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可亲的经典”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eai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赏菊傍花村里坐”“薜满围墙菊掩门”的金秋时节,母校的李菊梅校长送来他们的专著——《可亲的经典》,嘱我写序。
  橘色的灯光下,我轻轻翻开书稿,细细品读,恍如置身于溶溶的月色里。故乡二十四桥的箫声、大明寺的钟鸣,悠悠传来,典雅古朴又意远。清澈敞亮的文字中,充满着舐犊深情,跳跃着真知灼见,既让我有穿越时空隧道返老还童的甜美感受和禁不住的兴奋,更令我为母校老师们鲜明的价值判断、深邃的思考、执着的追求和创造性的实践而惊叹,心生钦佩,获得对小学经典教育的省悟和启迪。
  近些年来,小学经典教育实践研究返魅了。传统经典大步流星地走进校园、课堂,各地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在长吟浅诵的稚嫩童声中,人们也渐渐发现种种不和谐的音符。正如李校长和她的汶河教育团队研究指出,当前的国学经典教学存在着两个“过度”现象:过度强化考试成绩,灌输相关知识,死记硬背;过度强调“不求甚解”,一味单调地吟诵浅唱,相当于小和尚念经。她们还担心,对于蒙学经典,如不审慎精选,甚至会束缚儿童的思想,使儿童“过早地少年老成,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汶河老师们的思考分析是切中时弊、很有见地的。我们不也看到,在一些地方,原本应是生机勃勃充满童趣的“百草园”般的现代校园,竟异化成了鲁迅笔下的压抑童性的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
  人们不禁要问:现代小学进行经典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应该怎样组织引导儿童学习经典?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它拷问着我们的人格修养、教育理念和对儿童、对经典的认知水平,叩响着我们的教育良知,挑战着我们的教育智慧。
  对此,李校长和她的同事们以“可亲的经典”的实践研究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这本专著记录着他们探索前行的足迹,凸显出他们的教育主张。
  经典教育必须肩负起时代使命。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他们强调,在现代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人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有更广阔的视角,更牢固的立足点。应该培养“有良好品行、意志和良好习惯,关心社会问题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有民族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他们说,进行经典教育就是为了发挥经典“养正、养性、养志、养德”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从优秀中华经典里寻求滋养,注重个人修养、社会关爱、爱国情怀等终生发展必备品格的养成,让学生的生命深深扎根在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中;同时,突出创新人格和现代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的先进文化,在经典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自我选择、设计,主动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成长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和有中国文化根基的世界公民奠基。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他们着力挖掘汶河小学特有的文化教育资源,依托董子祠、研究董仲舒的思想,以出自董仲舒文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中的“正谊明道”作为校训,勉励师生追求精神道义,不贪图物质功利,做道德高尚的仁人君子。他们以“可亲的经典”为核心,建设学校文化,研发系列校本课程,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引领孩子逐步达到“亲近经典、培养兴趣;走进经典,适当理解;感悟经典,学习运用”的三重境界。他们对待经典始终保持内心的“激情”与“敬意”,不懈努力,在继承中创新,让董子等先贤的思想精粹融入时代的活水汩汩流入孩子的心田。
  经典教育必须立足于儿童立场。
  教育的核心是儿童。教师的神圣使命是保护儿童,为儿童生命成长提供适切的服务,把儿童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让儿童安全、健康、充实地、自觉地逐步成长起来。“可亲的经典”闪耀的正是现代教育先进思想的理性光辉。
  在实践研究中,以李校长为代表的汶河教育人始终把“如何拉近学生与经典的时间、空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对经典诵读感兴趣,让经典从墙壁上、书本中走进他们的内心,从可敬可畏的长者变成可亲可爱的朋友”作为重要课题。
  他们说,“教师要致力的根本是学生和课堂”“要把眼光投射到生机勃勃的课堂和个性纷呈的学生身上”。
