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刺激寻求量表及根特教养方式量表,对西安两所中学初高中有过上网行为的966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网络成瘾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刺激寻求、父母教养方式相关关系显著;(3)刺激寻求在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惩罚不一致、父亲物质奖励、父亲监控和父亲约束因子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网络成瘾;刺激寻求;父母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1 问题提出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冲动控制障碍”,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心理学家对网络成瘾的原因提出了ACE模型、阶段模型和认知——行为模型等多种解释,并大量开展了三类研究:1、主要关注互联网的特点;2、主要探讨外因及环境的影响;3、主要从上网者的个人特点方面探讨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
Andrea研究指出,在所有心理因素中,人格是导致药物成瘾的重要病原性因素[2]。而在所有影响青少年药物使用的人格特质中,刺激寻求首当其冲[3]。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刺激寻求对网络成瘾起到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一些维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3]。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家庭结构改变,父母教养方式也随之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父母教养方式、刺激寻求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认为,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个体变量才能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拟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刺激寻求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三者间的关系,同时探讨刺激寻求是否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和父母教养方式间起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西安两所中学初高中六个年级有过上网行为的中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966份(男517,占53.5%;女449,占46.5%),有效率为96.6%。
2.2 研究工具
2.2.1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4]
采用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共26题,为四点自评量表。有两个分量表。再测信度为0.83,各因素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0与0.82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
2.2.2 刺激寻求量表[5]
Rick等遵循Zuckerman感觉寻求理论,在Sensation Seeking Scale-Ⅴ基础上,发展成BSSS(Brief sensation seeking scale)。并用其对1263名青少年施测,发现对成瘾的区分和预测能力较好。经翻译后对我国被试进行测定,全量表的α系数为0.74,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2.2.3 根特教养方式量表[6]
采用向小平等修订Leeuwen编制的“根特教养方式量表(Ghent Parental Behavior Scale,GPBS)”,包括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两部分。各41题,采用5点计分。包括8个因子。各项目的因素载荷在0.32~0.88之间,各项目的信度系数在0.09~0.77之间。克伦巴赫系数在0.60~0.89之间。
2.3 数据处理
采用团体施测,匿名,要求按指导语完成整套问卷。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基本状况
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表1),男、女生在网络成瘾量表的戒断症状等四个维度以及总均分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女生。
表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n=966)
男 女 t
耐受性症状 1.74±0.63 1.67±0.57 1.91
戒断症状 1.80±0.66 1.69±0.59 2.87**
强迫上网症状 1.58±0.62 1.47±0.47 3.15**
时间管理问题 1.59±0.62 1.41±0.48 5.13***
人际健康问题 1.64±0.58 1.45±0.48 5.51***
网络成瘾总均分 1.67±0.55 1.53±0.44 4.40***
*p<0.05,** p <0.01,*** p <0.001,以下均同。
3.2 刺激寻求、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矩阵
网络成瘾总均分与刺激寻求总均分、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与刺激寻求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积极卷入、监控、规则教育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约束、严厉责罚、忽视、惩罚不一致、物质奖励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06~0.25之间。
3.3 青少年网络成瘾在刺激寻求、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分层回归分析
使用Baron和Kenny提出的分层回归检验中介效应的方法[7]考察刺激寻求是否在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间起中介作用。除已检验的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外,刺激寻求总均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监控、约束、严厉惩罚、惩罚不一致和物质奖励之间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07~0.19之间。以刺激寻求为结果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的以上因子为预测变量建立回归方程(Stepwise),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惩罚不一致、父亲物质奖励、父亲监控、父亲约束能显著预测刺激寻求总均分(β值分别为0.14、0.13、-0.15和0.12,p均小于 0.001)。
