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舞蹈学与美学艺术的巧妙结合形成了舞蹈审美,它与族群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透过族群舞蹈我们可以发现它包含的民族历史文化,并从中体会到各个族群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审美。本文通过分析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说明了族群文化对舞蹈审美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舞蹈审美又充分反映了族群文化的内涵,因此二者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
关键词:历史文化 内涵 舞蹈审美 美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舞蹈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人类族群生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情景,它表现出来的审美是舞蹈学与美学融合的结晶,而不同的族群都有着自己独具匠心的艺术审美,通过舞蹈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历史、地域等,因此可以说舞蹈是表现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而族群文化又对舞蹈艺术内容起着支撑作用。
一 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艺术的关系
1 何谓族群文化
族群在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结构中是拥有独特文化及体质特征某一群体,具有缘性、文化性、层次性和融合性。群体之间拥有或多或少的由血亲、姻缘发展而形成的关系,整个族群的结构由其自己的成员进行认定,并采取其本群体特定的文化形式来区别其他人群,不同历史条件下,根据社会背景下进行族群范围的认定具有多层次性,其意义绝不仅是指亚群体和少数民族,是广义上被不同文化形式或者说由血统关系组成的某种社会群体。例如,可以把中国56个民族认为是56个小族群,而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上,他们又形成了一个中华大民族。但需要强调的是,“族群”与“民族”之间还有着一定的差别,“民族”的概念包含“族群”,就如上面我们所说的,一个民族可以是多个族群的组合,我们可以称山东为山东群体、东北为东北群体等,并且“民族”这个词汇倾向于政治,而“族群”则比较倾向于文化领域。因此,族群具有共同祖先的居住地、文化價值观以及风俗习惯,而且还包括共同的历史传统之上的心理情感。
文化属性是除人们血缘之外的人类分群最关键的标准。长久以来,人们会参照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构建族群,并以各种文化形式来突出族群成员的凝聚力。如中国以汉语为母语,通过握手表达对对方的友善,当我们远在异国他乡,遇到一位中国同胞跟我们说着同样的话与我们握手时,我们会情不尽禁地从心底升起亲切感和归乡感,这种感觉实际上就是共同的文化形式对民族同胞产生的巨大力量,它是共同的文化认同感,也是族群力量紧紧凝聚的根源。族群文化的历史源流与族群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是每一位族群成员生活的基础,有其独特的方言和说话方式及共同创造的文化范畴,艺术审美和思想方式具有独特性,使族群文化成为扎根在群体灵魂中的共同特征。
2 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艺术
从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来看,舞蹈在人类产生开始,就成为宣泄情绪的一种手段,随着群体意识和认知模式的逐渐形成,舞蹈成了人类最早创造的审美艺术。出于相同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体制,早期族群文化背景下舞蹈活动是无意识形态下形成的,它从某程度上表现了古老的人类文明蕴含着特殊的美,如从远古开始,舞蹈就成了宗教祭祀的一部分,以及上流社会寻欢作乐和底层社会自娱自乐的手段,至此舞蹈具有了审美艺术功能,尤其是那些表达个人情感的即兴舞蹈,更是充满了审美的魅力,舞蹈审美艺术进入有意识的文化范畴,基本上同一群体的人追求着审美标准是一致的,由此产生了不同族群的舞蹈。舞蹈作为文化的组成之一,其形式与创造审美跟人紧密相连,并渗透出他族群的文化气息。因此,受族群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舞蹈艺术中的表现对象、音乐节奏和服饰设计,处处彰显着族群文化的舞蹈精神具有了不同意义上的艺术审美。
