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日趋深入,传统的中国画面临着新的挑战。有人认为中国画的传统部分桎梏了其发展,西方的艺术才是最先进的艺术。有人认为中国画不应被西画与时代影响,要坚持其固有的画法。中国画大师刘国松在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成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刘国松的创作着手,分析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该如何继承传统。
关键词:刘国松;中国画;传统
徐悲鸿曾经说过:“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①中国绘画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和艺术,而这些历史、文化、思想和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中国画中凝聚成了中国画艺术本质的民族审美特征,我们要保留和继承。什么才是中国画中的“古法之佳者”、“垂绝者”呢?在这里,我们以分析刘国松先生的創作过程和作品来阐释这一问题。
一、刘国松创作中对传统抽象元素的运用
有人说抽象是西方绘画发展而来的产物,怎么说抽象是中国画中的传统元素呢?其实不然,我国特有的书法文化和彩陶文化都是最经典的抽象艺术。书法就是最典型的抽象符号,书法用抽象符号来表现事物。那么中国画里的抽象元素在哪里呢?南宋画家梁楷有一幅经典的作品——《泼墨仙人图》,他用湿笔浓墨任意挥洒,寥寥几笔,就将一个诙谐憨厚的醉酒形象的仙人勾勒出来。这是画家通过自身高度的表现能力和概括能力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梁楷运用主观意向对画中的仙人进行了大胆的夸张与变形,极其巧妙地运用了抽象因素,让整幅画看起来更加生动,开创了中国写意画的先河。在舍弃了自然界的外形之后,画家经过主观意向创作出来的绘画之“形”,就是中国画中的抽象之“形”。中国画里需要这样的抽象之“形”,而不是具体的自然之“形”。清代邹一桂说“人有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以数者‘虚’而不可以‘形’求也。”②宋代郭熙也说过“近者画手有仁者乐山图,作一叟支颐于峰畔;智者乐水图,作一叟侧耳岩前,此不扩充之病也。……仁者所乐,岂只一夫之‘形状’可见之哉”。③刘国松在《谈笔墨》中曾说过,“(宋元以降)他们(画家)不问山石上到底该不该有苔,却只是斤斤于苔对于笔墨所发生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这里很清楚的看到,中国绘画中的反形似、反写实、反自然的再现,是由这里开始的。换句话说,若以内容与形式来说形式是重于内容的;若以技巧与对象来说,技巧的重要性却远在对象之上。”④所以说,在中国画中,自然形象的具体之形不是特别重要,画家个人的情感表达、自身的主观性有着更高的地位。
刘国松充分汲取了中国画中的传统元素“抽象”,并发展成了其独创的抽象意境。在作品《五月的意象》中,刘国松所用的依旧是传统的中国画材料,毛笔、水墨、宣纸和传统的渲染技法,又运用了中国画中的“抽象意境”,使整幅画达到了一种全新的效果。画面中的大笔触如书法中的狂草一般霸气纵横,笔触与笔触之间的衔接是笔断而意连,浓重的笔触形成了看山似山又非山,看雾似雾又非雾的奇特效果。
二、刘国松创作中的结构、留白、自身情感表达
古代中国画中的结构十分精妙,古典山水画中讲究辩证处理,对立统一,虚实相生,龙脉走向,团块避让,疏密穿插。刘国松在创作时,充分借鉴了古人画中的结构,使其作品更富东方的古典韵味。刘国松所创作的《如歌如泣泉声》是从中国古代画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的宋代郭熙的《早春图》中抽象而成。刘国松对郭熙的《早春图》中的“S”形结构进行了强化,按照黑白、虚实、浓淡、疏密等与结构间的曲折、呼应关系,做了抽象化的处理。他以抽象的思维把《早春图》进行了提炼,使其作品成为了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抽象作品。
唐代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说,画家应该以大自然为老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中得心源”的意思是画家在画画时要表现出自身内在的感悟或感受,而苏东坡一直倡导的“士夫画(即文人画)”的核心也是要表达作画者的情感、思想。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朱耷更是将自己对当权者的不屑在《游鱼图》等作品中用“冷眼看青天”的方式表现出来。中国画中作者对自身情感的表达是中国画在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进步,刘国松也将这一元素保留在了自己的诸多创作中,他的作品强调“人”的价值,强调情感的表达。他的《九寨沟系列》并没有如别的画家一样描绘九寨沟自然的美景,而是用抽象的手法将自己对九寨沟美景的感受、感想画了出来,让看画者能从这种感受中回忆起或者想象出九寨沟的美。
三、 刘国松创作中人与自然的理念
