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演变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q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今天,近三十年过去了,文学的阅读发生了令人猝不及防的变化。现在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经典,而是满足于间接资料的介绍。伴随着阅读的改变,文学逐渐演变为某一专业的工作,这是社会技术功利性发展的一个结果。但是社会发展需要人们精神层次的提高,社会和谐需要人文精神和技术理性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文学;阅读;人文精神;技术理性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1-0074-(04)
  
  这是我第一次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1983年我来过黄岛,那时候这里还有些荒凉,没有这么多高楼。当年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可是一眨眼二十多年就过去了。在这二十多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巨大的变化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在不知不觉中演变而成的。
  
  一、阅读的演变
  
  文学与社会紧密相联,是它的神经、它的晴雨表。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文学已经发生了猝不及防的变化,文学写作、文学教育和文学阅读,与当年相比都有了极大的改变。这种种变化,如果亲身经历了整个过程,就会有许多感慨,有深入的理解。
  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真正的文学阅读之难:今天,它在某一部分人那里几近消亡,几乎是没有。即便有,也远远不像过去那样深入和依赖了。看一本文学书,很多的时候不过是翻翻而已——这里指看印刷品,如果看网络作品,那就更草率,简直是一目十行。阅读在这些人眼里越来越成了一件苦差事,而不是莫大的享受。过去则不同,那是真正的享受,难忘的享受。为了找一本书而东奔西跑、夜不能寐的情景,许多人记忆犹新。
  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什么使我们变得如此不耐烦、如此行色匆匆?是我们自己的生命质地发生了变化,还是书籍本身?
  当然是我们自己的变化。我们的生命被什么伤害过,以至于发生了至关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结果也许是可怕的,它将日益显现出来。
  通常觉得可读的东西很少,就是说能够让人长时间坐在那里阅读的文学作品不多。现在出版的文学杂志让人失望,发表的很多小说也让人厌烦,翻译过来的大量欧美小说读起来也不过尔尔。包括现在出版的介绍外国文学的十几种杂志——它们常常非常及时地介绍世界范围内的新作品。可能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这么多翻译家、这么庞大的一个翻译队伍,总能把作品及时地译介过来。这些作品一般来说是经过挑选的,即所谓的好作品。但它们仍然没有给我们带来应有的阅读满足。
  搜索记忆,可以确定大约几十种过去强烈吸引过我们、使我们陶醉过的文学名著。今天重读下来,会发现过去使我们无比感动的东西,而今大部分都不再让人有那种感觉了,它甚至会引起厌烦。当年和作者一块儿跳动的脉搏、心灵上同呼吸共颤栗的感觉,几乎没有了。
  当年的阅读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本好书,看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产生的不仅是失落感,还有一种类似于惧怕的感觉——害怕长期沉浸于其中的一个世界就要消失。我们随着主人公的生活感慨和激动,那种感觉无以言表。在即将从这个世界走出的一刻,有一种一时不知再到哪里去的茫然。
  那时候读书不怕长,甚至越长越好。
  
