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朋友寄来了几本书。巧得很,这几本书都没有前言、后记。仅有一本,印了小小一段出版说明。于是,我留心起近两、三年来出的新书(包括旧书新印),发现这样无序无跋的书,象《东方》、《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等等,真是不少。
读者拿到一本新书,就好比同一个陌生人刚刚见面,很想简要地了解一下对方的来历和来意。即便是旧书重印,人们拿到它,也象旧友重逢,要知道新版与旧版有什么不同之处,以及为什么重印等等。所以我们看书,大多喜欢从前言或后记看起。特别是一本几十万字的“大部头”书,倘若前后光秃秃的,读者一捧上手,就难免象抱着一个“闷葫芦”。
因此,书不能没有序跋。
这里,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著者译者要有处处为读者着想的精神。鲁迅先生是重视书的序跋的,他每印一部书,尤其是外国文学,必有前言或后记,不少书既有前言又有后记。如印《铁流》,他就托人译出原序,印于卷首。这是我们的好传统。
我还想,序文也可以来一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本书不见得只要一篇序,可以让不同的人去写。大家看的时候,也好有个比较。
读者拿到一本新书,就好比同一个陌生人刚刚见面,很想简要地了解一下对方的来历和来意。即便是旧书重印,人们拿到它,也象旧友重逢,要知道新版与旧版有什么不同之处,以及为什么重印等等。所以我们看书,大多喜欢从前言或后记看起。特别是一本几十万字的“大部头”书,倘若前后光秃秃的,读者一捧上手,就难免象抱着一个“闷葫芦”。
因此,书不能没有序跋。
这里,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著者译者要有处处为读者着想的精神。鲁迅先生是重视书的序跋的,他每印一部书,尤其是外国文学,必有前言或后记,不少书既有前言又有后记。如印《铁流》,他就托人译出原序,印于卷首。这是我们的好传统。
我还想,序文也可以来一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本书不见得只要一篇序,可以让不同的人去写。大家看的时候,也好有个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