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鎏金錾花镂空铜冠是辽代契丹贵族在朝会、宴饮、祭祀等礼仪场合以及殡葬入殓时佩戴的一种冠。这件鎏金錾花镂空铜冠文物运用鎏金、錾刻、镂空多种制作工艺制作而成,且文物有缺失、变形、锈蚀等病害,修复难度较大。文章对此件鎏金錾花镂空铜冠的修复进行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辽代鎏金铜冠;清洗;矫形;补全;焊接;随色
1 背景
辽代金银器主要发现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西等地区,其精致的制作工艺和繁多的种类证明古代北方草原地区金银器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此件鎏金錾花镂空铜冠是我单位承接修复的木兰围场博物馆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中的一件文物。
2 鎏金錾花镂空铜冠保护修复前的情况
木兰围场博物馆收藏的鎏金錾花镂空铜冠的来源由“土产二库价拨”。鎏金鏨花镂空铜冠底缘(即帽口)最大直径是20.4厘米,铜冠高13厘米,底缘有一圈铜片折成的边带(宽约为3.4厘米,周长约为64厘米),底缘和边带上有很多不均匀的小孔(用于固定各配饰)。冠顶向下有等距四条立带(錾刻有叶脉纹),立带自上而下到鎏金錾花镂空铜冠的中部为止将冠均分为四格。鎏金錾花镂空铜冠顶部錾刻有“八瓣花朵图案”,被立带贯穿等分为四个区,花朵图案中的立带(宽1厘米)、花朵里面的四个区内錾刻圆圈底纹,四区内都有花纹,花纹两两对应的图案相同(花纹图案分别为忍冬纹和缠枝牡丹纹)。花朵内的四条立带汇聚处即冠顶有两个小孔(直径0.2毫米、0.3毫米),用于固定冠顶的配饰。冠顶配饰和冠体已经分离,固定的铜铆钉已经缺失,配饰是双重平面鎏金开瓣莲花底座,“一层为八瓣、二层为十六瓣”,二层莲花底座上有疑似錾刻的文字,两个铜立柱(一个残断,一个较完整)。从花朵内的立带顺延向下是变粗的立带(宽1.8厘米),到冠的中部止,粗立带将冠顶部花朵向下也分为四个区,区域中均为镂空和刻画有花瓣的连接点。粗立带到冠筒高的中部止,再向下分别是:①前后对应有两片鎏金莲叶形铜片,正面的铜片上没有錾刻花纹,铜片上有两个小孔用于固定鎏金镂空如意形冠叶片,冠叶片镂空连接片上都有圆圈底纹;冠叶片由小到大分为三层(小冠叶高7.2厘米,最宽处为5.6厘米;中间冠叶高10.2厘米,最宽处为9.4厘米;大冠叶已残),其中两片冠叶被铜丝绑在一起,保存较完整,最小冠叶的正中部有摩羯宝珠火焰纹,向下是莲花纹花朵,两旁各有一朵莲花祥云;另一片冠叶则残缺,断为3段,有缺失,镂空冠叶正中部有摩羯宝珠火焰纹,两旁各有一朵莲花祥云。相对应的铜冠后面的铜片上则錾刻有丰富的花纹,内錾刻圆圈底纹、缠枝牡丹纹。②镂空出对应的两个半弧形(a、弧形中两点距离长12.4厘米,高5.7厘米;b、弧形中两点距离长11.6厘米,高5.8厘米),其中一个半弧形里面有宽0.5厘米、厚0.1毫米的铜片组成的莲花瓣形状图案,另一个半弧形里面形成花瓣形状图案的铜片已经缺失,但是可清晰地看到原断痕迹。
3 保护修复过程
针对鎏金錾花镂空铜冠的保存现状,我们决定对此件文物进行清洗、修复、缓蚀、封护、随色等保护修复操作,以便于达到所要求的展陈效果(体现出其本应有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并且保证器物处于稳定状态,阻止锈蚀等病害的进一步发生。
3.1 氯离子检测
先对文物进行表面锈蚀的含氯离子检测,用手术刀刮取鎏金錾花镂空铜冠表面的锈蚀,测定绿色锈蚀物中无明显氯离子,在不影响纹饰等信息的情况下不进行去除,影响錾刻花纹的地方需进行去除;测定白绿色锈蚀物中有氯离子,需要去除。土垢锈蚀需要去除,以免它吸收空气水分影响文物长期保存。
