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鸟来仪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73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①三足乌载着太阳升起和降落,鸟对于崇拜太阳的东夷族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有:“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鸟是商代祖先崇拜的重要对象。《殷墟小屯·文字丙编》117条,“翌癸卯,帝不令凤?贞、翌癸卯,帝其令凤”,卜问的是帝令不令凤,凤来不来?很清楚,凤是作为天帝的使者,承载着沟通天地的重任。东夷族对鸟的崇拜可见一斑,早在大汶口、龙山时代就出现了鸟型陶鬶,鸟喙足鼎,鸟型玉饰件等。由此看来,在原始宗教中,鸟的飞天本领被高度重视和崇拜,鸟被视为天神的使者,成为广泛崇拜的灵物。
  商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繁盛时期,农业、手工业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青铜工具在制玉工具中的应用,使玉器雕琢工艺呈现出新的突破,形成中国玉器发展的一个高峰。考古工作者于1976年发掘商代妇好墓,出土755件玉器,①其中带有动物造型的玉器就达到266件,占墓葬出土玉器的35.5%,②鸟形玉器在其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山东地区商代玉器的出土量与中原腹地殷墟等地无法相比,但是源于由来已久的鸟崇拜思想,鸟形玉器多有出土,且细致灵巧,风格多样。本文仅就馆藏的山东地区出土的部分商代鸟形玉器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研究鸟形玉器提供参考。
  一、出土遗址情况
  考古发掘山东地区出土的商代圆雕玉鸟数量较多,其中保存完整,制作精美者,主要见于青州苏埠屯墓、济阳刘台子墓地和济南大辛庄遗址。从墓葬出土情况看,济阳刘台子遗址位于山东省济阳县姜集乡刘台子村西约200米处,地处鲁北黄河冲积平原南部,南距黄河10余公里,北临徒骇河2公里。遗址高出地面2.5米,为一阶梯状台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玉鹦鹉出土于M6,放置于墓主头部左侧上方和胸部左侧。③为典型的商周遗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规格较高的青铜器和形制丰富的玉器。玉器有白玉、青玉、墨玉、黄玉等,还有玛瑙和绿松石。白玉龟、白玉匕、青玉刀、白玉璧等制作精美,体现出商周时期制玉工艺的特色。
  青州苏埠屯商代墓地是除河南安阳商代“王陵”之外的大型商代墓葬。墓地在山东省益都(今山东青州市)县城东北20公里,南距胶济铁路约4公里,东距?河1.5公里的苏埠屯东的一个隆起的土岭上。根据墓的形制是“亚”字形和带铭文“亚醜”的两把大型铜钺的出土,表明这里是一处氏族的墓地。出土了玉戈、玉鱼、玉柄形器、玉琮、玉管、玉块等玉器。④
  济南大辛庄遗址位于济南市东北约8公里,遗址在庄东南,地势稍隆起。遗址中心有宽约30米的南北斜向早沟,称为“蝎子沟”。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蝎子沟的东西两岸,重点保护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从1936年至今已经过数次挖掘,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陶器,其中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更是奠定了大辛庄作为商代贵族墓地的重要性。出土玉器有玉戈、玉圭、玉钺、玉璧戚等。⑤
  二、出土玉鸟形制
  (一)俯视展翅型玉鳥。一般表现为双翅外张,尾翼收紧,做飞翔状。乌眼常作浅浮雕或阴线刻画的细部表现,有的在鸟喙或者鸟腹部穿孔用于系挂。
  1.玉鸟
  高2.4、宽4、厚0.5厘米,1966年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
