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血”帮你返老还童?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年益寿、青春永驻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因此,人们一直在借助现代医学来寻求抵抗衰老的办法。然而在美国,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抗衰老的疗法却完全不像是现代医学,这种疗法就是“换血”。所谓的“换血”,是指将年轻人的血液注入到年老人的体内,科学家认为这或许可以帮助年老人延缓衰老,甚至返老還童。现在,许多美国最著名大学的科学家都在研究“换血”的相关科学依据,而硅谷的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也在准备启动临床测试,希望能取得商业上的突破。
  为何美国人会对“换血”这种看似荒诞的抗衰老方法感兴趣呢?一方面,人们有着崇拜血液的文化传统,比如,欧美国家流传着不少吸血鬼喝人血葆青春的恐怖故事,而中国也有过人血馒头续命的传说,这种文化给血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换血”抗衰老确实也存在科学上的依据,这在“异种共生”的实验中得到过体现。
  “异种共生”证明血液的魔力
  “异种共生”是一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可以将两只活体动物的脉管系统连接起来的外科技术,它模仿了类似连体双胞胎的共享血液供应的自然实例。科学家最早做“异种共生”实验是在1864年,当时,法国生理学家保罗·伯特割掉了两只白鼠腹部的皮,然后将两只白鼠缝合在一起,以期创造一个共享血液循环系统。随后,生物学显示出神奇的力量:缝合的部位重新生长出毛细血管,自然地将两只白鼠的循环系统连接在一起,如果向其中一只白鼠的血管中注入液体,那么液体也能够很容易地流入到另一只白鼠的体内。1956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生理学家克莱夫·麦凯首次想到将“异种共生”应用于衰老研究。他将几十只年轻的大鼠和几十只年老的大鼠两两接合在一起,年轻的大鼠平均相当于人类10岁,年老的平均相当于人类50岁。在年轻和年老的大鼠被接合在一起18个月后,年老大鼠的骨骼在重量和密度上变得与年轻同伴接近。
  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科学家又做了大量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新老动物连体共生能促进老动物的肝脏、脊髓和大脑的健康。比如,1972年,加州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年老和年轻共生大鼠的寿命,发现年老共生大鼠比非连体共生的那些平均多生存了4到5个月,而年轻共生大鼠则衰老得更快。200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干细胞学家托马斯·隆多用小鼠重复了麦凯的实验。结果发现,来自年轻小鼠的血液让老年小鼠的肝脏和骨骼肌干细胞回复到了更年轻的状态。
  2015年,斯坦福大学另外一位科学家托尼·威斯克雷详细研究了连体共生小鼠的大脑海马体(这是大脑中与记忆形成有关的重要区域)。他发现,连体共生之后,年老小鼠大脑海马中的神经元建立了更多的神经连接,这表明年老小鼠的记忆功能有所改善。为了确定这是血液带来的神奇魔力,威斯克雷做了进一步实验,单独将年轻小鼠的血液注射到年老小鼠体内,每周3次,结果发现这样确实增强了年老小鼠的记忆功能,它们在学习迷宫等的记忆任务中的表现都远远超过未经处理的对照组小鼠。
  “换血”用于人类?