中国的绘画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老庄哲学中,崇尚自然是核心观念。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秒,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⑤这里说的“自然”,不是今天“大自然”的意思,而是自然而然,不做作,不雕饰。戴熙也曾说过:“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盖有意不如无意之妙耳。”⑥画家冲破了自然形象的枷锁,追求作画的无拘无束,心灵的解放。
刘国松在创作时一直坚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随机性偶然性的原则,他反对作画“胸有成竹”,主张“作画如布弈”。“作画如布弈”的理论他首先在自己所创的“抽筋剥皮皴”上实现了,之后又运用在了水拓法和渍墨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创作中,他发现真正的创作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控制的,如果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控制的话,那么这样的创作是可以被复制的,能够被复制的东西,就不是真正的艺术品,而只能是工艺品。在创作中,画家应该根据画面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在变化中寻求心灵的自由,画面的洒脱,遵循画面的偶然性与随机性,不要“胸有成竹”。
【注释】
①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J].艺术探索,1999(02).
②[清]邹一桂.小山画谱[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③[宋]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5.
④刘国松.谈笔墨[J].文星,1965(4).
⑤[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⑥[清]戴之.习苦斋画絮,卷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彭昭俊.中国画的传统和创新[J].齐鲁艺苑,1993(03).
[2]彭丽群.中国画的传统和创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3(4).
[3]李晓霞.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J].今日科苑,2008(10).
[4]李锐文.再谈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作者简介:沐秋梅(1993.10-),女,江苏泰州人,硕士学位,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
关键词:刘国松;中国画;传统
徐悲鸿曾经说过:“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①中国绘画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和艺术,而这些历史、文化、思想和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中国画中凝聚成了中国画艺术本质的民族审美特征,我们要保留和继承。什么才是中国画中的“古法之佳者”、“垂绝者”呢?在这里,我们以分析刘国松先生的創作过程和作品来阐释这一问题。
一、刘国松创作中对传统抽象元素的运用
有人说抽象是西方绘画发展而来的产物,怎么说抽象是中国画中的传统元素呢?其实不然,我国特有的书法文化和彩陶文化都是最经典的抽象艺术。书法就是最典型的抽象符号,书法用抽象符号来表现事物。那么中国画里的抽象元素在哪里呢?南宋画家梁楷有一幅经典的作品——《泼墨仙人图》,他用湿笔浓墨任意挥洒,寥寥几笔,就将一个诙谐憨厚的醉酒形象的仙人勾勒出来。这是画家通过自身高度的表现能力和概括能力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梁楷运用主观意向对画中的仙人进行了大胆的夸张与变形,极其巧妙地运用了抽象因素,让整幅画看起来更加生动,开创了中国写意画的先河。在舍弃了自然界的外形之后,画家经过主观意向创作出来的绘画之“形”,就是中国画中的抽象之“形”。中国画里需要这样的抽象之“形”,而不是具体的自然之“形”。清代邹一桂说“人有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以数者‘虚’而不可以‘形’求也。”②宋代郭熙也说过“近者画手有仁者乐山图,作一叟支颐于峰畔;智者乐水图,作一叟侧耳岩前,此不扩充之病也。……仁者所乐,岂只一夫之‘形状’可见之哉”。③刘国松在《谈笔墨》中曾说过,“(宋元以降)他们(画家)不问山石上到底该不该有苔,却只是斤斤于苔对于笔墨所发生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这里很清楚的看到,中国绘画中的反形似、反写实、反自然的再现,是由这里开始的。换句话说,若以内容与形式来说形式是重于内容的;若以技巧与对象来说,技巧的重要性却远在对象之上。”④所以说,在中国画中,自然形象的具体之形不是特别重要,画家个人的情感表达、自身的主观性有着更高的地位。