从舞蹈起源的多种理论来看,最初是对于人体运动、各种动物的动作习性、大自然景物形态的有节奏的模仿。这说明起初的舞蹈只具备客观性,纯粹的以舞蹈的形式模仿外界事物,而随着舞蹈形式的发展,人们不只从舞蹈中得到快乐算是一种文化行为,而且观察这些舞蹈会发现,它其中蕴含着很多族群形为:即知识、技能以及舞伴之间协作的默契感。很多舞蹈起源于巫术活动,它证明了舞蹈与族群的图腾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在侧面证实了族群文化的核心地位。人类情感表达、生产劳动都发生在族群生活,另外,舞蹈还用于表现情爱。不管在任何一个时代,一切有重大意义的活动都有舞蹈的参与。中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舞蹈与族群文化中密不可分的。
二 族群文化对舞蹈审美艺术所起的作用
1 丰富的生活文化对舞蹈审美艺术的作用
由于各个族群生活环境不同,每个族群的服装特色都有自己的特色及其审美标准,身着不同特色服装的舞者往往带有族群特征,而衣服的款式也会对舞蹈审美艺术产生作用。如中国傣族女子传统习惯是穿筒裙,这种样式能表现女性的曲线美,而其舞蹈运用也由于其狭窄的裙摆限制,使其舞蹈的艺术形式大多运用跨步摆动。再如,苗族服饰配有整套银物,但由于银物比较重,这样舞蹈时头部摆动不大,这使得苗族舞蹈形态是从肩到胸到胯不同方向、多节奏的摇摆,别有一番韵味。所以,在舞蹈表演时,人们会利用不同服饰特色进行动作的设计,从而也于其他族群舞蹈有所区别。如中国汉唐时汉族衣服的袖子从肩到腕袖口逐渐宽大,身穿这种典型服饰的衬托下,用轻盈曼妙的袖,让人不得不赞叹袖舞飘洒的柔美,彰显了汉族女子温柔可人的气质,充分体现出了汉唐人民的智慧,书写出适于汉民族文化舞蹈的审美意蕴。
每个族群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文化,这对于舞蹈的审美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节庆礼仪是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离开了舞蹈就不能很好地展开,尤其是很多活动是族群内部的礼仪活动,舞蹈在活动中也形成了自由审美样式,成为必不可少的娱乐角色。如朝鲜族的农乐舞是在朝鲜族表示丰收时的传统喜庆舞蹈,它表现了从春天开始准备耕种到秋收在各种劳动场合、内容,跳着不同的舞伴有朝鲜族民歌,及最大的特色是气氛生动活泼、热烈昂扬,是朝鲜民族审美艺术境界的集中体现。而许多舞蹈审美艺术形态恰恰就在这个交流中产生的。又如,彝族人热情好客、喜好歌舞,其最有名的当属烟盒舞,直到今天,还在广大的舞台上上演,极富审美意蕴,基最初源于青年男女相聚的“吃火草烟”风俗,借此抒发爱慕之情,主要是对异性表达爱意,充满幸福感,与彝族生活文化紧密相依。 2 鲜明独特的内心情感对舞蹈审美艺术的作用
族群共同的情感是族群凝聚的中心,而正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族群信仰,才使得所有族人可以遵守共同的规则,这种内心情感的差异是族群间最大的界限。而内心情感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舞蹈形态的构成,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舞蹈审美,由此奠定了族群舞蹈整体艺术审美风格。
族群群体的性格特征是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下慢慢形成的,舞蹈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必然渗透了族群群体性格,左右着舞蹈艺术家们的创作思维,也就是说族群的性格决定了舞蹈审美艺术的风格。以芭蕾舞蹈为例,当它进入不同性格的国度,形式都有所改变,例如,在中国就注入了反映中国老百姓审美的新元素,《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族群在共同性格特征基础上所产生的共有思维模式使其成员看待事物、逻辑推理等会与其他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如中国人思维以圆为主,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非常直接,讲求直接切入主题,如爱尔兰的踢踏舞,线的质感在灵活的双腿制造了繁多的节奏。而中国古典舞蹈始终通过“圆”贯穿于舞蹈动态造型,暗含了中庸之道的审美。这样不同族群的性格造就的舞蹈审美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