  装饰品。青玉质。鸟儿尖嘴短尾,作展翅飞翔状。以减地平凸雕出双眼,隐起双钩饰羽翅细纹,阴线刻出尾翼,喙部对钻一与背部相通的小孔(图1)。
  2.玉鸟
  长4.1、翼宽3.4、厚0.6厘米,1966年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鸟身为三角形,鸟身纹饰以单阴线刻划出圆眼、头部、背部、尾翼,以双阴线刻划出翅膀。背部近头处有一圆孔(图2)。
  3.玉鸟
  体长4.7、宽4、高1.5厘米,1985年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淡绿色,有黄褐色沁斑。体呈三角形,头部尖,钩喙高鼻,圆眼微凸,后饰有一对弯曲钩形兽角,翅膀饰四组勾连雷纹,翅作飞行状。背脊裸露,短分尾,腹下双足收缩。喙部有一横向圆孔,为两面钻(图3)。
  (二)侧立型玉鸟。造型多变,纹饰复杂。
  1.玉鸟
  鸟身长4.8、中宽2.5、尾宽1.9厘米,1966年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玉质呈青色,器身有朱砂。双面雕刻,鸟身为侧视形象,以减地法刻划出圆形双目,尖喙,有冠,以两条阴刻线区分足部与尾部。单足三爪,分尾向后。翅膀斜向上拢于背部,喙部与胸部各有一圆孔(图4)。
  2.玉鹦鹉
  体长15.2、宽5.1、厚0.5厘米,1985年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淡绿色玉,有大面积的黄色沁斑。通体抛光。一面平整,一面中部隆起。鹦鹉呈昂首挺胸,站立状,全身线刻,两面对称,雕刻精致。尖喙圆眼,三角形头冠琢有扉棱,冠尾上卷。头部饰有两个鳞纹。体态丰满,宽翅下卷,长尾上翘。粗足弯曲内收,足下有短榫(图5)。
  3.玉鹦鹉
  长8.9、宽5.5、厚0.6厘米,2003年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山东大学博物馆藏。
  青绿色。呈鹦鹉形,简约雕出轮廓,索面无纹,打磨光滑,喙部与尾部均削尖内收,眼睛呈一圆孔。轮廓清晰,造型生动逼真,俏皮可爱(图6)。
  4.玉鸟
  长9、宽2.5、厚0.65厘米,2003年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山东大学博物馆藏。
  青玉,器表受沁呈白色或呈褐色。鸟形,喙下勾成圆孔状。眼睛圆凸,两条羽冠竖直立于头上,身及尾部用长弧阴线表现(图7)。
  5.玉鹦鹉
  高8.4、宽2.5、厚0.4厘米,1985年山东济阳刘台遗址出土,济阳县博物馆藏。
  黄褐色,有白斑。全身线刻,勾啄圆眼,高冠后倾,体态丰满。宽翅短尾,腹部装饰云雷纹。足粗,足下有榫。冠上有一圆孔,一面钻(图8)。   6.玉鹦鹉
  长10.4、宽3.6厘米,1982年山东济阳刘台遗址出土,济阳县博物馆藏。
  青玉,素面,有褐斑。磨制光洁,呈片状。首部稍残。头微抬,戴高冠,五官不太明显,似作侧身蹲踞状。两端有穿孔。此器应为半成品,只加工完成基本形状,还未雕刻出细部(图9)。
  三、鸟形玉器赏析
  商代晚期,玉器使用比较普遍,从考古情况看,贵族墓葬和平民墓葬基本都有玉器的出现,器形繁杂,种类齐全。很多最初是作为实用器的武器或工具都脱离了真正的使用功能,而是被精雕细刻,视为高贵的仪仗用器。作为佩饰或者是冥器的用玉更是注重细节的刻画,纹样更加写实,生活气息浓郁。鸟形玉器主要表现了鸟的头部、翅膀和尾翼三个部分,突出重要的器官,省略琐碎的细部,均作象征性的勾划。几乎都有穿孔可以系挂,没有穿孔的在足下设榫,可以将其插在器座上供观赏。体现出作为装饰性器物的特征。如大辛庄出土的玉鹦鹉(图6),勾喙、圆眼、小冠、翘翅、分尾、短榫,简单的勾勒出一只俏皮可爱的鹦鹉形象,好像剪纸艺术,只是简单的表现了外在轮廓,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鸟形玉器(图10),灰褐色,作引颈飞翔状,尖喙,双翅伸展,分尾。头下有斜向对钻孔。突出的长颈和尖喙高高向上,翅膀被打磨的光滑圓润,好像没有了阻力可以马上直飞云天。任何形象的艺术品都是客观的、感性的,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形象的飞鸟,体现着先民对鸟的崇拜,是他们精神慰藉,是商代人精神思想的直接体现。
