民俗。一样的喜庆,不一样的过法。  罗坊走古事  走古事,流行于福建龙岩连城县罗坊乡,是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的大型汉族民俗竞技活动,人们在欢娱中取乐,在竞赛中健身,被誉为“客家狂欢节”。据传在明朝,罗坊乡常闹旱、涝两灾,当地百姓把流传北方的“走古事”移植罗坊,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走古事”,出七
期刊
幼儿园卫生健康要求幼儿人手一巾一杯,而小班幼儿不认识自己的名字,怎么让幼儿记住自己的茶杯和毛巾呢?为此,我们想了许多的办法,如:贴标记、黏卡通贴画等,但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贴画,有的黏度不够,容易被好动的幼儿撕下,而幼儿不熟悉的图像又不易被记住,因此,效果都不太好。  怎样才能让幼儿轻轻地认识自己的毛巾和茶杯呢?经过尝试,我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具体如下:先从网上下载一些幼儿常见的、熟悉的水果、蔬菜、动物
期刊
千年古邑长乐三溪,山川俊秀,人杰地灵,拥有享誉全国的“夜赛龙舟”端午习俗,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日前,福建省政府原则同意《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三溪村保护规划(2017年~2030年)》,让三溪再次成为焦点。  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三溪村,因潼溪、南溪、北溪三溪汇集而得名,吴航十二景之“屏嶂铺霞”就在此地。  2018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三溪村保护规划(2017年~20
期刊
岁月次第开,又是一年来。2018年2月25日,“新时代 新征程”2018福建摄影界新春工作年会在福州西湖宾馆举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潘心城,龙岩市委原书记、省摄协荣誉顾问赵觉荣,省摄协荣誉顾问陈扬富,省文联原党组书记林德冠,中摄协原副主席、省摄协顾问张宇,省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张同盟,宁德市政协原主席、省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林鸿坚,省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王兴喜,省高院原副院长张化林,三明市人大常
期刊
[主题由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山野上一片繁忙、热闹的丰收景象。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秋收为线索,以情感教育为切入口,充分挖掘自然资源,通过听、看、触摸等方式感知丰收,主动寻找丰收的图画,感受丰收带给人们的幸福与快乐,并通过参加简单的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辛苦,初步懂得爱惜粮食和尊重农民。    [主题目标]    1 体验秋收的喜悦之情。    2 丰富有关劳动与丰收的知识,开拓幼儿的
期刊
2018年2月3日,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践行十九大——福建摄影家心中的“中国故事”摄影展在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福州市政协原主席陈扬富,省纪委原副书记张大共,省高院原副院长张化林,省物价局原副局长曹海伦,中摄协副主席、省摄协主席潘朝阳,省摄协副主席石广智、吴寿华、陈信云、杨为春、徐希景、黄以注、焦红辉,老摄影家胡国钦及大赛获奖者代表、新闻媒体等近百人出席开幕式。  福建摄协新春慰问老摄影家  春
期刊
三明市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82年,协会现任主席杨为春。近年来,三明广大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創作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深入生活,不断实践,创作出一批有温度、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并纷纷走上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展赛的领奖台。
期刊
第三届上邦国际摄影俱乐部年赛2018年2月赛日前评选揭晓,当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会员的投稿作品3000余幅(组)。经评选,林文强的《天地人和》、聂小伟的《夜鹭捕鱼》荣获一等奖,韦日英的《小鸬鹚快逃!》、周继红的《洞穴人家》(组照)、陈曦的《古殿之光》(组照)、林瑛琦的《警民风雪情》、黄长波的《火龙舞》获二等奖,陈秀容的《红色圣地》等13幅(组)作品获得三等奖。  上邦國际摄影俱乐部年赛已举办两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