3.2 清洗除锈
在清洗之前选择了一处隐蔽位置做了一块清洗实验块。使用刷子、洁牙机、手术刀等工具去除经检测分析定性的有害锈蚀和表面妨碍展示的土垢锈蚀。对于难以去除的锈蚀,先采用水、乙醇、丙酮溶剂进行软化再进行去除。
3.3 修复
矫形:冠筒底缘及边带部位形体变形、扭曲,须对变形的部位进行矫正;冠叶局部变形也需要矫正。此件文物断面铜质的光泽良好,说明文物还保持着较高的金属性。矫形采用机械方式进行,整形工具是用U型钳、木块等工具。
拼对:针对残断缺失的冠叶部位,须先对其进行拼对,位置确定再进行焊接。拼对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断片间的关联关系,并进一步确定文物本身应有真实结构,以完成冠叶的复原。
焊接:将制作好的补配铜皮和对应的缺失部位比对好,然后分别将要焊接的断口锉出焊口(锉成一定坡度的焊口),焊口选择在文物的内侧。选择电烙铁和锡条进行焊接,采用镀锡法焊接工艺将锉好焊口的断口和铜皮焊接口处分别先镀上锡,然后再焊接到一起。
粘接:经过焊接后,焊接点细小裂隙处需要通过粘接来进行加固。选用环氧树脂类粘合剂进行加固,加固后对补胶加固处多余的胶进行打磨,使其与周围相一致。
补全:根据此件文物的实际情况采用打制铜皮补配法、树脂胶类补配法进行补配。打制铜皮补配工艺是利用金属的可塑性、延展性特点,采用捶打的方式使金属产生变形,打制成所需要的符合器形弧度的工艺。缺失部位打制成形后,有花纹的再錾刻纹饰。
3.4 缓蚀
采用苯并三氮唑(BTA)作为缓蚀剂,起到抗腐蚀作用,缓蚀效果较好。
3.5 封护
结合修复工作经验,选择使用丙烯酸树脂中的Paraloid—B72进行封护。这种材料无色透明,常温固化迅速,使用操作较为方便。
3.6 随色
使用美术颜料采用艺术点缀的方式完成色调统一,如涂刷、点染等方式。最终做旧效果尽量与原器物相似。
4 组装
在经过以上修复步骤后,须将各部位配饰与冠筒拼接起来,使铜冠恢复原来的面貌。根据贾玺增《辽代金冠》中所述的莲叶金冠的形制,如内蒙古博物院的赤峰市辽墓出土辽代鎏金铜冠、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鎏金银冠,来确定三片冠叶的位置。冠顶位置上的双层底座与冠筒的连接,八瓣底座和冠筒顶部各有两个小孔(直径0.2毫米、0.3毫米),而另一底座上2孔处有2根铜条(一个残断),周围有4个小孔。在修复前是用铜丝将底座和冠筒连接的,但铜丝已经残断,所以将原铜丝取下重新用铜丝进行替换。冠顶铜条上配饰缺失,但没有相关的资料参考,所以不做补全。
5 小结
在修复鎏金錾花镂空铜冠时尽可能恢复文物原貌,清洗、除去有害锈蚀后尽量不对原件进行任何改动,遵循文物保护修复中的最少干预的原则。在文物修复时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修复理念、方法相结合的修复步骤,修补材料和制作工艺保持一致性。补全时也要根据文物本身的錾刻工艺对补全部位进行制作。
经过修复后的鎏金錾花镂空铜冠达到了展览的要求,使文物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对该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我们对辽代的铜冠形制和制作工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以后修复此类文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青铜文物保护技术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2]马里奥·米凯利,詹长法.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关键词:辽代鎏金铜冠;清洗;矫形;补全;焊接;随色