  商代玉器制作从青铜工艺中得到启发,雕琢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脱离原始的古拙风貌,逐渐将玉器制作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运用自然流畅的外轮廓线将动物生动展现,浓缩动物基本形态,呈现直观、深刻的立体形象。细部刻画则追多种雕刻技法灵活多变,达到对真实动物的高度摹写。表现为“圆睁的眼,弯曲的角,舞动的翅”等。如济阳刘台子出土玉鹦鹉(图5),三角形头冠琢有扉棱,尖喙圆眼,头部饰有两个鳞纹,头后羽毛卷曲上翘。宽翅下卷,长尾上翘。粗足弯曲内收,足下有短榫。玉鹦鹉是商代鸟形玉器里出土数量最多的,一般都有华丽的高冠,显示出商代先民对鹦鹉的重视。卷曲的翅膀,线条流畅自然,表现出工匠精湛的雕刻技法。河南省安阳市新安庄出土的鸟型玉佩(图11),尖勾喙,方眼,“C”形眉,云纹角,角根粗壮。双翅收拢,分尾。体部饰勾云纹,腹部有斜向对钻孔,上以云纹勾绘,生动形象。腹部有条状足。整体造型规整匀称,腹部勾云纹的使用更显庄重宁静。阳线雕刻的勾云纹,不是简单的使用青铜片蘸着解玉砂可以琢出来的,应是采用了“圆形工具来琢制的,因为圆形工具转动起来以后,整个外圆都能在同一个点上进行研磨,不需要来回摩擦的余地。这种工具可能也已安装在一架很简单的车床上了。”⑥商代玉器的切削、琢磨、勾线、钻孔、抛光等技术运用成熟,以阴刻勾线、阳刻浮雕表现细部,运用了“铊子”和“管钻”等工具。形成了“臣”字眼、扉棱等装饰风格。
  商代玉鸟纹饰精美,造型多变,运用写实、概括、夸张等手法进行雕刻,是神秘的原始宗教礼仪色彩的延续,体现出规整、端庄、严谨的商代玉器风格,对研究商代玉器发展和商代的文化风貌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②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
  ③佟佩华《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文物》1996年。
  ④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
  ⑤方辉《大辛庄遗址研究》资料卷,2013年。
  ⑥北京市玉器厂技术研究组《对商代琢玉工艺的一些初步看法》,《考古》1976年。
  (责任编辑:李红娟)
其他文献
墨彩瓷器是指以黑色彩料为主,兼用矾红、金彩等彩料,在瓷器上绘画,再經烤炉二次焙烧而成的瓷器品种。墨彩是清代瓷器的常见装饰手法之一,出现并成熟于清代雍正时期。其绘画根据画面的需求,用彩可浓可淡,与中国画中的水墨画效果十分接近,故又称为“彩水墨画”。  关于墨彩瓷器出现的确切时间,法国传教士殷弘绪(1664-1741)在1722年的一封书信中,为我们提供了景德镇墨彩瓷器烧制的难度和烧制成功的时间:“他
期刊
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故乡扬州,崇尚吃茶的风气很盛。朱自清就写有一篇《扬州茶馆》,生动的描述了扬州人的早茶生活。扬州有句俗话“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是早上去茶馆吃个早茶,晚上到澡堂泡个小澡,扬州人悠闲惬意的一天就这样开始又这样结束了,由此可见饮茶对扬州文化的影响之深。  唐代扬州依靠东到大海,南临长江,紧靠运河的地理位置而富裕甲天下,人称“扬一益二”。到唐天宝以后,我国经济中心南移,“天下
期刊
中国书法是我国5D00年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书法的发展与汉字的演变和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散发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  清代的书法被人们公认为是书道中兴的时代,在继承前朝书风的基础之上,又有所重振和复兴。清代前期,政治局势尚不稳,书法基本继承了明代末年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格,这一时期的书
期刊
清代山西潞安知府高振宛墓志铭,建国后出土于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尹集村。现由其后人收集并安放在高氏进土陵园。此墓志为青石制,呈正方形,志盖已失。志石下部断裂经修复基本完整。高100、宽100、厚12厘米。志文阴刻,楷书,竖行,共31行,满行21字,约1100字(图1)。现将墓志录文标点并略加考释如下:  高公讳振宛,字子衡,号讷斋,穰之尹集人也。先世累代书香,科名蔚起,众生有巽禀,早岁能文,落笔冠其曹
