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蓝瑛 仿宋元册页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 · 蓝瑛
  仿宋元册页
  十二开
  纸本设色
  31.6×24.8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蓝瑛(1585-1664),一说(1585-约1666),明代画家。字田叔,号蜨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生长于“浙派”发源地钱塘(今浙江杭州),二十三岁寓居松江,后来长期活动于杭州、嘉兴、南京、扬州、绍興等地,卖画授徒,影响深远,追随者主要集中于杭州一带,被称为“武林派”(武林为今杭州别称),在明末万历到清初康熙年间足以与“松江派”抗衡。其画风融合南北两宗,自成一家,属于一位文人画的职业画家。清代以来不少学者把蓝瑛称为“浙派”的“后劲”或“殿军”。他工书善画,长于山水、竹石、梅兰、人物、花鸟等,技法全面,尤以山水画著名,是明末清初颇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
  他的绘画特点比较明显的是用笔有顿挫,以疏秀苍劲取胜,善写秋景。在其作品的题款中,常署仿某家之作,如“仿张僧繇”“法荆浩”“仿李成”等,实则所画均为他自己的面目。他的山水绘画画法有两种:一种作勾勒浅绛法,另一种作没骨法,设色鲜艳夺目,所画青山、红树、白云,运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铅粉诸色,点染别致,是晚明时期富有变化的山水绘画作品。蓝瑛享年八十有余,一生以绘画为职业,笔耕不辍,传世的绘画作品面貌多样,数量众多。
其他文献
美术界关于“抄袭”的问题近年来愈演愈烈。所谓的“抄袭”,大致分为三个方面:抄照片,抄古人,抄洋人,这就形成了“为我所用”“无所不抄”的局面。过去说“千古文章一大抄”,如今却传染到了美术界。“抄”是图像化时代的产物。今天的图像很多,是一种海量的存在,尤其是在手机照相普及之后。所以,有些美术家心存侥幸,认为自己参考了某一件作品、某一张照片,或者直接据为己有,可能不会被别人所发现。殊不知今天高人很多,大
期刊
我将铅笔并辅用彩色铅笔塑造着鸟的形态,为什么得用彩色铅笔辅助?因为鸟的羽翼及羽毛都具有鲜艳的颜色,并且,一组组的羽翼贴伏在形体之上,如同纹饰般,时常会干扰对形体的判断。所以,用上彩色铅笔,可将头部或腹部的颜色区分开来,但又统一在同一的形态中。于是,羽翼尽管在伸展过程加上透视关系,有种迷惑视觉般的零乱 却可不受干扰找出其中的秩序。  人类多年来羡慕鸟类的飞翔,而鸟类为了飞翔,得付出很大的代价。鸟类的
期刊
王昊的作品是我与之相识相知缘起的诱因。  阅尽山海成堆的胡涂乱抹与废纸杂草之笔,在笑看无数平常反复的木偶套路之墨的间隙,恍见王昊的画,其动情放纵的大笔横涂竖抹,如横扫千均般的来去自如又形神俱备;漫漫然悠扬曲线双勾与不经意的随性点染,仿佛给人以云淡风轻的自信和随心所欲的自在飞扬。在当下的画坛中,王昊的画以动态的形式表达,以极具书写性的情感表述和不断变幻的表现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他作品中行云流水般的酣畅
期刊
我与王昊先生相交多年,但往来却不甚密切,他温文尔雅,厚重质朴的外表下透着浑厚的艺术气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吸引着我,每每我们在画展上不期而遇,一同观看品评作品时,总会有很多共识,不时彼此都会意一笑,心有灵犀。足可见其随心、随性、谦和、豁达的性情。  王昊先生对于绘画尤为热爱,对于中西艺术的大家也都了解颇深,而对于中西艺术的技术探寻呈现也能成竹于胸,令人钦佩。  早期王昊先生画过一批蓝色的荷花系
期刊
摘要: 瓷枕这种古代的夏季纳凉寝经历唐、宋、元、明、清,连续烧造上千年,器形更丰富,装饰技法多样。在繁花似锦的瓷枕装饰技法中,绿釉瓷枕在宋金时期可谓极具代表性,特别是寄情于物的诗文枕,更具时代风尚。围绕绿釉瓷枕的时代和窑口有不同的说法,主要疑点集中在磁州窑系和吉州窑系的争论中。本文在赏析馆藏绿釉瓷枕的基础上,探究其时代和窑口,为绿釉瓷枕研究和收藏提供些许对比素材。  关键词:宋代绿釉瓷枕,磁州窑,
期刊
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龙凤图案广行民间,反映在不同时期、地域、不同民族的习俗之中,其寓意深远,有时代表着神灵和图腾,有时代表着皇权及阴阳和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等。以下我们将分别讨论龙纹、凤纹的历史渊源、形态特征及深刻内涵。  图一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所藏唐代云龙纹葵花镜,此铜镜背面为一条盘龙曲颈回顾,张口吐舌,四足雄健,爪勾有力,周身装饰鳞纹。构图生动,制作精美,凸显出龙的威严。  图二是
期刊
摘要: 中国写意花鸟画经历代发展,日臻完善,在当代也深受人们喜爱,一片繁荣。但笔墨上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娇惯出了一些陈笔烂墨、老气横秋的作品混迹画坛,让欣赏者不知所从。笔者从画史画论中梳理出影响写意花鸟画创作的重要因素——线条,并试图探求出线条的审美要求及运用法度,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写意花鸟画;线条质感;运用  花鸟画的草创可追溯到岩画或陶器上的刻画纹样,而单独成科则脱
期刊
清代画家方士庶在《天慵斋随笔》中说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句话的意思旨在表达:艺术创作中对“虚实”的运用与理解直接影响了所创作作品的整体与高度。这里所说的“虚”是指一种心理状态,也是画家寄情之所在。就像宗白华先生曾言“实”只是“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的一个外物”。关于“虚”的境界,中国本土艺术家在油画艺术领域也多有尝试
期刊
平日里,我总和少卿说,你应该足够自信,在当代,你是不可复制的!  我和少卿确实是好朋友,但这种判断又非朋友间的溢美之词,懂得中国画的人应该能认同我的结论所具有的提示意义。或者说,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得越深,便越有这种同感。有什么样的眼光,就会对应什么样的行为;而眼光中蕴含的东西,又全在养成。以这一浅见来“发现”吕少卿,或很有说服力。少卿画的好,印证了“功夫在画外”,那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修为。  一
期刊
初夏,天气还凉,蛰伏了一个冬春的蝉,终于一天天蜕下了硬壳,悄然地出现在草丛树枝间,此时的蝉声,还软弱无力,像襁褓中的婴儿。待到时节热浪肆虐,蝉鼓动发达的音腔,不知疲倦地长鸣,为夏日平添了几分炎热。  我出生在江南水乡,每当夏日,热浪翻滚,蝉声喧沸,正是我们这些顽童放肆的时候,上树抓鸟粘蝉,下河捕鱼捞虾,别提多惬意。可能是儿时对蝉的情结,从事文物工作以后,我发现文物中的蝉纹器物和各类蝉型的雕刻物较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