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一生梦想人民得安居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18岁的吴良镛亲历了一次日本飞机的猛烈轰炸。那天,刚考完试的吴良镛正在午休,日本飞机就轰隆隆地飞了过来。一番轰炸后,整个城市浓烟滚滚,大半个重庆陷入火海。
  望着满目疮痍的城市、流离失所的民众,吴良镛体会到国破家亡的痛楚。无论世事多艰难,民众总要生活下去,他立志学建筑,学成后重建家园。
  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吴良镛对中国的传统建筑非常感兴趣。毕业时,他写了一篇追溯汉朝建筑的论文。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此文,欣赏他的才华,请他协助手绘编著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抗战胜利后,刚毕业两年的吴良镛应梁思成之约,协助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1948年夏天,梁思成推荐吴良镛到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吴良镛开始探索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28歲那年,他以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的设计,荣获美国1950年罗马奖金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竞赛的荣誉奖,崭露头角。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给吴良镛发来急电:“北京百废俱兴,正要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希望你赶快回来。”当时,吴良镛已经在美国建筑界小有名气,但“百废待兴”四个字,让他想起年少时的苦难与梦想。于是,他和那个时代许多充满赤子情怀的科学家、艺术家一样,冲破重重阻挠,几经周折,辗转从香港九龙取道深圳回国。
  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后的第二年,吴良镛就担任了北京市计划委员会顾问,先后参与长安街规划、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天安门广场的扩建规划、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设计等。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余震未消,他就作为最早一批专家参加重建规划。
  那时候,他感觉自己有用不完的劲。五四精神中的爱国精神,在吴良镛这一代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豪情满怀地目睹了祖国的进步,每每扪心自问,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为了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夜以继日、不遗余力地进行建筑研究与实践,推动着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吴良镛以极大热情投身的另一个领域就是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是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52年起,他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全面推动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等学科的发展。1956年,他主持全国建筑学会议,制订全国建筑学共同教学计划。1959年,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960年参与领导全国建筑学专业通用教材的编写,并主持撰写《城乡规划》教学用书。
  吴良镛以严谨的学风,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上世纪50年代初,他就是指导建筑学专业第一批研究生的导师,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现在很多已经成为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国际知名学者和总建筑师、总规划师。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2012年2月14日,吴良镛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第一次授予了一位建筑学家。
  两年前,吴良镛结束了自己在清华大学长达七十年的教学生涯。他的办公室门口,曾挂着他多年前手书的四个字:匠人营国。从青年时代一直到后来功勋累累,吴良镛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匠人,他说,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人们诗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至今),这一时期,人们追求梦想,大胆探索,勇于担当,敢于创新——
其他文献