  威斯克雷设想,既然注射血液能改善小鼠的记忆力,这种方法如果对人类能同样有效,那么将会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应用前景。于是,威斯克雷与斯坦福大学合作,成立了名为Alkahest(意为“万能溶剂”)的公司,计划先开展一些小型的临床研究,观察来自年轻人的血清是否能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是否能够缓解其他病症。
  在科学家的影响下,硅谷大亨彼得·蒂尔也被吸引过来。彼得·蒂尔是美国企业家与风险资本家,对冲基金管理者,全球最大的在线支付平台PayPal的创建者之一。他了解到威斯克雷以及托马斯·隆多的研究结果之后,注资了硅谷一家初创公司Ambrosia(意为“神的食物”),开展了类似Alkahest公司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很简单:35岁以上的“接收者”花上8000美元,就可以接受25岁以下的“献血者”的输血,然后,研究人员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观测接收者的各项健康和衰老指标的变化。目前,参加这种输血疗法的接受者年龄层次有35岁至80多岁不等,彼得·蒂尔就是其中的一员。
  不过,不少科学家认为,将年轻人的血液输到老年人体内存在非常明显的局限和一系列潜在的问题,比如输血量和血源的问题。如果按照一个人每次输入1升血液,一周3次(这正是威斯克雷对小鼠输血的频率)才能够保持年轻,那么显然供需之间是无法平衡的。临床上,每个人每次献血一般为200毫升,不能超过400毫升。这样推算下来,每一位年老的接受者一周都需要十多位年轻的献血者支撑。如果有大量的老年人开始使用大量的“年轻血液”,那么需求绝对会远远超出供应,这有可能会影响到外科手术需要的献血量,造成医疗事故。
  此外,如果年轻人给老年人提供年轻之源形成一个买卖市场,就可能会引起道德伦理争议。
  提取血液中的神秘物质
  考虑到直接输血会带来潜在问题,科学家想到另外一种更为理想的抗衰老方法:人们能找到血液中真正起作用的神奇成分,然后批量生产,这样就不需要从年轻人中采集血液输给老年人,直接注射这种有效成分就可以了。
  这正是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艾米·威格斯着重研究的问题。2014年,艾米·威格斯筛选了年轻小鼠血液中富含而年老小鼠血液中没有的蛋白质,以期发现差异。最后,其中一种叫生长分化因子11的蛋白质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蛋白质具有调节干细胞的活性,在年轻小鼠血液中含量丰富,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威格斯发现,向年老小鼠直接注入生长分化因子11,也能够达到恢复年轻的效果,而且能让年老小鼠肌肉力量和奔跑能力大增、心肌壁变薄(一般年老的动物的心脏都有变肥厚的趋势)。同时,哈佛大学科学家李·鲁宾发现,注射生长分化因子11能促进小鼠脑内新血管和嗅觉神经细胞再生,提高嗅觉能力。
  当然,科学家目前仅仅发现这一方法在小鼠身上有效,在人类体内是否有效还是个未知数。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问题没弄明白。首先,生长分化因子11似乎不是单枪匹马完成所有这些任务,很可能还有许多别的物质参与了输血过程,从而带来良好效果;其次,即使生长分化因子11是恢复年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物质,那么它需要的剂量的多少也仍待研究。总之,利用血液来延缓衰老,虽然前景广阔,但仍然问题重重,科学家们仍需继续努力。
其他文献
提到沙漠,大家印象中总是认为它应当是远离水源,身居内陆才对,可是世界上有一些沙漠面朝大海却仍旧干旱异常,比如说紧邻太平洋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  阿塔卡馬沙漠位于沿海地带,按理说,湿润的海风应当会为这里带来充足的水气和温润的气候,可是这片绵延海滨、面积达18.13万平方千米的沙漠却几乎没有降水。  阿塔卡马沙漠处在南美大陆高大的海岸山和安第斯山之间,沿岸的低矮山地会阻挡海上的气流进入。这一地区又处于
期刊