  二、两位作家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的两位大作家。托尔斯泰是位伯爵,一生非常富有,物质生活优越,在图拉有一个大庄园,在莫斯科城还有一个占地十余亩的宽敞居所。在当时的俄罗斯,他的文学地位是非常高的。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屠格涅夫是文坛上最有影响的中青年作家,后来托尔斯泰则超越了他。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在国内没有那么高的地位。发生在他生活中的最重大的事件是,他曾经被沙皇判了绞刑,行刑的头套都戴上了,又突然传来特赦令。可以说他是从地狱边缘上生还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有刻骨的记忆,有剧烈的灵魂的搏斗和痛苦。今天,世界上评价这两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时,总是给予最高的赞誉。
  晚年的托尔斯泰坐着马车出走,病倒在一个乡间小站。他要寻找和实践一种底层的生活,为自己一生享有的优越的物质条件感到不安。他一直在叩问,在寻找。最后他就死在这个小站里。当时的沙皇感到紧张,一个政治军事和物质的全面执掌者,竟然如此害怕一个精神领袖。记载中,托尔斯泰在病危的时候,沙皇在许多地方布置了兵力,在重要的关卡实行了戒备。托尔斯泰出走后,人们到他的卧室里,发现打开的一本书中夹着一支笔,这本书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生前读过的最后一本书。
  我们当年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定难度,比如说大量关于宗教的一些辩论、议论。读小说的人总希望情节快速发展,《卡拉马佐夫兄弟》却不能如愿。书中写了兄弟关于宗教的辩论,可能长达十万字,激烈的争执,关于灵魂、生活的那种滔滔不绝的讨论今天怎么受得了?但我们当时一旦顺着故事的脉络进入,竟能一直参加他们的辩论,被他们那种激动、满腔热情和热血沸腾强烈地感染。这种感动与读一个好玩的故事当然完全不同。
  我们的精神世界被深刻地影响了。很多年过去,忘记了多少东西,但总也忘不了在阅读中所经历的那种撞击、那种灵魂深处被“射线”击中的颤栗感。这是无法忘怀的。具体的内容可以忘掉,但忘不了那种壮怀激烈、真诚执着的人物和场景。人和人大不一样,有的人能为那些遥远的、更大的生命问题去思索和悟想,夜不能寐,陷入这样的一种苦境——世界上真的有这种值得我们景仰的精神、这种追究的力量——这样的作家和作品才称得上伟大。
  我觉得有一本书对于每个人而言每年至少应该仔细阅读一遍,这就是《复活》。我们回想当年读这本书的情景,仍然还记得那种感动。可是今天再读一遍,感动虽有,但记忆中沉迷在其中的那种大感动却没有了。书没有变,阅读的人是同一个——我们自己的生命性质改变了,今天的我们已不同于昨天,今天无论怎么专注于文学问题,专注于那种严肃的质询,身上还是落满了时代的尘埃。人一天天变老,但身上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即感动的能力、关怀的能力,它们的老化才是更可怕的。
  
  三、障碍何在
  
  阅读与写作之间隔开了什么,这之间存在着过去所没有的一道障碍。这是怎么造成的?
  首先是文学写作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变化遵循着一个规律,即越来越迁就当下的读者。这样一路下来,作品变得更机智更俏皮,更现实更狭窄,也更单薄,可谓极尽娱乐之能事。还有就是,我们生活在高科技时代,越来越多地束缚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面对真实客观的世界,生命里的勇气和冲动也就萎缩了。
  比如战争,古代在马上用冷兵器、近距离地刺杀,这样把敌人杀死,自己身上也不会干净,会沾上沙和血。甚至两个人要格斗、肉搏,要面对被征服者 和死亡者的眼睛,要面对烫人的鲜血,那个时候人的感触——迫使一个生命死亡的感触——会多么复杂深刻。后来发明了枪,几百米就可以把人杀死,死亡的现场感就会减弱。问一个老战士:你打了一辈子仗,打没打死过人?他说似乎打死了一个——向那人瞄准后,对方晃了一下再没有出现,应该是受伤或打死了。
  可见最终是否打死都不知道,都不敢肯定,对生命死亡的感受又会怎样?一个生命的消亡给他构成的刺激又会怎样?
  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场战事可以像做电脑游戏一样,根本看不到敌手,人在千万里之外按一下按钮,敌对组织就会灭亡,整个战役也就结束了,而且它惨烈的现场只变成了发射过来的那一张电子图片。这样的事情与儿童都能做的游戏相近,花几秒钟按一个键就行了。这又从何而谈纠缠一生的现场感?
  从战场谈到文学,道理都是一样的。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用第二手、第三手甚至是第四手的材料去构筑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周边的生活;靠一个冷冰冰的电脑屏幕、电视荧屏去认识世界,而且当成了我们的全部世界。然而这是一个伪装的世界,是用灯光和摄影家的镜头选择过的一个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思考,然后再去创造,这样的文学怎么会不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虚假、越来越游戏化娱乐化?
  面对真正的血与沙、真正的大地、真正的高山峻岭的那种感觉没有了,所以文学的情感力量和浓度肯定要大大降低,这种降低使我们今天的文学越来越走向渺小、内向、游戏;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学巨人,要产生当然很难。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水和空气。
  阅读在变化、创造在变化,整个精神的水和空气都在变化,于是不可能有产生伟大作家和伟大读者的那种机制。我们已经丧失了那样的一个时空。所以说书与人之间的障碍,是更长的时间里一点点形成的。
  