1 背景
辽代金银器主要发现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西等地区,其精致的制作工艺和繁多的种类证明古代北方草原地区金银器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此件鎏金錾花镂空铜冠是我单位承接修复的木兰围场博物馆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中的一件文物。
2 鎏金錾花镂空铜冠保护修复前的情况
木兰围场博物馆收藏的鎏金錾花镂空铜冠的来源由“土产二库价拨”。鎏金鏨花镂空铜冠底缘(即帽口)最大直径是20.4厘米,铜冠高13厘米,底缘有一圈铜片折成的边带(宽约为3.4厘米,周长约为64厘米),底缘和边带上有很多不均匀的小孔(用于固定各配饰)。冠顶向下有等距四条立带(錾刻有叶脉纹),立带自上而下到鎏金錾花镂空铜冠的中部为止将冠均分为四格。鎏金錾花镂空铜冠顶部錾刻有“八瓣花朵图案”,被立带贯穿等分为四个区,花朵图案中的立带(宽1厘米)、花朵里面的四个区内錾刻圆圈底纹,四区内都有花纹,花纹两两对应的图案相同(花纹图案分别为忍冬纹和缠枝牡丹纹)。花朵内的四条立带汇聚处即冠顶有两个小孔(直径0.2毫米、0.3毫米),用于固定冠顶的配饰。冠顶配饰和冠体已经分离,固定的铜铆钉已经缺失,配饰是双重平面鎏金开瓣莲花底座,“一层为八瓣、二层为十六瓣”,二层莲花底座上有疑似錾刻的文字,两个铜立柱(一个残断,一个较完整)。从花朵内的立带顺延向下是变粗的立带(宽1.8厘米),到冠的中部止,粗立带将冠顶部花朵向下也分为四个区,区域中均为镂空和刻画有花瓣的连接点。粗立带到冠筒高的中部止,再向下分别是:①前后对应有两片鎏金莲叶形铜片,正面的铜片上没有錾刻花纹,铜片上有两个小孔用于固定鎏金镂空如意形冠叶片,冠叶片镂空连接片上都有圆圈底纹;冠叶片由小到大分为三层(小冠叶高7.2厘米,最宽处为5.6厘米;中间冠叶高10.2厘米,最宽处为9.4厘米;大冠叶已残),其中两片冠叶被铜丝绑在一起,保存较完整,最小冠叶的正中部有摩羯宝珠火焰纹,向下是莲花纹花朵,两旁各有一朵莲花祥云;另一片冠叶则残缺,断为3段,有缺失,镂空冠叶正中部有摩羯宝珠火焰纹,两旁各有一朵莲花祥云。相对应的铜冠后面的铜片上则錾刻有丰富的花纹,内錾刻圆圈底纹、缠枝牡丹纹。②镂空出对应的两个半弧形(a、弧形中两点距离长12.4厘米,高5.7厘米;b、弧形中两点距离长11.6厘米,高5.8厘米),其中一个半弧形里面有宽0.5厘米、厚0.1毫米的铜片组成的莲花瓣形状图案,另一个半弧形里面形成花瓣形状图案的铜片已经缺失,但是可清晰地看到原断痕迹。
3 保护修复过程
针对鎏金錾花镂空铜冠的保存现状,我们决定对此件文物进行清洗、修复、缓蚀、封护、随色等保护修复操作,以便于达到所要求的展陈效果(体现出其本应有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并且保证器物处于稳定状态,阻止锈蚀等病害的进一步发生。
3.1 氯离子检测
先对文物进行表面锈蚀的含氯离子检测,用手术刀刮取鎏金錾花镂空铜冠表面的锈蚀,测定绿色锈蚀物中无明显氯离子,在不影响纹饰等信息的情况下不进行去除,影响錾刻花纹的地方需进行去除;测定白绿色锈蚀物中有氯离子,需要去除。土垢锈蚀需要去除,以免它吸收空气水分影响文物长期保存。
3.2 清洗除锈
