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方式让“悟读”成为教学常态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6100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悟读,就是理解性阅读,是对文本展开的探究性学习,是读者充分理解文本引申义,体会作者情感的一种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情感诵读、角色演读、语言赏读、拓展阅读等,为学生营造悟读氛围,让学生产生悟读思维,提升学生的悟读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情感诵读,营造学生悟读氛围
  诵读是实现悟读的重要途径。所谓诵读,未必要声音洪亮,而应急缓有致,多种感官参与,全身心投入,从而体会文本节奏,品味作品韵味和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时,需要给出具体的指导,并进行多种形式的示范展示,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使他们能够进入诵读情境之中,其悟读目标自然会顺利实现。教师还可以利用媒介手段,为学生提供诵读示范展示,让学生开阔视野,掌握更多的诵读技巧和方法。
  在诵读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有示范展示的意识,还要从诵读方法、技巧方面给出具体的指导。如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给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学生听得很认真,很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进行仿读。在学生诵读练习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背景音乐给予辅助,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起来。在学生诵读展示时,教师从语气、语调、语速、语音等方面给出点评,学生对诵读中抑扬顿挫的技巧有了更多认知。学生也参与到诵读评价之中,并从个性评价操作中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有学生说:“这篇课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秋天的雨,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诵读时需要饱含深情,读出作者浓浓的爱意。”
  从学生悟读理解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诵读引导是比较成功的,促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展开思维认知,并自觉建立诵读审美,真正体会悟读的真谛。学生对诵读技巧的理解普遍较少,认为有声音高低变化就是诵读,这是太过肤浅的理解。教师应从语气、语调、语速等角度展开引导,给学生启发,让学生逐渐领悟,并顺利诵读。
  二、角色演读,启动学生悟读思维
  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有特殊兴趣,这也是实现悟读的重要方法。教材文本大多有一定的故事性,角色特点鲜明,非常适合进行分角色诵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演绎式诵读,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形成更多悟读契机。教师也可以加入角色诵读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展开体验感知,势必能够形成更多教学活力,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成长。
  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分角色演绎诵读任务:同桌两个人做好分工,一个饰演青头,一个饰演红头,展开分角色朗读活动,看哪一对组合表现得最为出色。教师下达任务后,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始分配角色并准备扮演。教师给出具体指导:“两只小蟋蟀是好朋友,它们之间是相互关心的,要读出这种情意来。”学生开始扮演,教师深入学生之中,解决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一番认真准备,学生都能够顺利找到角色定位,角色演读比较到位。课堂展示开始,学生积极报名,课堂互动气氛浓重起来。教师以抽签的形式决定出场名单,并组织学生对课堂扮演情况进行评价,给学生带来更多激励力量。
  教师设计分角色扮演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展示机会。学生深入到文本角色之中,对角色性格、文本内涵展开研究,并通过反复扮演进行感知,悟读思维得到有效历练。教师跟进指导,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指导和评价,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内驱动力。学生对课堂扮演活动有特殊情结,在扮演中形成的学习认知也更为深刻。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扮演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多种认知积累,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语言赏读,提升学生悟读能力
  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经典著作,是教师展开语言鉴赏活动的坚实基础,教师应为学生进入语言鉴赏情境做好铺垫。低年级学生没有太多的语言鉴赏经历,鉴赏方法也比较贫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引导,让学生畅谈阅读感受,少讲鉴赏专业术语,以提升学生的悟读能力。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意识,其实践价值是极高的,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语言鉴赏水平较低,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相关学习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以提升教学效率。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最为精彩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好在什么地方,或者解读其表达特点。学生得知任务后,自觉展开阅读梳理,很快就能够找到一些经典的段落,并给出个性解读。如有学生找到这样一句:“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学生给出解析:“这句话将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景色给描绘出来了,有深蓝、淡青、杏黄等颜色,给人的感觉像进入仙境一般。”也有学生找到这样一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西沙群岛的鱼群太有特点了,这些鱼不仅外形奇特,还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其游姿更是丰富多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教师让学生展开鉴赏互评活动,以巩固学生语言鉴赏认知,提升语用能力。
  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语言鉴赏活动,并给出了具体操作指导,学生没有说出有关语言鉴赏的一句专业术语,却对经典描写进行了深刻解析,形成了完善的悟读认知。这是教师引导的结果。语言鉴赏未必要有专业知识介入,只要能够说出阅读感知,就应该属于语言鉴赏的范畴。在具体操作中,给学生能带来悟读感受,其操作就是成功的。
  四、拓展阅读,形成学生悟读个性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内,而应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是教师的共性追求。在阅读训练设计时,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推荐,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活动,在广泛的悟读学习实践中形成阅读特色。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这也是悟读的一种结果。