  于是,他们尊重儿童的成长需要和个性心理特点,研发、推出了由必修课程——“经典特色课”“午间经典诵读”和选修课程——“X(含“体验表演”“非文本传统文化”“经典运用”等)”构成的“1+1+X”的“可亲的经典”课程模式,旨在“从单一的必修的文本课程中挣脱出来,向综合性、实践性方向前行”,“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
  于是,选择经典诗文,他们把“有趣”放在重要位置,选择“儿童能接受,愿意接受的、被广泛传诵、极富生命力的经典文段”。课堂评价,他们“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学习评价,“立足于提升儿童终身素养”。在经典文本教学中,他们顺应儿童好奇、探求、活动、游戏的天性,对经典文本进行必要的“转换”,“创造性地改编成经典故事,引导学生在以故事串联起来的学习活动中咬文嚼字,适当理解”;他们十分重视经典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不求甚解”,并努力创造出“巡回接力”“递进接力”“扮演古圣先贤”“分角色表演吟诵”“感悟吟诵方法、自创吟诵旋律”等多种形式,让诵读充满情趣。他们还适时地指导学生,模仿浅显的古诗文,练习写身边的人、事、景,体会别样表达带来的乐趣。
  于是,他们把经典与儿童各科学习及日常生活链接,让学生在各科学习及缤纷有趣的各种活动中,在“家校共读”中,在与外单位合作举办的“诗歌吟诵会”“绿杨雅集”中亲近经典;他们引领学生走进园林、场馆欣赏对联、碑刻,鼓励学生到街道、广场宣传经典阅读……
  在朝夕相处、相伴中,汶河的孩子们终于快快乐乐地走近了可敬可畏的经典,爱上了这位白发苍苍、睿智可亲的老人。
  “可亲的经典”的实践研究强调“时代使命”和“儿童立场”,立意高远、视野开润、特色鲜明,勇于创造,在今天尤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经典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凝聚着中华文明。如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中国梦的落实和践行有待于我们的教育和孩子。我们理应以現代的眼光和世界的胸怀重新观照我们的经典,引导我们的孩子从小怀着梦想,学习经典,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个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根有魄的现代中国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文化使命!
  《可亲的经典》里熔铸着李校长和一群汶河教育人的梦想和心血,体现了中国教育人的使命与价值。我久久捧读不舍放下,真想重做一回汶河小学的小学生,在现代的校园里,在快乐的活动中,一次次与“可亲的经典”相逢……
  (作者单位:《七彩语文·教师论坛》编辑部)
其他文献
一、 揭示课题,读出内涵  1. 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大自然的礼物。(课件映示大自然的图片)喜欢这些小家伙吗?(喜欢)有个人也很喜欢小昆虫,可他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将这种热爱与痴迷持续了一生,他就是——法布尔。  2. 简介法布尔的资料:亨利·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他喜欢昆虫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虫,根据自己近40年的仔细观察和悉心研究,花了30年的工夫写成了《昆
期刊
一、 揭题导入,形成画面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望洞庭》,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诗题,“望”字的最后一横要长,“洞”字三点水成弧形,“庭”字的最后一笔是捺,要有捺脚。(生读题)通过预习,你对诗题了解了多少?  生:我关注到“望”字表示远看的意思。  师:非常棒!“望”字表明作者在远处遥望洞庭湖,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你们对诗中“洞庭”二字了解吗?  生:是一个湖。  师:(映
期刊
一、 儿童“行走日记”的课题界定  儿童“行走日记”中的“行走”涵盖了三个方面:  1. 迈开双脚,即行万里路。语文与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小学习作就是引导儿童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言语实践活动。生活,理应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儿童只有走进生活,走进精彩纷呈的自然,走进广阔深远的社会,视野才能开阔,心智才能丰盈,才能在内心生出真实的思想,笔尖才能流淌出生活的涓涓细流。反之,贫
期刊
该文论述“知识经济”、“知识”与“智能”的关系,提出从“知识经济”到“智能经济”的思想,认为人工智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当走为“知识经济”服务,促“智能经济”发展的道
会议
在一次公开课上,法根老师笑问学生:“我的名字好听吗?”学生答:“真好听!”突然,我脑海里冒出来一句话:法根,名字好听,含义亦深,师法自然,落地生根。虽是一句调侃的话,无意中
期刊
一、 回顾课文,整体观照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名叫法布尔的小男孩,你们还记得他吗?(板书:着迷)  二、 品词析句,走近法布尔  1. 走近法布尔,品其“言”,悟其“心”。  (1)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词语或句子。  出示:  A:一天傍晚,暮色笼罩着了田野,爸爸妈妈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