以网络成瘾为结果变量,以上四因子作为第一层预测变量进入方程,刺激寻求作为第二层预测变量建立层级回归方程(Enter)。发现第一层均可以显著预测网络成瘾总分,当刺激寻求进入方程时,方程的解释力从9%提高到10%;预测变量的β值均下降,说明刺激寻求在网络成瘾和母亲惩罚不一致等四因子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总均分以及戒断症状等四个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并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造成男女生网络成瘾倾向显著差异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与传统上男女两性兴趣差异有关,也与人际沟通中的性别差异有关。[8]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对男生的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与网络成瘾总均分均显著相关。其中父母的积极卷入等与网络成瘾总均分显著负相关,而父母的约束等与网络成瘾总均分显著正相关。说明父母多采取积极支持的教养方式,子女的网络成瘾倾向较低,相反则子女的网络成瘾倾向较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刺激寻求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即高刺激寻求者网络成瘾倾向较高,而低刺激寻求者相反,这与Rick等人的研究[5]相吻合。
刺激寻求在母亲惩罚不一致等四因子和中学生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四因子能够直接预测网络成瘾,也能通过影响刺激寻求最终影响网络成瘾。其中母亲惩罚不一致等三因子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父亲监控起到负向预测作用。因此,父母应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少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此外,四个教养方式中有三个都是父亲的,即父亲多关心、少约束、少用物质进行奖励,能降低子女的刺激寻求,有效地降低初高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
参考文献
[1]Goldberg I. (1995).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http://www.cog.brown.edu/brochure/people/duchon/humor/internet.addiction.html.
[2]Andrea N K, Rosa M C, & David D C. (2001). Sensation seeking needs among 8th and 11th graders: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cigarette and marijuana use.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62, 195~203
[3]Teichman Meir, Barnea Zipora, & Rahav Giora. (1989). Sensation seeking, state and trait anxiety, and depressive mood in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dictions, 24, 87~99.
[4]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吴和懋,杨品凤.(2003).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 45, 279~294.
[5]Rick H H, Michael T S, Philip Palmgreen, Elizabeth P L, & Lewis Donohew R. (2002).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brief measure of sensation seek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2, 401~414.
[6]向小平.(2006).工读生不良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论文.
[7]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2004).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36,614~620.
[8]沈模卫,李鹏,徐梅,张锋.(2004).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2,63~70.
关键词:网络成瘾;刺激寻求;父母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1 问题提出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冲动控制障碍”,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心理学家对网络成瘾的原因提出了ACE模型、阶段模型和认知——行为模型等多种解释,并大量开展了三类研究:1、主要关注互联网的特点;2、主要探讨外因及环境的影响;3、主要从上网者的个人特点方面探讨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
Andrea研究指出,在所有心理因素中,人格是导致药物成瘾的重要病原性因素[2]。而在所有影响青少年药物使用的人格特质中,刺激寻求首当其冲[3]。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刺激寻求对网络成瘾起到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一些维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3]。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家庭结构改变,父母教养方式也随之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父母教养方式、刺激寻求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认为,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个体变量才能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拟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刺激寻求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三者间的关系,同时探讨刺激寻求是否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和父母教养方式间起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西安两所中学初高中六个年级有过上网行为的中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966份(男517,占53.5%;女449,占46.5%),有效率为96.6%。
2.2 研究工具
2.2.1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4]
采用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共26题,为四点自评量表。有两个分量表。再测信度为0.83,各因素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0与0.82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
2.2.2 刺激寻求量表[5]
Rick等遵循Zuckerman感觉寻求理论,在Sensation Seeking Scale-Ⅴ基础上,发展成BSSS(Brief sensation seeking scale)。并用其对1263名青少年施测,发现对成瘾的区分和预测能力较好。经翻译后对我国被试进行测定,全量表的α系数为0.74,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2.2.3 根特教养方式量表[6]
采用向小平等修订Leeuwen编制的“根特教养方式量表(Ghent Parental Behavior Scale,GPBS)”,包括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两部分。各41题,采用5点计分。包括8个因子。各项目的因素载荷在0.32~0.88之间,各项目的信度系数在0.09~0.77之间。克伦巴赫系数在0.60~0.89之间。