闪电似乎只是高空云层才会出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地震前后的逆向闪电现象(从地表延伸向天空的闪电),它们可能是地质运动的结果。  神秘的发光现象  2009年4月6日清晨,意大利中部发生了6.3级地震,造成了至少294人死亡。在研究如何预防地震发生以减少灾害的过程中,一件事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  科学家们发现,在这次地震前后的一个月里,有几十人声称自己看到了神秘的发光现象,从目击者的描述
期刊
世界各地关于近亲结婚的法律:  ■ 堂表兄弟姐妹结婚合法  ■ 允许但有限制或例外  ■ 合法性依赖于宗教或文化  ■ 規定禁止堂表兄弟姐妹结婚  ■ 禁止但有例外  ■ 刑事犯罪  ■ 无可用数据  爱情美好而甜蜜,人人渴望拥有,可是如果你爱上了自己的姐妹(兄弟),并且想与她(他)结婚,那就意味着乱伦。乱伦是一种普世禁忌,被各国法律严厉禁止。  基因遗传弊病  为什么乱伦成为普遍的禁忌呢?其实,
期刊
包子、馒头、油条……大部分美味的中式餐点都必须通过酵母菌发酵才能做成。酵母是一种单细胞菌类生物,在它的参与下,死面才能发起来。死面变成了发面,才能做成各种美食,包括面包、蛋糕、汉堡、披萨等。假如没有酵母,生活中会缺少多少美味?  事实上对人类而言,酵母不仅关乎美味食物,它还是性命攸关的一样东西。我们应该对这种简单的有机生命抱有感激之情。  减轻痛苦  阿片类药物又称类鸦片药物,利用罂粟提取物而制成
期刊
设想一下,你的身体中出现了疑似癌症的症状,比如长出一个很小的肺结节(一种病因未明的多系统多器官的肉芽肿性疾病,常侵犯肺、眼、皮肤等器官)或者某处重要的血管出现了膨胀,你会怎么办?你很可能不会“讳疾忌医”,而是会积极求助于医生。但是,医生告诉你,目前这些症状对身体无害,或者将来未必会发展成癌症,如果采取激进的治疗方法,比如手术或者放化疗,则损伤身体,更合适的处理方法是“观察性等待”一段时间再说。那么
期刊
有许多科幻电影都在讲述末后世界,比如《我是传奇》里,病毒变异,几乎杀死了全人类,但主人公有先天免疫能力,浩劫之后他独自一人在城市废墟里求生,并寻求克制病毒的方法。  假如有一天世界末日真的来临,人类几乎灭绝,而你就是地球上极少数的幸存者之一,也许整个城市只剩下你一人。那么当你一觉醒来,发现街道空无一人,家里停水停电,没煤气也没供暖,整个世界一片荒凉,寂静得可怕,这时你该怎样做才能活下去?要具备什么
期刊
妙手,总让人期冀美好的事物,比如妙手回春、妙手丹青等等,可是妙手一定能带来好结果吗?  围棋51%原则  围棋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而且大量消耗脑力,赢一场比赛不容易,赢一个世界冠军更不容易。但是韩国棋手李昌镐16岁就赢得了世界冠军,还开创了“李昌镐时代”。自出道以来,至2007年之前任何一项世界职业围棋大赛,他均赢得过冠军,真正实现了世界职业围棋比赛“大满贯”。他获胜秘诀就是著名的51%原则,这
期刊
中国夸张的谐音迷信  东西方都有使用双关语的习惯,西方常用来开玩笑或用在广告中。中国的谐音广告语和网络用语近年也很多,但中国最特别的谐音体现在对祝福、团圆、运势的追求和对死亡、离别的避讳中。蝙蝠常常出现在祝福的绘画中,因为“蝠”与“福”同音;送礼时,人们会送苹果而不会送梨,因为“苹”与“平安”的“平”同音,而梨与“分离”的“离”同音。大家熟知的“4”因为与“死”近音,人们在选择各种号码,包括电话号
期刊
一首诞生于公元6世纪的歌曲,在默默无闻了1000多年之后,今天竟然被破译成了现代音乐,并登上了音乐厅的演奏台。  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是古罗马晚期著名哲学家、百科全书式思想家波爱修斯。他于公元523年被诬陷入狱,524年被秘密处死。在狱中,他完成了人生最后一部著作《哲学的慰藉》。这本书是波爱修斯代表作,它以善恶问题为中心,劝人弃恶扬善,向上帝复归,被誉为人类文明三大狱中书简之一。这首歌曲就是以《哲
期刊
科学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它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使人类走出了愚昧无知,促进社会变革和经济增长,还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然而历史证明科学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进步,也有对人类严重的伤害,比如核武器的发明。但对人类伤害最严重最持久的研究却不是核武器,也不是能够污染环境的各种化学合成物。  核武器除了在广岛和长崎使用过,迄今为止对人类的伤害主要还只是表现在核威胁上。而有个科学研究,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