期刊
旅顺博物馆收藏完颜娄室墓出土文物12件,包括荷叶形石饰1对、荷叶形石带具1对、白玉狮形佩饰1件、银镊子1件、银网冠1件、玉柄铁刀3件、透雕白玉荷花冠饰1对。其中冠饰有银网冠1件、透雕白玉荷花冠饰1对。另外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出版的《旅顺博物馆陈列品图录》中亦收录完颜娄室墓出土冠饰:花形金冠饰1件及鎏金巾环3件,这几件冠饰可以对研究金早期高级贵族墓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故在此一并做以探讨。一、完颜娄室及完
期刊
近几年,山东青州文物调查以及各类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陆续出土或发现了一批石刻文物。这些石刻文物或散布于乡野,或为个人收藏,有条件的则被征集入馆收藏。据初步统计,这些石刻文物以碑刻为主,详细种类有题记、碑刻、墓志、雕塑、经幢、建筑构件,其年代最早者可至南北朝,明清两代占绝大多数。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批资料,笔者拟对掌握的新见石刻文物进行整理,以期抛砖引玉,使更多学者认识、了解并更加深入地挖掘出这批
期刊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与茶有关的文学史、农业史、贸易史与宗教史研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互动。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茶的制作、饮用及所使用器具,已经依靠传世文献、出土器物与其他图像材料的相互佐证建立了历史性的时空序列。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指出中国古代的饮茶方式经历了由药茶、羹茶、煎茶到点茶、泡茶的五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人们所使用的茶器也存在着
期刊
2016年11月,山东省滕州市公安局接到报案称,有人在官桥镇大韩村古文化遗址内盗掘文物。公安部与国家文物局强力督办,枣庄、滕州两级公安机关历时8个多月,成功侦破此案,打掉以秦某、高某为首的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犯罪团伙,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包括2名公安部A级通缉令逃犯,追缴涉案文物229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46件。其中,公安机关收缴的院公戈对研究枣滕地区东周文化遗存,完善
期刊
“有宋一代,武功不竞,而学术特昌,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绍述创造,靡所不备。”宋代是中国文化黄金时期,而茶文化更是蔚为大观。  宋代茶文化继承唐、五代的成就,并在浓厚的文化背景和繁荣的经济基础上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和完善,茶文化已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大观茶论》开篇所说的“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盛,烹点之妙,莫不成造其极”,表明宋代茶事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盛世之清尚”。尽管
期刊
权杖,昭示身份、政权和神威的象征。在人们的印象里,比较集中地发现于古埃及、西亚、安纳托利亚、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古埃及法老有权杖,西方的一些王室、军事首长、各宗教领袖们有权杖,近现代尚存的原始部落也有花样多多的权杖(图1)。中国的皇帝、藩王、官吏等的权力象征,一般都是等级森严、质地优良、形制繁多、大小不一的玺印。南宋匪山一战被元军大败后,丞相陆秀夫眼见回天无力,为免受辱,不忘把象征治国大权的玉玺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