2.3 数据处理
采用团体施测,匿名,要求按指导语完成整套问卷。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基本状况
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表1),男、女生在网络成瘾量表的戒断症状等四个维度以及总均分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女生。
表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n=966)
男 女 t
耐受性症状 1.74±0.63 1.67±0.57 1.91
戒断症状 1.80±0.66 1.69±0.59 2.87**
强迫上网症状 1.58±0.62 1.47±0.47 3.15**
时间管理问题 1.59±0.62 1.41±0.48 5.13***
人际健康问题 1.64±0.58 1.45±0.48 5.51***
网络成瘾总均分 1.67±0.55 1.53±0.44 4.40***
*p<0.05,** p <0.01,*** p <0.001,以下均同。
3.2 刺激寻求、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矩阵
网络成瘾总均分与刺激寻求总均分、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与刺激寻求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积极卷入、监控、规则教育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约束、严厉责罚、忽视、惩罚不一致、物质奖励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06~0.25之间。
3.3 青少年网络成瘾在刺激寻求、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分层回归分析
使用Baron和Kenny提出的分层回归检验中介效应的方法[7]考察刺激寻求是否在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间起中介作用。除已检验的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外,刺激寻求总均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监控、约束、严厉惩罚、惩罚不一致和物质奖励之间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07~0.19之间。以刺激寻求为结果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的以上因子为预测变量建立回归方程(Stepwise),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惩罚不一致、父亲物质奖励、父亲监控、父亲约束能显著预测刺激寻求总均分(β值分别为0.14、0.13、-0.15和0.12,p均小于 0.001)。
以网络成瘾为结果变量,以上四因子作为第一层预测变量进入方程,刺激寻求作为第二层预测变量建立层级回归方程(Enter)。发现第一层均可以显著预测网络成瘾总分,当刺激寻求进入方程时,方程的解释力从9%提高到10%;预测变量的β值均下降,说明刺激寻求在网络成瘾和母亲惩罚不一致等四因子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总均分以及戒断症状等四个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并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造成男女生网络成瘾倾向显著差异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与传统上男女两性兴趣差异有关,也与人际沟通中的性别差异有关。[8]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对男生的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与网络成瘾总均分均显著相关。其中父母的积极卷入等与网络成瘾总均分显著负相关,而父母的约束等与网络成瘾总均分显著正相关。说明父母多采取积极支持的教养方式,子女的网络成瘾倾向较低,相反则子女的网络成瘾倾向较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刺激寻求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即高刺激寻求者网络成瘾倾向较高,而低刺激寻求者相反,这与Rick等人的研究[5]相吻合。
刺激寻求在母亲惩罚不一致等四因子和中学生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四因子能够直接预测网络成瘾,也能通过影响刺激寻求最终影响网络成瘾。其中母亲惩罚不一致等三因子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父亲监控起到负向预测作用。因此,父母应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少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此外,四个教养方式中有三个都是父亲的,即父亲多关心、少约束、少用物质进行奖励,能降低子女的刺激寻求,有效地降低初高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
参考文献
[1]Goldberg I. (1995).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http://www.cog.brown.edu/brochure/people/duchon/humor/internet.addiction.html.
[2]Andrea N K, Rosa M C, & David D C. (2001). Sensation seeking needs among 8th and 11th graders: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cigarette and marijuana use.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62, 195~203
[3]Teichman Meir, Barnea Zipora, & Rahav Giora. (1989). Sensation seeking, state and trait anxiety, and depressive mood in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dictions, 24, 87~99.
[4]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吴和懋,杨品凤.(2003).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 45, 279~294.
[5]Rick H H, Michael T S, Philip Palmgreen, Elizabeth P L, & Lewis Donohew R. (2002).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brief measure of sensation seek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2, 401~414.
[6]向小平.(2006).工读生不良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论文.
[7]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2004).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36,614~620.
[8]沈模卫,李鹏,徐梅,张锋.(2004).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2,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