刘国松充分汲取了中国画中的传统元素“抽象”,并发展成了其独创的抽象意境。在作品《五月的意象》中,刘国松所用的依旧是传统的中国画材料,毛笔、水墨、宣纸和传统的渲染技法,又运用了中国画中的“抽象意境”,使整幅画达到了一种全新的效果。画面中的大笔触如书法中的狂草一般霸气纵横,笔触与笔触之间的衔接是笔断而意连,浓重的笔触形成了看山似山又非山,看雾似雾又非雾的奇特效果。
二、刘国松创作中的结构、留白、自身情感表达
古代中国画中的结构十分精妙,古典山水画中讲究辩证处理,对立统一,虚实相生,龙脉走向,团块避让,疏密穿插。刘国松在创作时,充分借鉴了古人画中的结构,使其作品更富东方的古典韵味。刘国松所创作的《如歌如泣泉声》是从中国古代画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的宋代郭熙的《早春图》中抽象而成。刘国松对郭熙的《早春图》中的“S”形结构进行了强化,按照黑白、虚实、浓淡、疏密等与结构间的曲折、呼应关系,做了抽象化的处理。他以抽象的思维把《早春图》进行了提炼,使其作品成为了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抽象作品。
唐代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说,画家应该以大自然为老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中得心源”的意思是画家在画画时要表现出自身内在的感悟或感受,而苏东坡一直倡导的“士夫画(即文人画)”的核心也是要表达作画者的情感、思想。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朱耷更是将自己对当权者的不屑在《游鱼图》等作品中用“冷眼看青天”的方式表现出来。中国画中作者对自身情感的表达是中国画在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进步,刘国松也将这一元素保留在了自己的诸多创作中,他的作品强调“人”的价值,强调情感的表达。他的《九寨沟系列》并没有如别的画家一样描绘九寨沟自然的美景,而是用抽象的手法将自己对九寨沟美景的感受、感想画了出来,让看画者能从这种感受中回忆起或者想象出九寨沟的美。
三、 刘国松创作中人与自然的理念
中国的绘画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老庄哲学中,崇尚自然是核心观念。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秒,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⑤这里说的“自然”,不是今天“大自然”的意思,而是自然而然,不做作,不雕饰。戴熙也曾说过:“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盖有意不如无意之妙耳。”⑥画家冲破了自然形象的枷锁,追求作画的无拘无束,心灵的解放。
刘国松在创作时一直坚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随机性偶然性的原则,他反对作画“胸有成竹”,主张“作画如布弈”。“作画如布弈”的理论他首先在自己所创的“抽筋剥皮皴”上实现了,之后又运用在了水拓法和渍墨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创作中,他发现真正的创作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控制的,如果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控制的话,那么这样的创作是可以被复制的,能够被复制的东西,就不是真正的艺术品,而只能是工艺品。在创作中,画家应该根据画面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在变化中寻求心灵的自由,画面的洒脱,遵循画面的偶然性与随机性,不要“胸有成竹”。
【注释】
①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J].艺术探索,1999(02).
②[清]邹一桂.小山画谱[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③[宋]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5.
④刘国松.谈笔墨[J].文星,1965(4).
⑤[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⑥[清]戴之.习苦斋画絮,卷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彭昭俊.中国画的传统和创新[J].齐鲁艺苑,1993(03).
[2]彭丽群.中国画的传统和创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3(4).
[3]李晓霞.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J].今日科苑,2008(10).
[4]李锐文.再谈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作者简介:沐秋梅(1993.10-),女,江苏泰州人,硕士学位,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