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者为宝物,不识为废物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收藏的这枚印章,高10.3厘米,长4.5厘米,宽3.4厘米,石质滋润,内含片状、絮状纹,淡淡的豆青色,属青田花灯光冻。雕工古朴,刀法深邃,印面篆刻“晴窗一日几回看”朱文;边款刻“丙午秋仲,福厂治印”八字。印纽为双竹三节形,高5.5厘米,印台为4.8厘米;黄金分割线恰到好处。初见它时,只过了一下手,瞟了一眼就放下了,没觉察到它的好处!后来我刻苦学习钻研了400多枚印章图案和资料,抄录了明清以来的400多位治印大师的姓名和字号,同时也断断续续地购买了20多枚印章,啃了几本厚厚的篆书大字典,死记硬背地将他们的特征藏于心间……慢慢地便有了一些有关印材、印文、篆刻、名家等常识。不料九个月之后,我却又碰上了这枚由“福厂”刻治的印章。人还是那个人,章还是那枚章,我惊喜之际,决定马上把它买下来。卖家不知是个宝,他喊700元,我给他650元,便成交了。学到了知识便有了收获。
  这枚印章确实是篆刻大师王福厂所制。王福厂又叫王福庵、王褆,生于1880年,卒于1960年。浙江杭州人,近代篆书大师,精于篆刻,是大名鼎鼎的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民国前曾任北京印铸局技正,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好藏青田冻石,收藏极富,自称印佣。1920年供职于国民政府印筹局,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及五院印筹皆为王福厂所篆。解放后曾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研究员及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并任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委会主任。他46岁时,凶手拔电风扇开关触电伤脑,曾卧病两年。愈后每伏案稍久,便头晕目眩。此后,刻印必须仰卧于藤榻之上,右手执刀,左手握石以外,小指上悬一小镜,两手擎空操作,边刻边以小镜照示。刻边款也是如此。因印面向下,刀锋朝上,取势较难,必须采取向上锥冲之手法,所以他病后所刻之印下刀均重,笔画短促,字口较深。此枚印章最明显之处在于边款字上的“点、撇”之处,特别是“治”字的那几点尤为突出,就像圆铁钉扎进木板之后,再拔出来时留下的那种洞眼,说圆不圆,笔锋无拉长飘逸之势。如果印面朝上,刀锋朝下,耶就不同了。笔画不会那样的短促,点也不会那么深。我抓住了这点,判它为真品,别人也抓住了这点,却判它为仿品。其次,此印以竹作纽,这种情形以往少见,过去大都是以龙虎凤象龟熊等兽鸟类或人物作纽。没见过用竹类植物作印纽的,所以别人判它是件臆造出来的伪品。我认为这点恰恰证明它是真品,作者躺在床上双手操作,必须要选用高大的长料作印材,才能抓住握牢,不然无法雕刻文字。特别是对一位久病方愈躺在床上,两手擎空操作的人尤为重要,否则他是无法工作的。高明的作者选择了以竹作纽这种形式,好极了!印料长了,印自然长,不仅两头可以把握抓牢,而且还可以倒换轮流雕刻。他用心良苦,一定会先刻出三节形竹纽,因为有了三个节便于抓牢了,其后便好刻印文了。把竹入章作纽,也许他是天下第—人呀!另外,高长的竹钮纽章,很适合手脚不灵活的病人或老人使用。这枚与众不同的印章应该是王福厂先生本人病后康复不久,不便出门的情况下自刻自用的一枚闲章;我们从“晴窗一日几回看”印文中也可以读懂它。此印应是他的一件心爱之物,它一定陪伴他度过了下半生,走完了人生之路。
  古人崇尚“梅兰竹菊”,称它们为“四君子”。这枚竹节纽印不仅适用,而且富有文化气息;他陪“君”,“君”伴他;比拟深刻,寓意深远,真正的文人和收藏家一定会很喜欢它的。
  啊!石生竹,竹抱石,我收藏的不仅仅是一枚珍稀的印章,而且它还是一幅流动的立体的“竹石图”国画哟!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历史久远的0商务印书馆与月份牌年画  本文在介绍几位著名年画家之前,先说说上海商务印书馆,其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最久远的出版机构。1897年由出版家夏瑞芳(1871-1913年)与友人创办于上海江西路,起先以承印英美洋行专用的商业簿册为主。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的出版家张元济(1867-1959年)投资于商务印书馆,此后,业务由单纯的印刷转为出版。1905年又与日本书商合股,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这个地处南北要冲的“运河之都”,以其经济繁荣、风光旖旎、人文荟萃而独具魅力,成为古代人们向往的地方。明清之际,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扬州的经济地位日趋重要,加之两淮盐运使司衙署设在扬州,各地盐商多聚集于此。那些一掷千金的巨富,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或大量收藏古玩书画,或与文人墨客交往附庸风雅,或以书画送礼,从而带动了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和思想的活跃。  清康熙二十六年