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校园内花木扶疏,绿草如茵,药草满园。走进江苏药学博物馆(又名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除了能闻到花香,还能闻到悠悠的药香,穿越千古,浸润人心。  千年药史,见证时代的沧桑和变迁  江苏药学博物馆始建于1936年,最初只是中国药科大学的一个药用植物标本室,8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收集、整理、扩建,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医药院校中标本藏量最大的中药博物馆。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180
期刊
这是我第三遍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仍觉不过瘾。  他跌宕起伏的六十五年,他忧患叠加的命运,他才华横溢、旷达积极的一生,林语堂一点点地推至读者眼前。他被诬陷,被攻击,被贬谪,被流放,却从未想过去伤害任何一个人。他一辈子竭力所做的,皆是好事。  苏东坡(字子瞻)才华灼灼,被赞誉为“文曲星”下凡。大文豪欧阳修读了他写的文章后,发出“喜极而汗下”的感慨,并对身边人说:“我将退避此人,为其让路,三十年后,
期刊
前阵子,我去采访一家企业的老总。走进对方办公室,没想到坐在我眼前的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之前,我看过一些资料,得知这位老总创业短短三年,就将业务做到了国外。对方似乎看出了我的讶异,打趣说:“怎么,你该不是怀疑我的能力吧?你有疑问就尽管问。”我沉思片刻,提了一个酝酿已久的问题:“你之前跑过销售,做过代理,但都失败了,可你没有气馁,反而自己开了公司,而且做得很成功,是什么力量使你重燃信心、越挫越勇
期刊
打招呼  在超市碰见初中政治老师,我很热情地走到她面前,因为一时想不起来她姓什么,便故作惊讶地喊道:“哎?政治老师!”  她抬头看看我,扶了一下眼镜,也惊讶地说:“呀,这不是学生吗?!”  捡钱  去过桥米线店吃饭,就近坐到收银台旁边的位子上。  突然,我看到地上有50元钱,立马一脚踩了上去,假装在系鞋带,悄悄地把钱拿到手里,再从容地直起身。  这个时候,老板在收银台后面说:“小伙子,别紧张,那是
期刊
百年前,风起云天,潮涌东方,五四精神照耀国家独立、民族崛起的道路;百年岁月里,五四精神是旗帜,也是火种,播撒在探索未来的一代代青年心中。  百年来,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  不同的时代,相似的青春。每个人都从青年走来,也将永远是青年,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共同构筑成中华民族生气勃勃、高歌猛进的靓丽风景。这就注定了五四精神永恒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是可以触摸到的亲切,是薪火相传的理想信
期刊
刘绍周1914年毕业于俄国圣彼得堡大学,俄国二月革命后从事办理救济华工事务,是中华旅俄联合会(1918年改组为旅俄华工联合会)创办人。  1919年2月11日,刘绍周代表旅俄华工联合会出席莫斯科工兵代表苏维埃全会的会议,他走上主席台,热情致词:“实现国际理想的时刻到了,不仅对于西方的无产阶级,对于东方无产阶级也一样。”当年3月2日,刘绍周又以中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名义,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
期刊
在全民族抗战的浩大声浪中,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于黑夜中擎起火把勇敢地踏上征程,高唱抗日歌曲,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在烽火硝烟中不断成长,用自己的赤子之心书写华美的人生篇章。万长林就是其中一位。  万长林出生于江苏淮安,孩童时代参加过站岗放哨、传送情报等活动。1945年4月,16岁的他参加了新四军。虽然他个子比较小,但跑得很快,被挑选担任通讯兵。  1947年,莱芜战役中,18岁的万长林所在部队的四连顺利
期刊
1914年,袁咨桐出生于贵州赤水县。10岁时,舅舅张华封将他托付给好友黄齐生,并在其创办的达德学校学习。袁咨桐进校后,学习勤奋,手脚勤快,深得黄齐生夫婦喜爱。  1926年3月31日,国民党在重庆屠杀共产党人,黄齐生的学生王景任等组织了“三?三一救援会”,并发表进步宣言。目睹了这些代表社会进步的事件,袁咨桐深受影响。1927年,黄齐生先被学校解职,接着又被国民党反动派以接近共产党嫌疑等罪名通缉。黄
期刊
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现年79岁的董加耕每晚都不会错过的头等大事。新闻中报道现代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的新闻,总能唤起他18岁时和乡亲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回忆。去农村,是他这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决定。  董加耕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他从小品学兼优,14岁加入共青团任少先队大队长,初中毕业考进了龙冈高中,18岁被推荐入党。1961年5月,董加耕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哲学系。  去首都最好的大学读书,是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江苏共派出数十万名知青,其中有2万名知青去往新疆边陲小镇和大漠戈壁开垦农田,建设工厂,屯垦戍边长达数十年,有些人甚至终身都扎根在了那里。  1965年9月3日是南京各学校学生行动最集中的一次,人数有2000多人。他们一路上激情高歌,“让生命发出光和热……”  李兵当时只有16岁,他是写血书立志投身新疆建设中的一员,跟他坐同一排、立志“吃大苦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