图腾文化是从原始人开始相信一些超自然力量,能对人类进行保护,是被人格化了的崇拜对象。如龙图腾对汉族人一直传承直今,因此龙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场合,当然也在舞蹈中出现,龙舞都是龙图腾的产物,通过舞蹈强有力的动感,使图腾更加震撼,是汉族的标志和象征。在中国各地,都有龙舞,其气势宏大,多以跑场的形式,极有力地表达了龙的雄壮之美。又如,哈萨克族人民对鹰舞的眷恋,也是图腾文化在艺术中的展现。而傣族人民对孔雀舞的钟爱则是人们心中的神在舞动。另外,宗教信仰對舞蹈审美艺术也有着一定的作用,由于宗教信仰对自然和人类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宰作用,因此,宗教舞蹈以舞蹈美的特殊语言,表现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如满族人民信封萨满教,在他们的宗教里有一种舞蹈被称为“萨满舞”,其意为传达神的旨意进行驱邪,舞者仿佛被神灵附体,其舞姿极为夸张、各种丰富表情给观众创造了特别恐怖的氛围,似乎在舞蹈中实现了人神对话,充满了神秘性,符合族群观众的审美要求。
三 从舞蹈审美艺术演绎的族群文化
1 舞蹈美艺术内容演绎的族群文化
舞蹈的内容是舞蹈美的基础。充满勃勃生机、健康乐观内容的舞蹈自然能给予观众心灵上的美好体验,它是舞蹈审美的社会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体现。优秀的舞蹈内容是编者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以及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升华完成的,它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可以让观者产生心灵美。编舞者、舞蹈只有和鉴赏者配合默契才会实现舞蹈内容审美的意义,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有共性的“文化”认同。也就是说,由于族群拥有共同的信仰、相似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审美追求,舞蹈内容就是族群文化的凝聚与精华。
舞蹈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美,是舞蹈作品要达到的真与善的统一。它能使观赏者从舞蹈内容美体会出它所要表达出的族群文化。如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编导通过舞蹈来反映在晶莹滴翠的葡萄园里维吾尔族少女活泼可爱、辛勤劳动的生活画面,表达了纯洁烂漫维族少女的欢乐情调。突出她们看到葡萄丰收时的高兴情景。而透过不同族群舞蹈美艺术内容的作品比较,能够进一步发现族群文化的精华。仍以前文所述的芭蕾为例,中国民族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其内容以“爱情”为主,其中的“翠竹掩月”、“彩云追月”舞场,都充满了富有中国山水诗情画意的浪漫情调。而西方芭蕾舞剧的典范《天鹅湖》则表现出了西方人浪漫主义情怀,使芭蕾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审美。
2 舞蹈美中艺术形式演绎的族群文化
在舞蹈中人体的形式审美不同程度上演绎了族群人民的思想,在以族群舞蹈作为创作基础时,首先要了解族群整体文化。藏族女子群舞《酥油飘香》,表现了一群藏族姑娘载歌载舞的打酥油,它通过藏族女子体态语言表现藏族女子昂扬、向上的生活情趣,演绎全新的生活体验,展示了他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当然,舞蹈形式美的辅助艺术形式还包括族群的传统音乐、布局、服饰等,这些艺术形式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族群文化及其艺术的特征。例如,维吾尔族传统大曲木卡姆是为其舞蹈伴奏常用的歌舞组曲,从侧面进一步提高了舞蹈艺术自身的审美价值。又如,舞蹈服装,能够使观众了解不同族群着装风格,对舞蹈所属地域一目了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是对族群文化的一种有利宣传途径。另外,舞蹈布局是增强舞蹈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些场景与族群生活文化紧密相连,为突出舞蹈的意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审美艺术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自己特有的动态形象、千变万化的美,表现了族群文化过程中的印记,包含了深厚族群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使族群文化更加灿烂,代表了不同民族的丰富智慧。
参考文献:
