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直觉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ear0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国梁   诗人、作家、画家、藏书家?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中文专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长沙市作协副主席?长沙市文联专业作家?曾任《创作》杂志主编?已出版《盼水的心情》《感激从前》《跟大师开个玩笑》《长沙沙水水无沙》《中秋》《书虫日记》(一至四集)、《近楼书更香》《前言后语》《民国名人在长沙》《不到永州岂有诗》《胡思乱想》等诗文集三十多部?主编《悠闲生活絮语》等悠闲系列、中国文化名人真情美文系列、百人侃丛书、新青年与千年论坛等电视丛书、《跟鲁迅评图品画》等鲁迅系列、《名作家的画》中外卷、中国传统节日系列等各类图书一百多种?
  彭国梁的画,很奇妙。
  这个纯粹由线条构成的奇幻世界、缜密、完整、成熟。这是一个由直觉本能表达构成的世界,也是各色人们,同样可以由直觉本能感受的世界。面对它,我们虽然不能一下子说清楚道明白,但我们都能喜欢它。彭国梁此前不画画。一个圈外人,在那个当口,没有预兆,突然间就汩汩流出,滔滔涌涌,绵绵种子不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开出了一个内涵外延清晰规整的奇丽世界,异象纷呈,天然可待。
  彭国梁先前读书、编书、写书、藏书,是标准文人。他的画,不是文人作文之余的文人画涂鸦,不是附庸风雅的套路,不是余兴剩才的点缀。它一出世就自成一格气象,恐怕连彭国梁自己也没想到。这是一片下意识流淌的天地。我要说的就是它:直觉,一个让艺术久违了的词。
  开林兄说彭国梁是中国的达利。那是他把彭画和达大师画的梦幻梦境感,相提并论。这当然没有错。但我觉得,与其说彭国梁是中国的达利,还不如说他是中国的凡高。在运用直觉创造上,凡高比达利更纯粹。达利是画梦高手。但达利的画,肯定不是睡梦中完成的,是醒来画梦。这用得上一个中国作家的话:做梦是自由的,说梦就不自由了。画梦亦然,必定要有理性参与。凡高则不然。凡高的画就是一个直觉世界。他用旋转的短线条构筑形象,把柏树、山峦、星星,把一切物体都画成燃烧的火焰一般。他把夜咖啡馆画得摇摇欲坠,更不用说金焰欲流的向日葵了。在凡高眼里,星空、大地、内室,到处都有天火、地火和鬼火在燃烧。那是因为,凡高的心灵在燃烧,在焦灼。所以他的画一样充满焦灼感。这就是直觉表达。直觉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柏格森为此下的意义是:“挣脱了理性分析而能直接、整体、本能地把握世界精神和人类意识的能力。”柏格森还有一句话:“直觉能使我们抓住智力所不能提供的东西。”凡高的画为何知音众多,就是因为它完全用直觉构建,欣赏者也能用直觉和本能感受,无须借助智力。这是形象思维的恒定规律。直觉,才是艺术表现的本质特性。
  我还愿意再展开一下。柏拉图说:“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直觉不仅仅是灵感。过去我们的一个误区,是把它仅仅限制在这里。其实最关键是在于“失去平常理智”。也就是说,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都应当与理性保持距离。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介入了太多理性,这是背离纯粹艺术的。譬如塞尚和修拉,他们对艺术走向现代有贡献,塞尚被尊为“现代艺术之父”,但他们的画过于理性。塞尚的椎体变形组合形象,对推进绘画形式语言有贡献,但太专业,因而失去了广大知音群。修拉《大宛岛的星期天下午》,造型思维杰出,但由知性分析出来的隔膜感,同样曲高和寡。在直觉对于艺术创造的重要上,余秋雨倒讲了一句到位的话:艺术的意蕴,应该是以生命化、本能化、感官化的方式呈现的。只有这样的呈现,才能引燃欣赏者的感官和本能,通达生命深处。艺术世界应该是这样:人人都能直觉别人,又被别人直觉。
  我觉得,彭国梁的画,在直觉表达和引燃直觉理解上,是更接近凡高的。
  在彭国梁的画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自然、民俗、生活、文化,它们以碎片形式,组合拼接,这其实是彭国梁心灵世界的直觉呈现。它是本能表达的,我们也能本能感受。所以,我们就看到书籍组合的人脸,看到书本砌筑的石柱、台阶、亭阁,看到陶壶人形,纺车家什,看到种种民俗零碎、文化残简、俗世鸡毛。这是彭国梁用线条和形象构筑的人生心灵絮语,又由于这种形象和指向的不明确性,同时和欣赏者自己的人生心灵世界重合了。这就是由直觉构建的艺术世界的妙旨所在。
