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引领 任务驱动 实现乐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g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和普通的阅读单元不同,每个习作单元一般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五部分内容组成,每个部分承担不同的学习功能。对于这类单元,教师可以尝试运用逆向设计理论,运用“目标—评价—教学”的思路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下面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路径。
  一、确定单元核心目标
  第五单元围绕“写一种事物”的要求安排了以下几项内容。
  [教学内容 学习功能 精读课文:《太阳》《松鼠》 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 交流平台:归纳梳理基本的说明方法及语言风格 提炼表达方法 初试身手:尝试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征;将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 初步尝试 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 进一步感受方法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形成单元成果 ]
  从篇章页的提示看,本单元语文学习要素十分清晰——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很显然,除了习作,这个单元还有阅读方面的要求。这显然也是单元重点学习内容。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虽然精读课文《太阳》《松鼠》在人教版教材中都有编排(分别在三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但统编教材将它们集中放在这里,其学习侧重点应区别于普通的阅读教学,了解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是重点。从文后安排的练习来看,这两篇课文的阅读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在说明方法的了解,后者侧重在信息的提取以及方法的尝试运用。
  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在习作提示中这样写道:“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这就明确提示了本次习作的重点:能尝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把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事物的主要特点介绍清楚。
  统编教材曾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也安排过一次“写一种事物”的训练——介绍大熊猫。比较两者,可以发现:三年级下册提供图表(见图1)显示大熊猫部分信息,直接提示学生可以围绕“大熊猫是猫吗?”“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等问题展开介绍;而五年级上册教材只提供辅助选材的表格(见图2),学生可以从五个角度选择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介绍一種事物。两次习作最大的不同,就是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要求明显提升。
  图1
其他文献
《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突出的是一个“情”字。其实写作文也要突出一个“情”字,特别是在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打击套作”的大背景下,“情”更显珍贵。欲使文章有“情”,就要求考生要善于写实事、讲实话、抒实情、明实理,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同时在情感表达、展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如此便能“情文相生”……  一善选感人素材  所谓善选感人素材,就是要求考生善
何金海的散文,我感觉他有一个特点,最打动我的,是他的态度真诚。写一篇好散文,这个“真”,差不多能占到50%的样子,这个何金海做到了,很不容易。   他写的是上个世纪那个匮乏的年代。上午我举了个例子,我们说朝代,唐、宋、元、明、清,各是各,我们能区分出时代,我们相信中国有这些时代就在于文学——它是不同的文学,而不是每个朝代都说自己朝代好,不是那样的。这个写出来之后,它也是一种真相,社会真相,这也是
“嘀——”伴随着尖锐的鸣笛声,他又要开始一整天的工作了。对他来说,每天都是不可思議的:那些耸立在他周围的摩天大厦,让他不可思议地心潮澎湃;那些川流不息的车辆,让他不可思议地精神抖擞;那些“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让他不可思议地感到充实。总之,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不可思议的完美。  下班回到家,他红光满面地踏进家门,从发呆的儿子身旁走过,径直来到书房,放下公文包。转身出来,只见儿子正坐在书桌前皱眉,眼
“好不容易学会用智能手机,加了女儿的微信,没想到她把我屏蔽了,想想也挺难受的。”家住宁波市西门街道的刘阿姨向记者吐槽,女儿的朋友圈,连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可亲妈却不能看。  西门街道举办4期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期期爆满。和很多街坊一样,刘阿姨來学有两个目的:跟上时代,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不久前,刘阿姨兴致勃勃地拿出新买的智能手机,要和女儿“扫一扫”,女儿、女婿都爽快地互加了微信,还建了个家
福建省尤溪县有个地方叫“半亩方塘”,那里桃红柳绿,风景宜人,桃柳丛中还有一座楼阁,相传朱熹童年时曾在这里读书习字。  那年,桃花如火,朱熹正对着桃花看得出神,父亲叫他写两句唐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朱熹那时还小,很调皮,他想:“桃花正盛开,我还要写桃花,还不如出去看桃花呢。”朱熹心里急着出去看桃花,一不小心就寫成了“挑花潭水深千尺”。父亲一检查,并没多说什么,只是很严肃地说了一句:
“白领”也叫外卖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均达到了相当文明的程度。  “白领”也叫外卖  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共提到100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就占了半数以上。  因为汴梁餐饮业发达,“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临安也一样,“处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一旦离去难免产生种种难割难舍之情。如果说,这眷恋之情,在初初离别的日子里,就像是漫天飞舞的柳絮,随风飘荡无处不在,令人生出多少缠绵悱恻,终日排解不开;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满怀的乡情,也就聚拢了,浓缩了,恰如收进坛子的酒,虽不到处流淌,其味道却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愈发醇厚、浓烈。然而我却受不住那时时透瓶而出的香气的诱惑,终于忍不住,在我离开草原五年之后,把我时时萦绕心头的、回草原去
我的家是一个温馨有爱的港湾,但港湾也不可能永远平静,永远没有风浪。这不,水面上的波纹又荡漾了起来。  周一中午,妈妈跑过来对我说:“田田,妈妈帮你理个帅气的发型!”我一愣,心想:给别人理发对于妈妈来说,可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啊!要是理不好的话,那……那不是“帅气”,而是“衰气”,我要怎么见人?我心中一颤,摇摇头对妈妈大吼一声:“不理!”妈妈听了,刚才和善的面庞立刻冰封雪飘,她伸出食指指向我,两眼
大画家齐白石以画虾闻名,画虾几乎成了他的“专属”。最近读到舒乙的一篇文章,其中讲述了关于齐白石画虾的一件趣事,颇值得回味。  文章中有录,诗人阮章曾有一幅画虾图,虾画得一般,但上面的一段文字却很有意思,大意是说有一次阮诗人吃大虾,酒足饭饱之际,他低头观察盘中的虾,无意中数了数虾身上的节数,忽然大吃一惊:齐白石画中的虾是五段,而实际上虾的节数是六段!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数了又数,甚至特意回家查
1  她想他那天一定是又喝多了。每次喝完酒他都给老家的人打电话,没电了换上一块电池接着打,跟每个人说的话都是重复的,像歌曲里复调的高潮部分。  他如此依赖童年的记忆或者是创伤,谁知道呢,反正,他从来都是把她晾在一边当观众,那种三更半夜的噪音,让人难以入睡。如果她稍有抗议,他扔下电话就会扑向她。  他的脚踩在她的头上,拧动。她的泪滴在地板上。她害怕有一天她的脑袋不好用了,她那么喜欢看书,能背出大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