[1] 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社会学人类学论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 若望-乔治·诺维尔,管震湖、李胥森译:《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4] 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 汪加千、冯德、隆荫培、徐尔充:《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杨晓颖,女,1972—,湖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前舞蹈,工作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历史文化 内涵 舞蹈审美 美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舞蹈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人类族群生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情景,它表现出来的审美是舞蹈学与美学融合的结晶,而不同的族群都有着自己独具匠心的艺术审美,通过舞蹈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历史、地域等,因此可以说舞蹈是表现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而族群文化又对舞蹈艺术内容起着支撑作用。
一 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艺术的关系
1 何谓族群文化
族群在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结构中是拥有独特文化及体质特征某一群体,具有缘性、文化性、层次性和融合性。群体之间拥有或多或少的由血亲、姻缘发展而形成的关系,整个族群的结构由其自己的成员进行认定,并采取其本群体特定的文化形式来区别其他人群,不同历史条件下,根据社会背景下进行族群范围的认定具有多层次性,其意义绝不仅是指亚群体和少数民族,是广义上被不同文化形式或者说由血统关系组成的某种社会群体。例如,可以把中国56个民族认为是56个小族群,而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上,他们又形成了一个中华大民族。但需要强调的是,“族群”与“民族”之间还有着一定的差别,“民族”的概念包含“族群”,就如上面我们所说的,一个民族可以是多个族群的组合,我们可以称山东为山东群体、东北为东北群体等,并且“民族”这个词汇倾向于政治,而“族群”则比较倾向于文化领域。因此,族群具有共同祖先的居住地、文化價值观以及风俗习惯,而且还包括共同的历史传统之上的心理情感。
文化属性是除人们血缘之外的人类分群最关键的标准。长久以来,人们会参照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构建族群,并以各种文化形式来突出族群成员的凝聚力。如中国以汉语为母语,通过握手表达对对方的友善,当我们远在异国他乡,遇到一位中国同胞跟我们说着同样的话与我们握手时,我们会情不尽禁地从心底升起亲切感和归乡感,这种感觉实际上就是共同的文化形式对民族同胞产生的巨大力量,它是共同的文化认同感,也是族群力量紧紧凝聚的根源。族群文化的历史源流与族群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是每一位族群成员生活的基础,有其独特的方言和说话方式及共同创造的文化范畴,艺术审美和思想方式具有独特性,使族群文化成为扎根在群体灵魂中的共同特征。
2 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艺术
从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来看,舞蹈在人类产生开始,就成为宣泄情绪的一种手段,随着群体意识和认知模式的逐渐形成,舞蹈成了人类最早创造的审美艺术。出于相同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体制,早期族群文化背景下舞蹈活动是无意识形态下形成的,它从某程度上表现了古老的人类文明蕴含着特殊的美,如从远古开始,舞蹈就成了宗教祭祀的一部分,以及上流社会寻欢作乐和底层社会自娱自乐的手段,至此舞蹈具有了审美艺术功能,尤其是那些表达个人情感的即兴舞蹈,更是充满了审美的魅力,舞蹈审美艺术进入有意识的文化范畴,基本上同一群体的人追求着审美标准是一致的,由此产生了不同族群的舞蹈。舞蹈作为文化的组成之一,其形式与创造审美跟人紧密相连,并渗透出他族群的文化气息。因此,受族群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舞蹈艺术中的表现对象、音乐节奏和服饰设计,处处彰显着族群文化的舞蹈精神具有了不同意义上的艺术审美。
从舞蹈起源的多种理论来看,最初是对于人体运动、各种动物的动作习性、大自然景物形态的有节奏的模仿。这说明起初的舞蹈只具备客观性,纯粹的以舞蹈的形式模仿外界事物,而随着舞蹈形式的发展,人们不只从舞蹈中得到快乐算是一种文化行为,而且观察这些舞蹈会发现,它其中蕴含着很多族群形为:即知识、技能以及舞伴之间协作的默契感。很多舞蹈起源于巫术活动,它证明了舞蹈与族群的图腾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在侧面证实了族群文化的核心地位。人类情感表达、生产劳动都发生在族群生活,另外,舞蹈还用于表现情爱。不管在任何一个时代,一切有重大意义的活动都有舞蹈的参与。中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舞蹈与族群文化中密不可分的。