  在此,我愿意披露一段彭国梁人生以解读其画。彭国梁大面积喷涌图画,源于一次刻骨铭心的失恋。在他的画中,有时可以看到小圆圈,或一个,或多个,那是挂在墙上的一面钟。这面钟,就是一个喜剧符号。他的画中还有很多小家什,坛坛罐罐,布片摆设,图案花纹,厨房灶台一角,方桌扫帚撮箕,这是与前爱妻相处的林林总总,拾不起也拾不尽的一地鸡毛。整整十年,忽然说分手就分手了。分手了,又有好多的不舍,还要扶上马,送一程。一个说近楼(彭宅藏书楼曰近楼)书趣远,一个叹寂寞恨更长。苦痛,恐怕追凡高了。艺术出世了,刹那间创建一个自成一格体系,高标独立,睥睨画坛。这与凡高创作是不是很相似?
  回到直觉,依靠自觉,才是造型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
  南朝谢赫提出过绘画“六法论”,其他五条都涉及技巧技法,惟第一条气韵生动,横空出世,不着边际,历来众说纷纭。说白了,我以为气韵就是指直觉表达追求,是造型艺术的核心和根本,六法提出的就是养气要求。
  彭国梁的画,也告诉了我们一条养气之途。
  他画得最多的,是书和人。这是构建他绘画体系的基本要素。
  他写书编书,一本一本写,一堆一堆编;他也藏书,一柜一柜藏,甚至一屋一屋藏。他还喜欢泡茶馆,找年轻漂亮有品味的女士聊天。若即若离,柏拉图似的精神寄托。这就近乎“气韵生动”的养气,有距离感,氛围熏陶,潜移默化,远离功利目的。
  又譬如读书。彭国梁收藏了大量中外画册,但通常只是翻翻,始终只是翻翻,只看不练只动眼不动手,这才是氛围熏陶。为了功利目的读书,那是攻关或者求学,是科学理性,是逻辑思维,所以有些科学家学问家可以终身是画盲乐盲艺盲,与直觉悟性表达无缘。
  艺之道的上乘,正与老子“空为用”之道相通。
  这就是彭国梁之前不画画,出手自成一家的缘由所在。
  我自己画展前言中,有几句话,可以用在这篇文章里:“二百来年前,郑板桥有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化境,亦是至境,是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神遇迹化。神遇,是直觉,是情感,是人性人心人情,是无法至法,是大象无形大巧若拙,是绚烂至极的归真之态,是欲辨已忘言的喜悦无垠;迹化,则是结果和呈现,是作品。”相比较而言,彭国梁的画,没有“冗繁削尽留清瘦”这一个过程。但某种意义上,“出手生时是熟时”,其直觉表达和对于欣赏者的本能感官引然,更纯粹。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4年12月12日,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在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展开第七期沙龙活动。此次沙龙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宁和硕士研究生高原主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宇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阳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张慧瑜副研究员等嘉宾参与讨论。科幻电影作为好莱坞电影中的特色电影类型,近年来一直占据
期刊
近年来,作为传统电影艺术与网络新媒体的互动联姻产物,微电影在中国已经逐渐发展衍生出斑驳陆离的文化风貌。尽管“微电影”之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仍然聚讼纷纭{1},但理论界对它的论述已呈现出蔚为大观之势。微电影为青年意识形态的表达拓展了空间,使青年亚文化的书写成为微电影的重要文化景观与精神内核。  开放式、无边界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中国青年亚文化生长和扩张的重要场域,因此讨论微电影的青年亚文化书写,“就势必
期刊
