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铝肋先张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梁的长期刚度

来源 :工业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黏结性能退化会导致复材筋与混凝土之间的不可控滑移问题,附加铝肋是提高黏结性能的有效方式。为研究铝肋对抑制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梁长期刚度退化的作用,设计制作了6个试件,依次开展了短期和长期加载试验。通过对比梁端部无铝肋的试件,综合研究了铝肋对长期挠度、复材筋滑移和裂缝发展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附加铝肋能够显著抑制构件长期挠度的发展,使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梁保持良好的长期性能;设置了短铝肋(SA)和长铝肋(LA)的试件,相较于无铝肋试件,最大滑移分别减少了81.3%和86.7%,筋材滑移得到有效抑制;无铝肋试件近固定端裂缝宽度增加了323.53%,远大于有铝肋试件,附加铝肋对剪跨区混凝土裂缝发展的抑制效果明显。
其他文献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艰巨任务,对全面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农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以“双碳”目标为背景,对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地位、理念、核心、质量及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进而从创新理念、核心为纲、污染防治、强化设施、技术创新、完善机制、制度激励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中国正处在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 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实现2060年碳中和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系统回顾近年来中国农业碳减排的相关政策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梳理了中国农业碳减排的治理结构。中国已初步形成农业碳中和的政策体系, 涵盖了农业减排固碳的主要方面, 但政策目标仍有待明确和细化, 且需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当前研究围绕低碳农业开展了大量实证和模型
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区,如何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本文提出创建"绿链经济体"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以绿色生产链为基础,用信息化手段将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串联成全区性的虚拟网络型规模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广西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瓶颈之一是部分"老少边山穷"地区的"三农"问题。而要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是农业,我们要把农业问题摆到整个农业供给侧的改革高度上认识。为此,我们提出创建"
期刊
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与全球人为碳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也称为净零排放[1]。《巴黎协定》第四条提出采取减排增汇措施以实现21世纪后半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汇的清除量达到平衡[2]。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将其转化为战略和行动,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承诺,并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
期刊
期刊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和资源再生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绿色低碳型、生态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刻画资源消耗、农业产出、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东部农业"碳达峰"节点出现较早,东北、西部相对较晚;2018年农业碳排放居前
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远景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工作重点是降低农业碳排放量。降低农业碳排放量的行使主体关键在于农民。农户是低碳农业发展最广泛的参与主体和最重要的微观基础,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有助于加快农业低碳化转型进程。立足农户经济思想,从建立低碳农产品市场的角度出发,借助低碳农产品的售价、成本、政府补贴以及规模经济等指标建立演化博弈模型。
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融资模式,找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加强市场同行业间竞争、推进技术革新、促进民间投资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西西,我会给时间‘变脸’,你会吗?"东东指着西西,神气地说。西西瞪了东东一眼,不耐烦地说:"吹吧,大家知道川剧变脸,从来没听说过时间也会‘变脸’。""别小看人,把一个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改为用24时计时法表示,或把一个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改为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不就是‘变脸’吗?"
期刊
为了落实我国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部署要求,促进农业全面向绿色发展转型,并在此过程中持续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各相关部门制定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我国各部门各阶级紧密配合加强协调,才能够稳步推进目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需要保证资金、人才、技术等各农业绿色发展所需要素不断向重点区域汇集,发挥其集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