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一流学科的成长逻辑与建设方略

来源 :现代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000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生态建设是一流学科成长与发展的实践保障.一流学科的孕育生成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和国家以及社会需求推动的结果;一流学科的成长既要关注学科生态建设,也要注重基于学科生态位提升的外在动力机制.改革实践中必须遵循学科个体的自然生命节律,尊重多样异质的学科种群的发展,创设主干突出的学科生态群落,维护学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一流学科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他文献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育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力量,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利用201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结合AHP-TOPSIS模型、σ收敛模型以及QR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高素质人才投入能力、校企合作能力以及成果转化能力存在不足;随着时间推移,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升且呈现由东部向东北、中部和西部顺序递减趋势;东部和西部各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中部各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波动性差异,东北各省高校间科技创新能力差异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自鲁迅开启“国民性”思考之后,“国民性”书写与批判即成为中国现代作家关注的核心命题之一,而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题中之义的文化启蒙传统,更是构成中国20世纪百年文学的主潮.艾芜是鲁迅培养起来、直接受其教诲、得其真传的作家②.关照“国民性”话题,关注底层民众艰难挣扎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困境,及其在困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量和人性光辉,是艾芜文学创作的中心议题.然而,多年以来,囿于对“国民性”理解的日益片面和固化,艾芜到底是否承继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精神传统?承袭了哪些方面?是否又有超越的地方?迄
期刊
提及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学术界往往认为是文学革命把半死不活的国语运动救“活”了,却忽略了国语运动对白话文学的作用.1916年,国语研究会发布了《征求会员书》,开始集中解决“国语统一”的问题.1917年,黎锦熙拟制了《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内容繁复而有次序,以语言学家的眼光从音韵、词类、语法等方面为“国语统一”事项提供了极其精细、科学的解决方案,自此之后,现代民族国家的语言统一问题开始有了高屋建瓴的、纲领性的计划书.在统一的思路上,国语运动一派与教育学家、文学家一开始便互有异见.国语研究会成员和
期刊
迄今为止,《茅盾全集》共有两个版本,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4年起直至2006年历时22年之久全部出版完成,共计43卷(正编40卷、补遗2卷、资料索引1卷),“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茅盾著作总集”①,为茅盾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黄山书社又与茅盾之子韦韬就新编《茅盾全集》的整理出版达成协议,由黄山书社一次性出版42卷(正编41卷、附集1卷).历经3年之久的修订、增补,该书于2014年出版问世,堪称目前所见规模最大、收集最全的总集.然而,由于茅盾从事著述时间长达60余年,成果极为丰赡,因此仍然不免有遗
期刊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坚持类型特色、深化产教融合,还需要加强探索和实践.“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需要坚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从资源、制度、文化等维度着力,凝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力量,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建立开放包容的育人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和多维评价,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稳健、高效、优质发展提供保障,持续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拾名传略rn拾名(1908-1951)①,本名祝世德,又有笔名祝实明、祝实民、惠留芳、留芳女士、夏留仁、杜宇等,四川巴中市恩阳区人.拾名是国家主义派文艺的代表诗人,创作时间从20世纪20年代初持续至40年代末.一般认为,国家主义文艺自1925年胡云翼刊文《国家主义与新文艺》②首倡以来,创作实绩乏善可陈,在数量上屈指可数,又由于此派人士多持文化保守立场,领导人物如曾琦(1892-1951)、左舜生(1893-1969)等人都热衷于旧体诗,故而该派新诗创作趋于贫弱与落后便成为一种普遍的观感.不过,拾名的存
期刊
《桃李春风》已经是老舍的第9个剧本.老舍在戏剧界亦声誉渐隆,其作品虽偶有争议,在演出中却收效甚佳,老舍俨然成为了新的票房保证,背负着更多期许.《谁先到了重庆》完成之后,老舍写了《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篇文章具有总结性质,老舍梳理了自己7个话剧的创作缘由和过程,用“处处有限制,腕上如戴铁镣,简直自讨苦头吃”形容话剧创作之艰难,并言“还是去写小说吧,写剧太不痛快了”,言语间透露出暂停话剧创作之意②.话音未落,老舍又接连与赵清阁创作了《王老虎》、《桃李春风》,继续“自讨苦头吃”,其中原因尤值得关注.此外,《桃李
期刊
作为影响广泛的世界性文学现象,在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进入中国后,颓废主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留下了深刻印迹:现代文学时期,鲁迅、创造社、新月社、象征派诗人、“狮吼—金屋”作家群、新感觉派、京派成员笔下都流淌出颓废美;当代文学中的“身体”写作及残雪和苏童等先锋作家、贾平凹和新世纪诸多作家的文中也都漫溢着颓废气息.作为文学事实的颓废写作在中国源远流长.作为一种持续发挥其魔力的否定性艺术化精神,颓废也必将常存于世.然而,颓废研究却“一直处在一种类似争取合法性的斗争状态中,因为不被理解而被贬斥,或者因为不确切的理解
期刊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启蒙者,其一生的奋斗紧密围绕民族解放和国民性改造两大主题.在论述这两大主题的过程中,戏剧艺术成为鲁迅一再引证的文艺样式.在引证过程中折射出的鲁迅对于戏剧艺术的观念,近乎完美地诠释了鲁迅的文化启蒙观念的源头、发展和旨归,即从乡土发源,历经了由乡土而都市的困惑与苦痛,最后走向成熟和出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乡土与都市,带有畸变的文化生态特质.这一特质在戏剧艺术上的体现,尤为鲜明.鲁迅先生的戏剧观便是在由乡土而都市的现代戏曲生态嬗变格局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民族解放与国民
期刊
民国二十年(1931) 12月2日,早年在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学习电机工程的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中,梅校长向清华学子和世人宣称:“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①我踏进四川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印证了梅校长的卓绝论断.1986年7月,我从天津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坐落于锦江之畔的四川大学.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