一、视觉文化与奇观电影  时至今日,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生活在影像的世界,各种媒介的影视作品有形无形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影、电视为我们提供资讯和娱乐,牵动我们的情绪、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作为文化的视觉表达,电影已经是我们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元素,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摇篮。如果从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提出“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算起,视觉文化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发明应用,
期刊
当今中国文坛上,阎真是少数几个兼学者和小说家于一身的人。他受过完整良好的学院体制教育,曾经留学加拿大,后又长期任教于大学中文系,这无疑培养了一种高标出尘的经典意识和敏锐纯正的艺术嗅觉。他的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每每相隔四五年,选取的都是作者熟悉的生活领域,立意高远,社会批判意识锋利,叙事绵密,细节精彩,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屡屡挑动着文坛的兴奋点。尤
期刊
《盘龙埠》是向本贵优秀的农村题材小说之一,被称为一部中国农村的再“创业史”。 作品通过描写盘龙埠人的生活姿态和生存状态,展现了盘龙埠人的性格品性,更深刻挖掘出塑造这种品格的根源——湘西文化精神。首先,作品真实再现了农民面对改革开放政策时的反应和变化,勾画出了农村人在改革初期的挣扎、奋斗、调整和适应,反映了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同时,作品通过书写两代人爱恨情仇的情感纠葛,深入展现了盘龙埠人的心灵存在
期刊
“我们在梦中醒来时,那列火车已经停在那儿了”,在作者飞扬的想象力的安排下,这辆列车出离原有的轨道,突然停泊,这一突发事件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于是,以停泊号的话题为开端,作者展开了一系列关于科技所带来的世间变化的描摹,其笔触关涉当下、未来,以现实为基础展开的想象力,看似不着边际,却有着深深的现实寄托,为文本提供了多层次的解读空间。在文本中,作者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表现方式隐晦、不露痕迹,却直达
期刊
背影与影子作为一种独特图像语言在绘画中构筑一个隐秘的世界。背影和影子都是沉默而没有表情的视觉语言,像一个谜,具有神秘之美,作为一种边缘的图像语言,在人们的视觉习惯中常常被忽视,但同样也是一种可意味的形式,予人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象。有情绪起伏的表情虽然容易使人共鸣,但更倾向于特指的个体,背影和影子抹去了个体特征更能体现普遍意义的人,更为抽象而具有共性。  背影和影子是无时间界限的存在。这两者往往同时作
期刊
一、讴歌真善美是主旋律  电视剧的主线是何以琛和赵默笙的爱情故事。正像何以琛在回答律所的同事关于她的评价:“不优秀,不漂亮,人很吵。”但是何以琛喜欢就是喜欢了。名牌大学法学院的大才子为什么会喜欢上她?时隔七年,十年洋场的律界精英还是离不开她!  默笙爱得很真!默笙爱上以琛是一见钟情,不管以琛外表多么冷漠,默笙总能端着一张笑脸跟前跟后。从来没有退缩,没有做作,没有迟疑。看见以琛笑,她就快乐。她不怕冷
期刊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然而,我一直在思考,艺术史来源于什么?  思考的结果是,我认为,艺术史同样来源于生活。一部好的艺术史绝不应当只是一些客观史实的梳理与叙述,秉笔直书固然是写史的一大原则,但真正能给后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历史,即便是官修的史书,如司马迁《史记》,都是带着明显个人气息与个性温度的叙述。艺术史尤其应当如此,那些依赖于“非个人气息”的文献和撇清了生活的叙述而书写的艺术史,固然有其珍贵的
期刊
一  当年,方小林死追谢梅的时候,时心娟和同学们一致认为,他肯定没戏。可方小林不死心,天天往谢梅的单位跑,在一个又一个黄昏,强烈要求送她回家,尽管被谢梅一次次回绝。谢梅嘴上说,我不直接回家,我还有其他事。谢梅心里说,就你这弱不禁风的样儿,我还操心你回家路上的安全呢。他坚持要把她送到车站。一个觉得车来太快了,一个觉得车来太慢了。他眼巴巴看着谢梅上车,还想来一个隔窗挥手,依依惜别,可谢梅头也不回,挤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