二 族群文化对舞蹈审美艺术所起的作用
1 丰富的生活文化对舞蹈审美艺术的作用
由于各个族群生活环境不同,每个族群的服装特色都有自己的特色及其审美标准,身着不同特色服装的舞者往往带有族群特征,而衣服的款式也会对舞蹈审美艺术产生作用。如中国傣族女子传统习惯是穿筒裙,这种样式能表现女性的曲线美,而其舞蹈运用也由于其狭窄的裙摆限制,使其舞蹈的艺术形式大多运用跨步摆动。再如,苗族服饰配有整套银物,但由于银物比较重,这样舞蹈时头部摆动不大,这使得苗族舞蹈形态是从肩到胸到胯不同方向、多节奏的摇摆,别有一番韵味。所以,在舞蹈表演时,人们会利用不同服饰特色进行动作的设计,从而也于其他族群舞蹈有所区别。如中国汉唐时汉族衣服的袖子从肩到腕袖口逐渐宽大,身穿这种典型服饰的衬托下,用轻盈曼妙的袖,让人不得不赞叹袖舞飘洒的柔美,彰显了汉族女子温柔可人的气质,充分体现出了汉唐人民的智慧,书写出适于汉民族文化舞蹈的审美意蕴。
每个族群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文化,这对于舞蹈的审美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节庆礼仪是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离开了舞蹈就不能很好地展开,尤其是很多活动是族群内部的礼仪活动,舞蹈在活动中也形成了自由审美样式,成为必不可少的娱乐角色。如朝鲜族的农乐舞是在朝鲜族表示丰收时的传统喜庆舞蹈,它表现了从春天开始准备耕种到秋收在各种劳动场合、内容,跳着不同的舞伴有朝鲜族民歌,及最大的特色是气氛生动活泼、热烈昂扬,是朝鲜民族审美艺术境界的集中体现。而许多舞蹈审美艺术形态恰恰就在这个交流中产生的。又如,彝族人热情好客、喜好歌舞,其最有名的当属烟盒舞,直到今天,还在广大的舞台上上演,极富审美意蕴,基最初源于青年男女相聚的“吃火草烟”风俗,借此抒发爱慕之情,主要是对异性表达爱意,充满幸福感,与彝族生活文化紧密相依。 2 鲜明独特的内心情感对舞蹈审美艺术的作用
族群共同的情感是族群凝聚的中心,而正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族群信仰,才使得所有族人可以遵守共同的规则,这种内心情感的差异是族群间最大的界限。而内心情感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舞蹈形态的构成,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舞蹈审美,由此奠定了族群舞蹈整体艺术审美风格。
族群群体的性格特征是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下慢慢形成的,舞蹈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必然渗透了族群群体性格,左右着舞蹈艺术家们的创作思维,也就是说族群的性格决定了舞蹈审美艺术的风格。以芭蕾舞蹈为例,当它进入不同性格的国度,形式都有所改变,例如,在中国就注入了反映中国老百姓审美的新元素,《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族群在共同性格特征基础上所产生的共有思维模式使其成员看待事物、逻辑推理等会与其他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如中国人思维以圆为主,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非常直接,讲求直接切入主题,如爱尔兰的踢踏舞,线的质感在灵活的双腿制造了繁多的节奏。而中国古典舞蹈始终通过“圆”贯穿于舞蹈动态造型,暗含了中庸之道的审美。这样不同族群的性格造就的舞蹈审美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
图腾文化是从原始人开始相信一些超自然力量,能对人类进行保护,是被人格化了的崇拜对象。如龙图腾对汉族人一直传承直今,因此龙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场合,当然也在舞蹈中出现,龙舞都是龙图腾的产物,通过舞蹈强有力的动感,使图腾更加震撼,是汉族的标志和象征。在中国各地,都有龙舞,其气势宏大,多以跑场的形式,极有力地表达了龙的雄壮之美。又如,哈萨克族人民对鹰舞的眷恋,也是图腾文化在艺术中的展现。而傣族人民对孔雀舞的钟爱则是人们心中的神在舞动。另外,宗教信仰對舞蹈审美艺术也有着一定的作用,由于宗教信仰对自然和人类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宰作用,因此,宗教舞蹈以舞蹈美的特殊语言,表现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如满族人民信封萨满教,在他们的宗教里有一种舞蹈被称为“萨满舞”,其意为传达神的旨意进行驱邪,舞者仿佛被神灵附体,其舞姿极为夸张、各种丰富表情给观众创造了特别恐怖的氛围,似乎在舞蹈中实现了人神对话,充满了神秘性,符合族群观众的审美要求。