在清洗之前选择了一处隐蔽位置做了一块清洗实验块。使用刷子、洁牙机、手术刀等工具去除经检测分析定性的有害锈蚀和表面妨碍展示的土垢锈蚀。对于难以去除的锈蚀,先采用水、乙醇、丙酮溶剂进行软化再进行去除。
3.3 修复
矫形:冠筒底缘及边带部位形体变形、扭曲,须对变形的部位进行矫正;冠叶局部变形也需要矫正。此件文物断面铜质的光泽良好,说明文物还保持着较高的金属性。矫形采用机械方式进行,整形工具是用U型钳、木块等工具。
拼对:针对残断缺失的冠叶部位,须先对其进行拼对,位置确定再进行焊接。拼对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断片间的关联关系,并进一步确定文物本身应有真实结构,以完成冠叶的复原。
焊接:将制作好的补配铜皮和对应的缺失部位比对好,然后分别将要焊接的断口锉出焊口(锉成一定坡度的焊口),焊口选择在文物的内侧。选择电烙铁和锡条进行焊接,采用镀锡法焊接工艺将锉好焊口的断口和铜皮焊接口处分别先镀上锡,然后再焊接到一起。
粘接:经过焊接后,焊接点细小裂隙处需要通过粘接来进行加固。选用环氧树脂类粘合剂进行加固,加固后对补胶加固处多余的胶进行打磨,使其与周围相一致。
补全:根据此件文物的实际情况采用打制铜皮补配法、树脂胶类补配法进行补配。打制铜皮补配工艺是利用金属的可塑性、延展性特点,采用捶打的方式使金属产生变形,打制成所需要的符合器形弧度的工艺。缺失部位打制成形后,有花纹的再錾刻纹饰。
3.4 缓蚀
采用苯并三氮唑(BTA)作为缓蚀剂,起到抗腐蚀作用,缓蚀效果较好。
3.5 封护
结合修复工作经验,选择使用丙烯酸树脂中的Paraloid—B72进行封护。这种材料无色透明,常温固化迅速,使用操作较为方便。
3.6 随色
使用美术颜料采用艺术点缀的方式完成色调统一,如涂刷、点染等方式。最终做旧效果尽量与原器物相似。
4 组装
在经过以上修复步骤后,须将各部位配饰与冠筒拼接起来,使铜冠恢复原来的面貌。根据贾玺增《辽代金冠》中所述的莲叶金冠的形制,如内蒙古博物院的赤峰市辽墓出土辽代鎏金铜冠、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鎏金银冠,来确定三片冠叶的位置。冠顶位置上的双层底座与冠筒的连接,八瓣底座和冠筒顶部各有两个小孔(直径0.2毫米、0.3毫米),而另一底座上2孔处有2根铜条(一个残断),周围有4个小孔。在修复前是用铜丝将底座和冠筒连接的,但铜丝已经残断,所以将原铜丝取下重新用铜丝进行替换。冠顶铜条上配饰缺失,但没有相关的资料参考,所以不做补全。
5 小结
在修复鎏金錾花镂空铜冠时尽可能恢复文物原貌,清洗、除去有害锈蚀后尽量不对原件进行任何改动,遵循文物保护修复中的最少干预的原则。在文物修复时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修复理念、方法相结合的修复步骤,修补材料和制作工艺保持一致性。补全时也要根据文物本身的錾刻工艺对补全部位进行制作。
经过修复后的鎏金錾花镂空铜冠达到了展览的要求,使文物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对该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我们对辽代的铜冠形制和制作工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以后修复此类文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青铜文物保护技术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2]马里奥·米凯利,詹长法.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