  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梳理,掌握其基本要义。在教學中,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大自然声音的视频资料,学生仔细聆听,有了很多发现。教师让学生根据聆听的情况,对大自然的声音进行具体描绘,学生纷纷展开讨论。有学生说:“我听到了很多种大自然的声音,特别是海水的声音最为响亮。大海辽阔无比,有大风的时候会掀起滔天巨浪,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形成的巨大声响给人带来心灵震撼。”也有学生说:“我分明听到了雷声,夏天暴风雨来临时,巨大的雷电声震耳欲聋,真的很吓人。”教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点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这些大自然的声音都有哪些丰富内涵,表明了什么需求,学生再次进入热议之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聆听的机会,让学生聆听声音,并对这些声音进行具体描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大自然的声音有一定的生活认知,能够产生思维的共鸣,教学效果显著呈现出来。教师的拓展性设计,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悟读机会,拓展性阅读未必要接触课外读物,一些立体的视频信息也可以成为阅读的内容,对提升学生悟读能力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悟读,可以对文本深度感知,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漫游,正是这种超脱性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动力。
其他文献
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可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源头活水生活来,语文教学应扎根于生活,牵动真情,方会有生命力。  一、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学语文本身就是学生活。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感悟文本内涵的基础就是要先感悟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学生只有走进文本的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  一、疏通字意,整体感悟  学生进行阅读时,要通过理解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才有可能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设计了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为策略单元的开篇,其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教材选编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三篇课文,其中,第一篇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集中呈现了阅读预测的基本方法,渗透的是概念性的、陈述性知识,那后面两篇略读课文的预测,我们应该如何教学呢?笔者实施关联性的教学,依循教材中的阅读提示,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
比较阅读,指将若干有共同特点的文章或同一文章的不同部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究相关知识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化的比较阅读方法,打破一课一设计的教学方式,将课内外的文章进行整合,让学生针对主题、体裁、词句、结构等不同的专题进行比较阅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关注主题,梳理文本联系  专题化比较阅读可以将相同主题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习作难教,习作难写,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综观学生习作的现状,虽然能够较完整地写出一件事的经过,但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缺乏细致入微、生动灵活的描写。如何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难题。学生的课内时间有限,过分强调整篇习作的构思,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我想到了片段习作教学。  片段习作以训练学生某一种单项能力为主要目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训练目的明确,易于教师指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独立设置阅读策略单元,其中第四单元的阅读策略是预测。什么是预测呢?预测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根据文本中显示的信息,对故事的情节发展、结局、人物命运等方面预先作出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结合文本内容对自己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的一种方法。那么,在阅读策略单元,如何就预测策略展开教学呢?  一、借助课文旁批,辅助学生预测  随文旁批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大特色,这一编排形式不仅为
写话是二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要从二年级开始进行写话训练呢?首先是基于学生阅读量与识字量的考虑,因为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整个学年要求学生会写的只有300个字,这个阶段的学生阅读量少,词汇积累不多。其次,是跟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有关,这个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具有了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进行写话训练是从认知到语言规律的最佳选择。课标对低年级写话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阅读策略单元,成为其一大亮点。编者在三年级上册用一个单元让学生集中学习“预测”阅读策略,穿插一系列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学用阅读策略。“预测”阅读策略是全新的话题吗?肯定不是,教师一直在用。当教育部教材编写组将其与“提问”“提高阅读的速度”“有目的地阅读”组成基本阅读策略编入统编本教材后,其地位骤然提升。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指出,要加强“六个意
“觀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提出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学生习作中落实这一要求呢?依托文本教材,注重主题积累,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主要途径。结合统编本教材特点,笔者以第二学段学生需要积累的内容为例谈谈教学体会。  一、观察主题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
语境是读者理解语言文字必不可少的语言环境。着眼于语境的意义、功能和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再现文本情景,丰富词语含义,让学生掌握文本理解的语境化策略。通过语境,架设文本、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桥梁,实现文本本真意义与学生理解主观意义的视界融合。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标点符号,放置于不同语境下,就具有不同意义。语境是破译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密码。  一、关注语境意义,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单个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