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大宝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zhez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宝,或曰阿宝,是我在黄河幼儿园时的玩伴,亦是我人生可记忆域内的第一个朋友。关于他的记忆,像经年不用的毛笔尖上粘带的陈墨,一旦受了水的浸润,便即刻能在宣纸上晕出一片连亘的温暖。
  小时候,我性格不算内向,可同我交好的多是女生。还记得我喜欢看她们穿白裙子,在阳光下旋舞,而我自己却是站不到阳光底下的。男生们常“瞧不起”我的做派,他们聚众摔纸片、扔沙包和躲猫猫的游戏,总不带我的。
  那时候惟有大宝肯对我好。夏天太阳最毒的时候,大宝总抢着站到阳光多的一面去,用他高高的个头创造一角足以护着我的阴凉。记忆里一个下雨的黄昏,同园的孩子们都有父母接,这些幸福的孩子们本应包括我,可那天不知怎么的——我也浑忘了——爸爸妈妈都没有来,我一个人坐在青绿色的台阶上踢水,身边只有大宝。他扭着眉毛,噘起嘴,无论他姨妈怎样努力,都拽不走他。他说,非要等到我也有人接才肯离开。
  黄河幼儿园的饭菜很香,但是吃饭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老师们很在意我们吃饭的仪态,这还是“每日评分”的内容。我那会儿毛躁,总不耐烦,趁老师背过身去就要驼着背狼吞虎咽。有一回被祁(抑或是齐)老师发觉,她生气地批评我。等我挨完批,饭点早已溜走了,我也不许再吃。那天下午我饿极了,肚子里有个好奇宝宝咚咚咚地敲门。中间活动时,大宝悄悄拉我到楼梯间,从他的口袋里摸出一个白馒头,迅速塞到我手上,又一溜烟儿跑去玩了。我记得那块馒头上,还沾着他衣服里的线团呢!
  后来我才知道老师也念着我没吃饭,把我的馒头包起来,放学时给了妈妈。那块馒头我后来有无享用早已忘记,可大宝给我的那块,直到我幼儿园毕业,还藏在我的钢琴凳里。
  大宝和我的游戏,我记不清,但有很多种。什么跳房子啊,黑眼摸人啊,猜数字啊,不一而足。只一样,他和我玩过家家。和芭比娃娃的待遇一样,过家家这种游戏,向来被人涂上胭脂色,被大人们判给了女生。我妈妈就不喜欢我玩这个游戏。园里头,除了那三五个女生和我玩,也没什么男生肯睬我。而大宝却很奇特,他乐于和我玩过家家。虽不知是他本身也爱玩这个,还是为了我,总之那时候他一口一个“老婆”,我一口一个“老公”叫得满班里笑如沸海。妈妈每每说及,也要笑着说我胡闹,而我也无不解颐喷饭。
  大宝个子很高,比我高出不只一个头,这在快毕业那会儿尤为明显。我就很欢喜绕着他转圈圈,直到我把自己转晕,然后他来使坏,想把我像陀螺一样转到地上。我爱干净,不肯往地上坐,他也不强我,便自己坐下来,朝我扮鬼脸。
  2008年5月12日,距我毕业还有四个月,汶川发生了大地震。那时候我们正在午觉,突然一声尖叫亮起,大家都提起鞋子往外跑。邻床的那个男生朝我喊“逃命”。我云里雾里,但看到大家都往外跑,我也不想一个人留在铺子上。我就环顾四周,想找大宝一起“逃命”。
  人群慌乱如麻,灯光碎了一地。孩子们匆匆的脚步踏乱了我急切的目光。我找不到大寶。我找啊,找啊,满屋子乱窜,满脸的鼻涕和泪。旁人还以为我害怕地震过了头呢。他们说我胆小。
  那一天我的确是没有和大宝一起“逃命”,后来究竟有没有和他团聚,我也忘了。可那一次确是我第一次尝到了离散的荒凉和空虚,倘若我们在汶川,我便可以拍着胸脯说,这就是生离死别。
  我们在一处,看过最羞赧的落日和白云,听过最沙哑的雨水和雪花,游过最没趣的园子,访过最大度的猫狗。在我的记忆里头,貌似没有和他闹过矛盾——可能有,但就是记不得。
  我向来不认为我的童年是快乐的。除了在幼儿园,我几近没有笑容。因为我要做“乖孩子”,所以不敢笑得放肆。我没有多少玩伴,也不曾收到多少礼物,童年于我而言,只是一碗七分熟的淡淡的小米粥,且小米少得可怜。我的笑容多半是和大宝共享的。倘使神赐给我回溯时光的魔力,我想去听一听我儿时的笑声,那一定是饱和着感佩和美愿的。
