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作家的上海书写之井东宪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yang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日本人来说,上海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特别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打着“脱亚入欧”旗号的日本把上海视为踏出亚洲的玄关,于是大量日本人怀揣各自不同的企图纷纷涌入这座“魔都”,来感受它的魔力与神秘。当时号称“东方巴黎”的上海是一个与传统中国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充满现代魅力的城市,一个西方文明在亚洲交汇融合的舞台。井东宪笔下所描画的“激变上海”给读者留下截然别样的文学感受。本论试从井东宪的文学作品出发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作家的上海书写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日本文学;上海映像;井东宪
  井东宪的生平简介
  井东宪(1895-1945),原姓伊藤,出生于静冈县神乐坂。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成长为一个人们眼中所谓的“不良少年”。早熟的井东宪少年时代在静冈县四处游荡,后成为一名“流浪艺人”,开始了他放荡的青年时代。在他20岁的那年春天,由于身染疾病这一沉重打击,使得井东宪改变了他自己浪荡的生活态度,立志专心致学。就这样他先后攻读了正则英语学校、明治大学法学科,在求学期间与大杉荣结识,后来为中村古峡主持的杂志《变态心理》执笔,也曾在《热风》、《播种子的人》、《新兴文学》等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1923年关东大地震过后,井东宪作为文艺资料研究会的成员进行相关文学写作,并在梅原北明的杂志《文艺市场》上发表。1927年他孤身一人奔赴上海,回国后他就决心加入全日本无产者艺术同盟,并根据自身的上海游历体验创作出《上海夜话》、《红色魔窟与血旗》、《新上海夜话》等一系列同上海相关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井东宪的上海漫谈
  井东宪的上海之旅发生于1927年7月——11月,刚到上海不到3个月的他就于10月在《骚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以上海为舞台背景的文章——《白兰花杀人事件》。对于井东宪的这篇作品村松梢风在编辑后记中这样评论到:“井东宪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上海阴暗面是我所没能发觉的,从这一点看他的作品非常成功”。 在井东宪初到上海之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上海的繁华。在《白兰花杀人事件》中他曾这样写道:“在同文书院门前,买了香瓜,之后又转回到公园,我很惊讶。来到舞厅门前,听到那土豪劣绅的音乐,南京路更加热闹起来。(中略)街上荡漾着淫荡的气息。(中略)永安,先施公司华丽的彩灯下盛开的鲜花散放出好似蛊惑人心的白兰花的香气。她们的媚眼飘到了车里,我感觉大马路好像是这些卖春妇的肚子,此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抑郁的痒痒”。从这段描写中读者们可以看到村松梢风《魔都》的影子,当时他刚到上海,还沉浸在异国上海的新鲜感中,可渐渐地他越发地感觉到上海华灯背后的黑暗,在《白兰花杀人事件》后半部分井东宪发现:“吴淞路下车,来到一处妖怪的,散发出貌似垃圾堆恶臭般的地方。(中略)我目睹了广东女郎悲惨的生活状态,友人要给我包下一个美女过夜,但我拒绝了。我很同情他们悲惨的生活。但是他们却已经麻木了。我隨着朋友一起来到二楼,又是一片恶臭,紫黑色霉菌的巣穴。”这种情景令他开始惊慌失措。而随着对上海观察的日渐深入,他还听闻了诸如“杀人事件”、“偷盗”、“走私”、“人口贩卖”等让他更为毛骨悚然的案子。
  井东宪本人给《上海夜话》的定位就是侦探小说性质的通俗类无产阶级文学。井东宪作品中除了对上海都市的风俗与黑暗的关注以外,他文学作品的另一特点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这在他的另一部有关上海的相关作品《红色魔窟与血旗》中体现的更为明显。《红色魔窟与血旗》的主题就是支持革命派,反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和批判蒋介石,这与《上海夜话》的无产阶级文学视角也是相吻合的。1924年,他又发表了题为《人的巢穴》,这也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也同样继承了《地狱往事》中同情游女悲惨生活的写作笔触,与游女坎坷的人生产生共鸣。但后来该作品被禁止发行,理由是作品中包含太多社会主义与征兵禁忌避讳的内容。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井东宪创作无产阶级文学尝试的脚步。在游历了上海过后,他内心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的火焰再次被点燃,于是1929年,《上海夜话》诞生了。继《上海夜话》之后又先后发表了前文中提到的《红色魔窟与血旗》、《新上海夜话》等一系列同上海相关的文学作品。当然井东宪的这些文学创作,都是带有无产阶级和政治小说的性质,这也是他有关上海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在当时的日本文坛中确属独树一帜。
  结语
  井东宪虽然也看到了上海的世界性,但他眼中的这种世界性是一种外国资本与殖民主义对上海的束缚。他的上海体验不如村松那种在法租界观察西洋人日常起居的惬意,但是却充满着如同上海一般的神秘感。本人没有沉溺于魔都的风情万种,而是站在无产阶级作家的角度,从无产阶级文学与通俗文学相交融的视点,对上海华美夜景下不堪入目的场所和离奇的人物进行深入刻画,进行了自己文学风格的大胆尝试。因此他笔下的上海是一座充满着激变的革命都市,他则是观察着这样一个上海的无所畏惧却满怀人文关怀的旁观者。
  参考文献:
  [1]小川直美. 「支那」与「通俗」之井东宪. 大阪经大论集.1997
  [2]和田博文.《言语都市·上海1840——1945》. 藤原书店.1999
  [3]赵梦云.《上海·文学残像——日本作家的光与影》.田畑书店.2000
  [4]紅野敏郎.本·人·出版社(91)井東憲の『地獄の出来事』(総文館)と『井東憲詩集』(騒人社).国文学.2006
  [5]木村泰枝. 《西方·日本·中国——日本人的“上海梦想”》.复旦大学.2008
  [6]刘建辉.《魔都上海 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讲谈社.2008
