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之我见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daxi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指导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他希望在一场革命中解决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问题,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是人教版《文化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分析之。
  【关键词】孙中山 三民主义“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耗费了毕生的心血。他所领导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后来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不禁令人痛心。不过,中山先生没有退缩,反而为维护革命果实,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直至1924年仍扶病北上与冯玉祥共商国是,不幸于次年病逝。总理的风范万民景仰,他生前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成为激励着后人为未竟事业奋斗的警句。
  那么,如何理解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呢?1905年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是三民主义思想的发端,同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它阐发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思想,意思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推翻满人统治,实现汉民族的独立,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这一思想是有局限的:一则没有体现民族平等(孙中山认为中国经由满人统治,就是变色的江山,而且称满洲人为“鞑虏”,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以汉族正统自居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二则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虽然打击了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就间接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但是,如果不明确提出来革命的一大目标(反帝),很显然是没有给民众指明革命的对象。
  “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对此也有阐释:他认为推翻了满人统治的江山,并不是藉此恢复汉人的江山就可以了,而是要进一步取消帝制。政治革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推翻满人统治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来说说是政治革命,两者同步完成,并不是说要分开来做的。因此,就算让汉人来做皇帝,也不能不革命,原因就是这时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潮流就是顺应世界形势的民主共和浪潮。民权主义解决的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的中心问题。所以在三民主义体系中,它居于核心地位。
  不过,毋庸讳言,这一思想有它的实践上的局限。反对满清统治者无疑是对的,不过满清虽然掌握着国家政权,可是满人入关两百多年了,许多汉族地主与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沆瀣一气,太过侧重于对满洲贵族的阶级斗争,就会忽视与汉族官僚地主的阶级斗争,人为地把整个地主阶级分成了两部分。这在以后的表现就是放松对汉族地主的警惕,以致后来一部分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在革命浪潮中,有的省仅仅挑落了官僚衙门上的几个瓦片,取革命需要破坏之意,摇身一变却成了中华民国的总督府,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推翻满清,藉此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这是孙中山心中的政治革命的内容。但是,孙中山在欧美游历后,使得他觉得这还是不够的。他看到欧美发达国家虽然名为发达,但人民生活实为贫困,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孙中山意识到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能不能预防呢?这是缠绕在他心间的一个问题。他百般思索,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平均地权,用平均地权来防止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分化和对立。他进一步指出,与其等我们国家发展到那个程度,逼迫自身不得不进行社会变革,还不如趁现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就进行社会革命,“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也。”
  如前分析,“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孙中山认为这样做是有理论依据的,是正确的。为此,他举了一个醉汉竞拍土地的事例:有个醉汉喝醉了随口答应用300元竞下了一块地,醒来后也不敢赖帐,不得已东挪西借买下了这块地,后来却因无钱经营,只得荒在那里。不过,后来那块地却值好几千万了,因为社会上拿那块地方做工商事业的中心点,所以,那块地增值了。我们能够一眼看出,这肯定不是醉汉的功劳,而是大家的功劳。所以,孙中山的想法是通过地价的国有来逐步实现土地的国有。至于具体如何定地价呢?可先由各户自己报价,为了避免各户漫天报价,规定各户应按照他的报价交纳百分之一的税,如此多报就会多交税;那各户会不会少报呢?也不会。因为政府规定可以随时按照各户的报价收购他的土地。综合来看,各户既不敢多报,也不敢少报,全国的地价就可以核定下来。孙中山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理想主义的蓝图,他憧憬道:“以后单是征收地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孙中山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但实际上孙中山只是为了扫除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防止地主坐收地价增长的渔人之利,本质上还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性质。而且这一思想最大的局限就是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土地国有办不到。所以,这一思想难免过于主观。但是,孙中山的忧国忧民是我们要肯定的。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重要发展和补充。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对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孙中山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逐渐意识到了,所以,他与时俱进,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有实质的飞跃。表现为一、明确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的思想;二、将资产阶级专政下只有少数人享有的民主扩大为民主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三、对于民生主义,孙中山也作了重新解释,提出了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并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
  但是,孙中山先生一场革命解决两个问题的愿望却始终没能实现,实际上,毛泽东对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地位看得很清楚,他认为资产阶级是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的,革命的领导权只能交给无产阶级。这是由两条理由决定的。第一条:资产阶级虽然有革命性,但是,同样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其革命的意志不坚决,戴着镣铐跳舞,跪着造反;第二条,是由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决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性最彻底,并经由有先进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毛泽东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认识得更深刻:他认为要完成本阶级的革命任务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应当分两步来完成:在民主革命时期,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资产阶级也在其列;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把中国带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事业。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没有取得胜利,他本人或许还没有清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参考文献:
  ㈠:孙文:《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
  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民族出版社,1977
  (作者单位:211407江苏省仪征市刘集中学)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认识到,对事物感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前提。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是一种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
期刊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理解很肤浅,这就需要教者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把读和想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小学中年级语文的阅读学习要求。  怎样有效地把读和想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应该从学习方式、加强阅读、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进行把握。    
期刊
有人把老师分四种类型:智慧爱心型、爱心操劳型、操劳良心型、良心应付型。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验: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则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下面,是我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教师的体会,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开学三步曲    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天,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自我介绍。就是给每个同学一分钟
期刊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目前在阅读教学领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学生阅读活动本质的认识,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值得研究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实践表明,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从尊重、信任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和唤起学生阅读的热情,积极鼓励学生,根据生成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点拨和引导,从而
期刊
新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语文学科的内容联系拓宽了、增强了、沟通了。然而,有些语文课堂也出现了一些“失度”、“失控”的现象。如何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要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    1、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提出了“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期刊
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努力诱发儿童学习新知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的至关因素便是“兴趣”。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追求更高的课堂效益,是我们数学教师应十分重视的问题。现结合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点初浅的看法。     一、组织教学重“激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 教
期刊
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想就此问题来做些探讨。  必须弄清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首先,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
期刊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应该讲求教学语言的艺术技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语言来实现。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抽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艺术表达方式必不可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又最基本的任务是就是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核心意义,就是培养和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难看出,德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德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头戏”。    一、德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之间关系依存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表明,教育应当使学生在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