  当时只道是寻常。
  大宝的声音我早已没了印象,如若不是昨天妈妈从相册里翻出我们和王老师的合照,他整个人或许都不会在我的生命之篇里重提。这使我对自己感到深深的罪恶。然而,我一见到他的面容,他伸出四个指头的招牌动作,我一下就惊呼:“这是大宝!”并且我敢保证,哪怕我到了和看门老大爷一样的年纪,看到这只稚嫩的伸着四个手指的动作,我一下就能惊呼:“这是大宝!”
  以遗忘为勋章的岁月所馈赠给我最好的礼物,莫过于令我忘记我们分别的场景——这自然是个伪命题,因为哪有娃娃会知道什么叫“分别”呢?在孩子们眼中,“再见”,就一定会再见的啊。
  今天我看着我们的照相,眼睛湿润地写下这篇怀念我儿时最好的朋友的文章,不为向他感恩,因为我心里只有惭愧——我甚至到今天都不知道他的大名呢!可是人糊里糊涂走过这一生,总有所渴求。我所渴求的曾经得到过,然而正如流沙逝于掌心,也终都不在了。一旦失去,便拼命要重获,但这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会一如以往吗?
  或许在生活场上,我和他还有重逢的时候,但那时,我们会相认吗?即使相认,从前的种种美好,他也未必会记得。人生的路正是这样,一旦分叉,便为未来所吞没。当有一日我连这些记忆都保护不了,那才是该和人间告别的时刻。所以,狭路相逢,我们都是输家。
  怀念大宝,在每一寸清寂的岁月,在每一个温暖的角落。
其他文献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有云:“从前唐朝时,江西人开始兴起,那时期从北方到广东,都经由江西赣江流域。广东为沿海大口岸,江西是一条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往返不绝。我们读王勃《滕王阁序》,直到韩愈的《滕王阁记》,便可想见当时之盛。文化随物质文明而提高,江西文化之提高,也是有它的背景的。”  我大致也是从这样的阅读当中认知着江西文化在整个中国的位置。从书本得来的知识,体会终究浅薄,欲领教“江西人之兴
期刊
在舟山码头等船的时候,天就阴起来了。到了普陀山,反而见晴。我和周老师想着就在酒店附近走走,也就没有带伞。八月份的普陀,游人如织,我们习惯性地逆着人流走,见路就拐,既无目的,便没有匆匆,只想碰到个静谧的所在,欣赏水秀与山青。  我们是在一处废弃寺庙改造成的小饭店找到上山的小路的,这小路并不起眼,是老石板搭成,走上几步便是个拐弯,山路才渐渐显露出来。我们顺着路往上走,右手边是茂盛的草木,左手便是几块参
期刊
当那铁栏杆抵在我的前脚踝时,我觉着自己轻得像风。  我像一只狷狂的海鸟一样张开双臂,拥抱远方一晕淡淡的夕阳。温柔的气流在我周身浮动,绸带般裹挟着我。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舒适。  憧憬这片海已经很久,只是我胆小,总不敢上来。是的,这是一片顶神奇的海。海岸比海水高出幾十米,沥青色的沙滩被一圈铁护栏围着,并没有沙子。这里的海水并不蔚蓝,比起今晚的天色,甚至有些乌黑。它从不会兴起巨浪,而只是卷着五彩斑斓的泡
期刊
关于长安,关于长安的春天,我一切想法的开端是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每次念出这四个字,我总觉得铺开在眼前的长安盛景恰在春朝,正是那最明媚的时节。而这种认知又极其固执,自打出现后便牢牢盘踞在脑海里,分毫不让。于是在我这里,长安、长安春便与《长安古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心里念着的是长安春,于是詩里铺陈开的画卷便不想去分辨说的是哪一年哪一季,我只当它是盛唐时某一年的春深。满目琳琅的颜色,入耳熙攘的人声