  四、经典之外
  
  有人甚至不明白,说现在有那么多电视、网络、小报,每天有大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为什么还要读文学作品?可见他们把文学阅读简化成一种获取信息的渠道,或者直接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文学阅读首先给予的是语言的快感,是领略和洞悉人性的奥秘。从一个杰出的文学家那里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从其他方面难以获取的。文学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对它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雅文学的主要功能当然不是娱乐,它既有诗性的深邃又有科学的缜密,需要一种学习探索、一种对生命深层的诸多好奇才能进入。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人们不会带着娱乐的心态去阅读,从一开始的心理设定就不是。而文学书籍比较起那些书籍,同样深奥或更加深奥。它需要读者的虔诚和探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深入,并最终收获巨大的回报。
  现在大学里甚至可以遇到个别不读原著的文学研究者。一个作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评论的人,居然没有读过《红楼梦》,还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资料很多,已经知道写的是什么,不需要去读,不需要去浪费时间。让人不明白的是,文学是语言艺术,他最起码要贴着语言才能走进《红楼梦》。情节调度、各种机趣及巨大的生活和艺术信息,非要反复阅读才会有一点领悟。
  如果我们这个时期的相当一部分人都隔在经典之外,就不是一般的文学问题了。文学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它始终是与生命和灵魂紧贴一体的。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有一句话说得好: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当文学在这里成为一小部分人的事情,成为一个专业内的一部分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而并非整个民族的向往和爱好的话,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非常野蛮的。这实在说得精当而准确,它可以引起我们的诸多回忆。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即便物质并不丰裕的时期,可是只要他们的人民仍然热爱着文学,就不至于野蛮。一个所谓的诗书之国丧失了读书的风气,这比什么都可悲。而中国的传统实际上是能够读书的,这个民族尊敬诗,尊敬经典,连不识字的老百姓都代代如此。文学在这里从来不是一个专业、一个小圈子谈论的事情。
  然而事情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实在令人深长思之。我们痛心的是相当多的人隔在了经典之外,我们担心的是世界从此走向野蛮。
  
  五、阳狂之患
  
  现在的文学研究生班,女的多于男的。有的男生甚至说,他在学校里受到了环境的影响,那些人认为有本事的要读理科,没本事的才读文科,所以女孩子考文的才多。可见竟有这样的狭隘认识。其实凡是选择都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凡事业要取得成就都不容易。技术理工属于工具,它当然重要;人文精神则决定了工具的使用,对于人类是更重要的。技术,一般而言是能够得到有效积累的,技术总是能够一代一代继承下去。但是精神的部分,人文伦理道德范畴的东西,就很难积累。孔子的东西很好,但“五四”之后,要不停地批“孔老二”,要“打倒孔家店”。除了打倒,还有历代帝王的利用和歪曲,要将其改造成更利于专制和统治的部分。所以说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确立并得到世代认可,要积累和发展,总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里借用中医的概念做一个比喻。技术的那一部分东西,比如是阳;人文精神的东西,比如是阴。如果阴阳平衡的话,那么这个社会的机体就是正常的健康的;如果阴过分耗损,阳就多出来,那么这个生命就会出问题。中医论述的一种病叫“阳狂”,就是当一个人的“阴”被一损再损时,阴阳即发生了严重失衡——阴太虚了,阳就相对强,结果就得了“阳狂”,症状是乱跳乱叫,就像精神狂躁症一样。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所以现在我们的世界,用中医的观点来鉴定,就是患了“阳狂”。无限地发展物质,无限地发展技术,对人文精神无比践踏和轻视。实用主义得到了空前的推崇。这个“实用”即是眼前有用,至于以后有用还是有害就不知道了。所以我们的国家,不仅人文的东西受轻视,即便理工内部的基础科学、理论科学也受到轻视。因为它不实用。
  有人最重视的是那种马上获利、恨不得明天就用得上的技术。技术好比是一杆枪,没有脑袋来管住它,它就会盲目地、疯狂地扫射,产生出不可想象的破坏力。人类的历史说明,对这些技术的控制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纯的技术是中性的,加上思想才有方向和意义。没有技术的无限发展,人类自然享受不到这么多现代成果,可是也不会走向毁灭的边缘。核技术很了不起,能发电能作核动力,可它还会让人类永远面临着毁灭的威胁。这就是技术的可怕。所以爱因斯坦晚年认为科学技术是功过相抵的,最高尚最了不起的职业,仍然是人心灵方面的影响者,是做教化灵魂的工作。
  我们现在是物质化技术化的一个世界,是变得完全疯狂的没有理性的一个世界。所以在这里,我们特别渴望那些搞理工的人一定要有人文关怀,一定要思考社会问题,要成为一个知识分子。这样的人,在中国古代和今天以至于未来,才算得上第一流 的人物。伟大的科学家如居里夫人、波尔、爱因斯坦,他们都有非常强大的人文关怀力。孔子、孟子、李白、杜甫,如果没有这一类人,很可能我们今天的生活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我们会处在相当的精神黑暗之中。
  
