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德育于教学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把德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不仅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而且是达到小学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恰当选择文本,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构建合适的教育氛围,才能寓德育于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训练之中。
  一、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是外加的任务,而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行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这样就能使学生点点入心头,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重要作用。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能把德育与智育割裂开来,要紧密地结合教材进行渗透教育。教师课前必须深入备课,对教材的来龙去脉、编写意图一清二楚,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了如指掌,对教材的内在的教育因素深入体会。
  根据以上要求,要在备课前,先吃透教材,然后联系学生实际,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内容,找准渗透点,写在教案上,标在教材上,记在心头上,在课堂上实施,这样做才能自然而然地、恰如其分地进行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找准了渗透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才不至于穿靴戴帽、牵强附会,才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失去语文课的特点。比如:《詹天佑》这一课,在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渗透点设疑,让学生体会:1.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2.遇到困难时,他是怎样想的?3.这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这样设疑能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热爱祖国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时,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法,这样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的教育更加深刻。如在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时,在教案上我这样设疑:为什么聂将军要救两个日本小姑娘?这样的设疑是让学生明白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受害者不仅是中国人民还是日本人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聂将军的至仁至义,有国际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痛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通过教师示范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自身的敬业态度、责任感、气质性格、道德修养,特别是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这种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每一位学生往往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会教师的为人处世方法。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尤其是责任感较强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
  三、把德育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在渗透上下工夫,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如果过于偏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悟“道”的因素,或是在揭示“道”的过程中不从语言文字入手,采取操之过急的说教方法,学生的思维认识就处于似懂非懂的模糊状态,自然无法被文章的美好情感所熏陶。因此,我力求在语文教学中顺应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特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一步步的披文过程中使学生能透过语言形式深刻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泼好动的孩子,德育教育光靠口头说教效果不佳,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教材的运用到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及应用,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课文固有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自然而然地给予学生思想教育。例如:《一定要争气》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地周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为中国人民争气的感人事迹。教学时,首先从题目入手,要求学生找出课题的关键词“争气”,知道“争气”是全文的文眼,一以贯之,洋溢着童地周的爱国志向和爱国豪情。在释题时,抓住关键字眼“争气”进行有机渗透。首先,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争气”在题目中的意思,领会题目的意思,渗透坚强意志。其次,初读课文思考:1.课文中有几处讲“争气”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2.读了课文以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览全文,通过突破题眼,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学习童地周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还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既是德育教育本身的任务,又是由儿童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如部分学生在一段时间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我在教学《钱学森》一课时,指导学生仿照先总述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围绕“我们的学习条件多好啊”即兴演讲,这样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进行了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端正学习态度的教育,把知识与做人统一起来。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具体特点,随机进行。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落花生的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才能有所领悟,对落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的形成做了准备。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收到震撼心灵的效果。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课文内在的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既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情意表达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又受到文中情和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钻研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注重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因文悟道,巧妙育德。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德育教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在学生的世界里生根、发芽。
其他文献
在网络极度普及的今天,新媒体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媒体.在依法治国和新媒体应用交织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方式发生巨大变革.警校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群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是天大的事。党中央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陕西安康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品种繁多,市场空间广,生产战线长,监管难度大。纵观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尽管有“海南毒豇豆,东北毒豆芽”,还有诸如“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事件时有发生,但安康仍然是
宫颈炎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由于流产、性生活等因素使宫颈出现损伤,受到细菌侵入,从而引发疾病,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外因瘙痒、烧灼感等.临床上常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消灭细
期刊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更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由于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第一步.常常
12月1日,又一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郑伟副会长.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向零艾滋病迈进”,可是采访中得到的信息是:艾滋病离我们越来越近
摘 要: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应使文学作品教学返璞归真,让文学作品教学回归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教学生活化 教学策略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
高职院校的职业导向性较强,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大多数与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能力培养有关,这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特点之一.高职院校为社会各个行业都培养了具有专业能力和丰厚
在对计生药具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上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计生药具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时计生药具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计生药具档案管理工作对计
教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每一位学员对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而作为成人的教育方式,就更需要灵活地教学方式以拓展成人的知识层面.因此就需要将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进
李玉梅1998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艺教育专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任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学校北安分校现代农艺专业教师。工作中,李玉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常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