期刊
严家炎,1933年出生于上海,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语言文学学科第二届、第三届评议员。2005年3月被北京大学聘为文科资深教授,即终身教授。他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将金庸的武侠小说引入北大讲堂,此举亦被视为学术界对通俗武侠小说的接纳与认可。  作家宗璞说,北京大学有两位“大侠”,严家炎便是其中一位。在她看来,严家炎是有侠气的好人,助人为乐,绝不计较一些小事,心胸很大,敢说真话。 
期刊
提到文学的时候,“虚构”这个概念往往如影随形。新闻记者或者历史学家的虚构被视为道德瑕疵,虚构是文学专享的特权。然而,进入文学殿堂内部,虚构的特权并未平均分配。小说、戏曲以及电影可以坦然无忌地虚构,散文却禁止分享。前者放纵想象任意地飞翔起伏,后者只能爬行于坚硬而粗糙的地面。对于这种不公的状态,我的开脱之词是——虚构是一种有偿使用。小说、戏曲以及电影必须提供某种特殊的品质,散文不存在这种负担。  大多
期刊
家的边上盖起来一座小小的寺庙,青山绿林里,鲜艳的冷色使它的淡黄显得很突兀。  寺庙里的人搬过来的时候是在一个雨天,很大的雨,也下了很久。我清晰地看见他们匆忙的脚步,或许是不适应这样的环境,他们仓皇地从泥泞的小土道上跑过的时候,污黄的泥水被他们的小布鞋踏得争抢着溅起,溅到那些和尚与他们的寺庙同种颜色的裤腿边,然后热切地随他们一起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是不是这样就会沾染他们身上特有的味道?  他们来这
期刊
當前,现实题材热,在中国文坛已成遍及各体裁创作领域的主流风尚。单看表面,这似乎只是近年来高唱入云的理论引导和广接地气的政策扶持所催生的一个特殊结果。实际上,对于现实题材创作的提倡和推崇,既呼应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连接着植根深远的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学生活传统。  先秦时期提出的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以及诗可以兴观群怨之说,经历代文人的持续传述和不断阐发,凝练、提升到表征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审美价值观
期刊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谓“千古事”,既是要用笔墨纸砚开创人生事业,以期在百年之后文名长留,为人所记;更是要完满自己一腔为文的情怀,以文传世。然而无论是一篇名作的洛阳金纸贵,还是文脉流传的赢得身后名,相比之下,我更着意创作过程本身的喜乐与欢欣。没有那么神圣,却是那么真切;没有那么伟大,却又那么诱人。  热爱写作是我少年的心事。  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读故事。从古希腊的神坛到上古中国的山海
期刊
今年秋,你那细细的枝条终于挑起了我的窗纱——为了这一天,我已经等了九年。  九年前的夏天,我读小学三年级。随父母搬进新居,我拥有了自己的卧室。那时的你甚是矮小,个头还不到二楼的屋檐,和我一样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妈妈说,总有一天,你会长得又高又大,漫过二楼的窗户而把盎然绿意涂满我的窗棂。我半信半疑,每天回家都要站在树下目测你的身高。看看你有没有变胖,有没有长壮。最要紧的,还是看你的树枝有没有听老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