期刊
本文先摘录袁克文(袁世凯二公子)和张丹斧(《晶报》主编)有关朱书陶瓶的一段轶事。  民国九年秋,袁克文一时兴起开始撰写《辛丙秘苑》长篇笔记,目的是为乃父复辟帝制事鸣冤叫屈,所谓“兹数载间大事逸闻,不传于外者多矣,不佞以所见知,笔于之书,既以存先,公之苦心,且以矫外间之浮议”。这当然是一个颇具感召力的话题。余大雄(《晶报》发行人)得悉此事,坚恳商先生在《晶报》上连载,答应奉以重酬。为此余大雄在《晶报
期刊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将从欧洲传入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
期刊
中国嘉德作为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风向标,对艺术品行情的走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12年嘉德艺术品秋季拍卖会已于日前在北京落槌,但拍卖成绩并不理想。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油画雕塑、古籍善本、名表珠宝翡翠等各专场的总成交额仅为17.45亿元人民币,而先期开拍的香港苏富比秋拍的成交情况也不容乐观,成交数量和成交总额均显著下降。很显然,2012年秋拍行情在继2012年春拍回调后,已呈现进一步下滑之态势
期刊
前些年,启功先生在世时,曾在日本二玄社的出版物上写过一段话,称二玄社印刷的我国宋元明时期的名画,为“下真迹一等”。启功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道德文章堪称楷模,但我并不能因此而为尊者讳,把启功先生此话当成金科玉律,因为若以此用以其他文物鉴定则甚为有害。  “下真迹一等”原出自王羲之所书“兰亭序”,唐代帝王在皇家秘藏真迹前,命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大家欧阳询、褚遂良等以响榻的方法在透光之处以白纸重叠,毛笔仔细
期刊
早在民国时期,徐悲鸿就对齐白石有如此的高度评价:“白石老人之诗、书、画、印,独树一帜,自石涛、朱耷之后,没有第二个人能赶得上他了。”而当时的大翻译家、书画家林琴南亦有:“南吴北齐,可以媲美”之评价。  白石老人在其晚年,曾自评自己的一生艺术成就:“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这其中自然有老人对自己画作的自谦之意,但从侧面也可知道,老人很看重自己的诗作。老人又自评说:“正由于爱我的家乡,爱
期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的战国中山国古城以及中山王族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其中尤以中山国王墓及其陪葬墓出土的磨光压划纹黑陶最为著名,造型端庄优美,纹饰流畅典雅,色泽漆黑明亮,是陶瓷艺苑中一株亮丽的奇葩,代表了中山国高超的制陶工艺。  黑色磨光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龙山黑陶以细泥薄壁著称,陶胎细腻坚实,烧成温度
期刊
2005年6月30日,启功先生在北京仙逝,闻此噩耗顿有失去一长者、良师之痛,当我速速赶至北京师范大学所设置的灵堂时,先生的亲属、朋友、学生们已在肃穆的灵堂中开始吊唁了。我与妻子献上小花圈,放在启老的遗像下面,行礼跪拜,不禁泪涌夺眶。之后几日,我又数次来到这哀乐低回的灵堂,其间不仅有国内外的朋友不能及时赶至北京,托付我代送花圈并书写挽联事宜,又见到了不少各界的朋友,言语之间又使我感到大家共同的一种失
期刊
提起黄苗子,其人其艺都值得后人津津乐道,给我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他的《遗嘱》“……我绝不是英雄,不需要任何人愚蠢地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白流眼泪。至于对着一个普普通通的、毫无知觉的尸体去号啕大哭或潸然流涕,则是更愚蠢的行为,奉劝诸公不要为我这样做(对着别人的尸体痛哭,我管不着,不在本遗嘱之限)。如果有达观的人,碰到别人时轻松地说:‘哈哈!黄苗子这家伙死了。’用这种口气宣布我已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恰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