  [7]竹内瑞穂.大衆化をめぐる〈交通〉--井東憲『上海夜話』におけるプロレタリア探偵小説の試み (特集 モダニズム期における社会と芸術の〈交通〉) .日本文学.2009
  [8]曾根博義.犬も歩けば 近代文学資料探索(6)井東憲『人間の巣』.日本古書通信.201
  [9]石田仁志.上海"魔都"イメージの内実 : 村松梢風·井東憲から横光利一へ (戦間期東アジアの日本語文学) -- (上海文化表象 : 都市·空間) .勉誠出版.2013
其他文献
【摘要】:1945年2月4日—11日,二战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刻,在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的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弹子宫,苏美英三国为统筹协调彻底战胜轴心国集团举行了雅尔塔会议。11日,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等分别代表美苏英三国政府签署了举世闻名《雅尔塔协定》(下文简称《协定》)。这次会议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协定》自然也是史家评品的对象。  【关键词】:雅尔塔协定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研究现状  一
期刊
凌冽的冬总是带着恼人的傲气一下下敲打着我的膝,寒气从脚底钻进了心头,望着铜镜里皱褶的脸,平静的抹上一层胭脂,抿了抿嘴,费劲站直了我弯了二十载的背脊,我倚着门,今日,你终于回来了吗?  那年的灯节,终于可以出门探一探这世俗,斜阳映照着远方孤独的桥,近处人来车往,巷弄里文人骚客低头沉吟,花灯前闺秀捂嘴痴痴的笑,原来这便是元夕之美。  日头便带着斜阳沉沉坠下,黄昏竟然如此美丽,行走到柳旁,我不禁眯起眼,
期刊
“我们会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十二怒汉》【美】  拍摄于1957年的《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男孩被指控杀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证人证言和物证似乎已经确凿。楼下的跛脚老人声
期刊
【摘要】:《围城》叙述了一个以方鸿渐为中心的爱情婚姻故事,故事中所描述的大量女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鲍小姐的堕落轻浮,苏文纨的高傲自负,唐晓芙则纯净脱俗,孙柔嘉的工于心计。分析发现受过良好教育且女性意识也在逐步复苏的她们,依旧摆脱不了依附于男人的命运。本文对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再现当时动荡的社会中女性的真实生活面貌,另一方面也对现代生活中的女性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形象分
期刊
【摘要】:作家萧红的影视作品非常少,目前以萧红为主角的电影只有两部,即2013年上映的《萧红》和2014年上映的《黄金时代》。本文从三个角度浅析了《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分别是:女性意识;间离效果与非线性时空;纪实性。  【关键词】:女性意识;间离效果;非线性;纪实  一、女性意识  在中国的传统叙事模式下,女性形象是在男性视角下建构而成的,一类是以男性为塑造标准的 “巾帼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等
期刊
【摘要】:本文拟对该篇与鲁迅《故乡》的互文性进行探讨,通过对“归乡模式”的变用,及“路”的意象的解读两个部分去探寻作家在关照国人生存、体悟人生之路上对鲁迅的内在的继承与发展——这是一个绝望与希望并存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古典爱情;归乡;生存之路  “归乡”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表征之一,也是现当代作家常使用的文学母题。在“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中,故乡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小说中承
期刊
【摘要】:中篇小说《镜花》以第一人称视角“我”讲述了苏邶燕和鄢丽的虚无空寂生活,从“花”和“镜”这两个部分来分析小说的题目与内容的丰富内涵,展现出当下女性繁华生活之后的虚假的爱情和空寂的内心。  【关键词】:花;镜;女性;爱情  《镜花》是阿袁2015年发表在《上海文学》的中篇小说,以大学老师“我”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我”应老教授的要求让其外甥女苏邶燕来旁听课程,后受邀参加她举办的大院妇女读
期刊
【摘要】:《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通过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作者用细腻,冷静的笔触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婚姻,爱情的幻象,更探讨了一个灵与肉、自由与道德相冲突的主题,展现了一位女性在经历爱情,背叛,死亡等磨砺之后走上精神救赎道路的故事。本文将从题目對主题的暗示、故事情节对主题的推动,中国元素对主题的烘托这三个方面对小说主题进行解
期刊
【摘要】:陈染的《私人生活》近似于自传,以女性角度书写了一段私人的生活体验,文本中涉及到相当一部分女性身体的描写,实质上是对传统女性身体的一种解放,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而企图追求的女性身体私人化,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女性独立。  【关鍵词】:身体描写;解放;私人化  《私人生活》描写的是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倔强而敏感的女孩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关于自身私人化的经历体验,“通过对女性个体成长历程的解密,突显主体独
期刊
【摘要】:在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吸收,有借鉴,也有对自身文化身份地位的反思。在现代文学这个多姿多彩的发展阶段,一定的自我文化身份问题的反思,可以让自己在研究他国文化的过程中不忘自己,不忘初心。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本土文化在世界上的发展与影响,这对于促进世界文学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研究;文化身份  从新中国的建立到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