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的新进展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g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方针原则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意识形态领域交互影响、同步推进的图景,表现出推进制度建设改革与制度成熟定型的双重合奏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008 — 0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的集中概括。从这些本质特征来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规定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不仅如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2〕在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时,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3〕,作为这一部分工作要求的第一个制度安排来展开论述。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规定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的逻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制度化建设保证我国国家制度以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而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则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化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化建设中,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因而,总结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化建设演进特征、经验成就、价值启示,对于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科学方法和基本要求。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4〕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第二,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换回的历史性错误。”〔5〕中国共产党处于长期执政时期,尽管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与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6〕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第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的推进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党章和宪法。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十八大以后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2017年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的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从党的指导思想向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化,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发展目标的认识也不斷深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规定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国防与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水平明显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全方位、系统性、开创性的重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迈出更大步伐,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方面的制度内容和13个显著优势。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共同组成的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第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就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部署。为加强和改进宜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习近平在这些会议上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有系列重要论述。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对错误思想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决绝遏制各种错误思想炒作和蔓延。颁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同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国家法律,为意识形态工作列出了证明清单和负面清单,有效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了向上向好态势。基于这样的实践和成绩,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规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同时也表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进入了成熟定型的新阶段。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从1980年开始意识到“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8〕,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长足进步的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实际,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9〕,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八大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局面。因此,新时代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同时也明确了制度成熟、定型的时限和基本方向。201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0〕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制度深化改革必须围绕制度定型为依归而展开,将制度改革与制度定型统一起来,推进制度改革与制度定型的双重合奏。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定型离不开新时代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推进制度改革,没有新时代制度改革赋予制度以新的生命和新的活力,制度定型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也离不开制度定型,离开制度定型,或者不能推进制度定型,制度化进程与制度改革就会迷失方向。由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成熟、定型相互作用、融合统一,这是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与过去相比具有的突出特征。

结语: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与以往相比,即继承了优良传统,又突出了守正创新、体现了“强起来”时代的问题导向和实践特征。归结起来,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属性特征维度看,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以确保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即根据新时代的使命要求、时代特征、主体需要、历史条件来进行制度建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制度精神”渗透到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去,把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论和精神转化成制度设施和现实,形成既有中国特色的又能充分反映并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另一方面是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维度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上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制度化,通过制度建设来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理论武装教育工作体系、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体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党的宣传工作制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上都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其实质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化成“制度化的思想体系”,从而成为全党遵守的行动指南,成为全社会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2.
  〔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17.
  〔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1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5〕習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3.
  〔7〕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17)〔G〕.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9:8.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
  〔10〕习近平.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EB/OL〕http://syss.12371.cn/2015/05/25/ARTI1432538931221182.shtml.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尔·诺丁斯;关心伦理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45 — 03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情感、法治意识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建设,是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符合思想政治教
期刊
关键词:社会化媒介;媒介剥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58 — 03   近年来,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化媒介对人类社会的渗透愈加深入,从最初的仅仅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已逐步拓展至衣、食、住、行、娱乐等多个领域,广大群众在社会化媒介生态系统下不再只是信息的发出者或接受者,而是集传播者、接受
期刊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38 — 03 引言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和必然要求。对于同样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高职思政教育,基于“供给侧”视域,从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入手,厘清其供给与需求的内涵、特点、关系和意义,对于走出高职
期刊
关键词:高校;纪检监察;政治监督;路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77 — 03 一、高校强化政治监督的意义 (一)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旗帜鲜明讲政治、从政治高度建设党,是中共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最大特质,是我们党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
期刊
关键词:短视频;突发公共事件;新型冠状病毒   中图分类号:C912.63;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33 — 03   突发公共事件,通常意义上是指人们未能或无法及时预测而突然发生的事件,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和破坏。〔1〕在突发事件中,人们渴望能够掌握最新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如何及时有效地将事件发生的
期刊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业政策学;教学改革;四川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68 — 03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供给侧改革”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新时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仍然面临较多问题,可见人才培养供需结构不平衡,人才培养供
期刊
关键词:审美;文化艺术;教育;精神生活;道德情感;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71 — 03 一、寻源问道、立德树人、审美是完善人格教育的必修课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历史,倘若没有了文学、绘画、音乐、诗歌、舞蹈、人类没有了这样一些像空气和阳光一样的精神滋养,我们的世界将是何
期刊
摘 要:高校“三全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唯有从根本上破解制约育人质量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增强教育者全员参与育人的思想共识,打通线上线下互动的全过程育人渠道,强化全方位协同育人制度执行,创新运用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多维度育人模式,才能有效增强“三全育人”工作质效。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
期刊
摘 要: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因其职业特性显得便为重要。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只有师范生树立起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础教育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才更有保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应结合师范生培养实际,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师范生加强四史学习,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坚定理想信念。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四史;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我国处在“十四五”的起步期,越是关键时期越要保证各个民族间团结统一,汇聚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当前,注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党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大政方针,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和稳定、逐步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新的发展时期,国外不同文化和思潮不断涌入,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媒体的管控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由此,注重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党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