三 从舞蹈审美艺术演绎的族群文化
1 舞蹈美艺术内容演绎的族群文化
舞蹈的内容是舞蹈美的基础。充满勃勃生机、健康乐观内容的舞蹈自然能给予观众心灵上的美好体验,它是舞蹈审美的社会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体现。优秀的舞蹈内容是编者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以及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升华完成的,它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可以让观者产生心灵美。编舞者、舞蹈只有和鉴赏者配合默契才会实现舞蹈内容审美的意义,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有共性的“文化”认同。也就是说,由于族群拥有共同的信仰、相似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审美追求,舞蹈内容就是族群文化的凝聚与精华。
舞蹈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美,是舞蹈作品要达到的真与善的统一。它能使观赏者从舞蹈内容美体会出它所要表达出的族群文化。如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编导通过舞蹈来反映在晶莹滴翠的葡萄园里维吾尔族少女活泼可爱、辛勤劳动的生活画面,表达了纯洁烂漫维族少女的欢乐情调。突出她们看到葡萄丰收时的高兴情景。而透过不同族群舞蹈美艺术内容的作品比较,能够进一步发现族群文化的精华。仍以前文所述的芭蕾为例,中国民族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其内容以“爱情”为主,其中的“翠竹掩月”、“彩云追月”舞场,都充满了富有中国山水诗情画意的浪漫情调。而西方芭蕾舞剧的典范《天鹅湖》则表现出了西方人浪漫主义情怀,使芭蕾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审美。
2 舞蹈美中艺术形式演绎的族群文化
在舞蹈中人体的形式审美不同程度上演绎了族群人民的思想,在以族群舞蹈作为创作基础时,首先要了解族群整体文化。藏族女子群舞《酥油飘香》,表现了一群藏族姑娘载歌载舞的打酥油,它通过藏族女子体态语言表现藏族女子昂扬、向上的生活情趣,演绎全新的生活体验,展示了他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当然,舞蹈形式美的辅助艺术形式还包括族群的传统音乐、布局、服饰等,这些艺术形式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族群文化及其艺术的特征。例如,维吾尔族传统大曲木卡姆是为其舞蹈伴奏常用的歌舞组曲,从侧面进一步提高了舞蹈艺术自身的审美价值。又如,舞蹈服装,能够使观众了解不同族群着装风格,对舞蹈所属地域一目了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是对族群文化的一种有利宣传途径。另外,舞蹈布局是增强舞蹈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些场景与族群生活文化紧密相连,为突出舞蹈的意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审美艺术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自己特有的动态形象、千变万化的美,表现了族群文化过程中的印记,包含了深厚族群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使族群文化更加灿烂,代表了不同民族的丰富智慧。
参考文献:
[1] 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社会学人类学论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 若望-乔治·诺维尔,管震湖、李胥森译:《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4] 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 汪加千、冯德、隆荫培、徐尔充:《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杨晓颖,女,1972—,湖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前舞蹈,工作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