  六、技术与人文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年的历史。二战期间纳粹急于核武器的发明,那时候如果科学家完全丧失了人文情怀,后果不堪设想。有一个话剧叫《哥本哈根》,就是讲这样一个故事。德国那边的一个核专家,到哥本哈根去找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想说服他加入核竞赛,而这位科学家用各种方法拒绝了,且冒着生命危险。
  前几年举行过一个“科学·文学·未来”的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会。对话会一开始是平和的,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有的作家发言,谴责技术对世界的污染、破坏等负面影响,最后把科学家讲毛了。科学家说怎么能这样讲呢,我们技术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许多负面的东西是人文出了问题,而作家是搞人文的,不去负责反来指责。其实这才是最大的误解。人文与科学应该是统一的,作家也应该有科学家的缜密,科学家更应具备人文境界。科学家不能因为是从事技术研究的,就不管不顾其他。科学家首先是一个人,要思考人的未来、社会的进步。一个好的科学家,脑子应该有一半甚至更多,是用来思考人文和道德问题。如同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的话:她对于道德方面的贡献,实际上远大于科学领域的贡献。现在许多搞科学的,热衷于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搞垮了我们的环境,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所以不能说科学家只搞科学,剩下的事让人文工作者去做。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机械理解。
  在纪念居里夫人诞辰的一个纪念会上,爱因斯坦就说了这样一段话:今天各界的名流来得很多,大家赞颂她的科学成就,但我今天在这里要说的,是她了不起的道德感。她在道德方面做出的贡献,比已知的她在科学上所做的要多得多,她最能使我感佩的,就是她的道德感。
   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的国度,需要有强烈人文关怀的人。文学家、思想家、道德伦理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也是最欠缺的。我们需要这一部分人去平衡已经倾斜的世界,他们的工作无比光荣和伟大。要立志做一个无论遇到多少挫折、碰多少壁都不回头的思考者。这样的一生很可能会有挫折和困难,但未敢忘记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和技术过分张扬、不管不顾的时代,人类因此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或者可以说已迈入了毁灭的边缘。所以说今天最急切最需要的,仍然是一个顶住了世俗压力、不断开拓自己思想的人。要不懈地追求完美,保持思想的能力,以此遏制技术主义、物质主义对这个世界无可挽回的破坏。
  
  [责任编辑:夏畅兰]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市政工程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在进行市政工程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更多的办法,提高市政工程管理质量,增加工程价值.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户外探险运动逐渐成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运动方式,但安全问题成为了户外探险运动的主要发展制约因素.户外探险运动中经常会出现遇险人员无法与外
学习效率的提升,对学科知识素养的提升有直接影响。高中数学授课过程中,课程授课者的授课方式、课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班级学习氛围等,都会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产生影响,本文主
针对云梦县蔬菜作物番茄多只注重氮磷钾三要素养分肥料的施用,对中微量元素肥料很少施用或不施用,投肥效益不高等问题,按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深化、拓展测土配方平衡施
我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年认识徐贵祥的了,这方面我很弱智,通常用"好像是很久以前"或者"大概十几年前"这样的模糊概念。但徐贵祥却很清楚,据他讲,是1991年左右,他刚从军艺毕业,作
期刊
本文分析了112例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酸碱失衡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单纯性酸碱失衡49例,死亡24例,占48.9%;混合型酸碱失衡63例,死亡45例,占71.4%,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混合型酸碱紊乱中以三重酸碱失衡和呼
2006年5月20日,湖笔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湖州市的邱昌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初中化学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化学教学中实施了教学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化学课程教学有别于其他课程教学,其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当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及自主思维意识的培养。因此,科学的教学管理工作对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现状,然后分析了教学管理的主要作用及应用。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管理;作用  
(排名按得票多少为序)8票《特蕾莎的流氓犯》(《收获》2008年第2期)作者:陈谦李国平:这是一篇小说感很强的作品,强调小说感在当下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小说平庸,无味。我所说
众所周知,游泳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的运动,同时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在传统的高职游泳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会将与游泳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等呈现在学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