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独角兽”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o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了教授的支持,Thiel奖学金的资助,灵活返校的学制,让考虑辍学的哈佛学生很难找到理由说‘不’。创业和艺术表演的机会都稍纵即逝,哈佛,对这些学生来说,反而一直都在。”
  ——“辍学生(The Dropouts)”
  《从零到一》成了大学校园的畅销书,《硅谷》成了热门剧集,支持休学创业的Y孵化器和Thiel奖学金吸引了大量来自常青藤名校的申请者……辍学似乎正成为一种美国大学流行文化。哈佛校刊《深红》在2015年2月推出了“辍学生”专题,通过深度访谈离开哈佛创业或艺术表演的年轻人,剖析这种现象背后引人深思的问题:哈佛为辍学生提供了哪些必要支持?想要创业或艺术表演,辍学是最佳选择吗?如不能成为盖茨或扎克伯格,从哈佛辍学值吗?
  每年200哈佛人进进出出
  文中提到,每年因各种原因有约200名本科生从哈佛休学。这个数字不到哈佛本科生的3%。这种流动还处于双向状态,即每年有约200人回来继续学业。其实,休学是很小众现象,除个人或家庭原因中断学业的,这个数字还会更小;辍学更少见,所以大学要给学生留足够长的窗口期(哈佛现行的休学期长达五年),还要帮助学生返校后尽快适应。
  除了灵活的学制,接受采访的哈佛教授基本上都对辍学生表示鼓励。学生们征求意见的教授一般是住宿制学院的院长(dean of residential house)。这些院长履行“代理父母”角色,跟学生吃住在一栋楼,平日常常邀请学生喝茶聊天谈人生,遇到休学或辍学的重大决定时,学生们会首先想到院长。院长们的意见代表的正是哈佛校方的态度:坚决支持学生追求梦想。学生身在哈佛,心里想的却是创业或艺术表演,自然不能100%投入学习与生活中。哈佛需要能100%投入的人。采访中,唯一对辍学行为表示遗憾的教授认为:哈佛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不能点燃并一直保持他们全情投入的热情。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哈佛对自己的学生有足够信心,才能宽容地提供各种支持。“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哪怕学生吃了苦头或改变了主意,决定回校完成学业,哈佛都一直在那里。让学生探险,虽有迷路同伴散伙等挑战,但这才是真正的成长。只要确保学生在需要知识或鼓励时,随时欢迎回“家”休息充电就行。
  有了学校的支持,辍学追求自己的理想是最佳选择吗?
  在创业或艺术表演的各个阶段,答案并不一样。探索阶段,团队在磨合期或产品刚有原型,呆在校园创业孵化器里风险更小。哈佛iLab创新实验室的常客大多是创业经验为零的小白。在这里他们可以获得启动资金,通过组队参加比赛;可以找创业导师,每学期全校大约有五六十支VIP创业团队成为iLab的常驻军,每支团队都匹配相关的创业导师,亲密互动12周;还可以求队友,iLab的墙上贴满了小广告,统一格式是“xxx是一个xxx团队,正在寻找xxx来帮忙完成xxx”。有了这些支持,在iLab的开放式协同办公空间,通常一间办公室同时被4支创业队伍占据,里面摆放着沙发、地毯、电视、游戏机、涂涂画画的白板,即便晚饭时,不少学生还呆在这儿,在电脑前敲字或在别人的电脑前晃来晃去。
  这种空间设计试图在哈佛打造“硅谷”氛围。但是,学生们真的既能完成学业,又实现创业的梦想吗?带领团队赢取2013年“社会企业挑战杯院长奖”的2016届学生Reylon A. Yount,感激iLab提供的各种资源时,又表示严重低估了工作量,即在上学期间保持每周100个小时创业的强度。出现时间冲突时,年轻的创业者面临艰难的去留选择。
  这种选择同样摆在艺术特长生面前。2018届学生Kaledora Fontana拿到哈佛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成了一名波士顿芭蕾剧团的演员。就算把训练间隔的5分钟都挤出来看书,还远远不行。一次期末考试期间,周末两天都排满了演出,她只得周一补考三场。考完后她就跟院长聊天,做出休学的决定。虽然演出场地离哈佛只要乘20分钟的地铁,但她无法两全其美。不难看出,很少有哈佛学生进了校就辍学,他们会坚持一段时间,想出各种折衷方案,如果还不能兼顾,就会中断学业,或放弃创业与艺术表演。由于创业时机稍纵即逝,艺术表演的巅峰时段有限,学业通常会被放弃。
  “独角兽”长什么样
  成为盖茨或扎克伯格,与成为世界顶尖的芭蕾舞演员一样,都是小概率事件,这被比作动物世界里的“独角兽”,即难得一见的神兽。正如Y 孵化器创始人Graham的经典之问:“如果不相信自己出门会被汽车撞到,凭什么相信自己创业会成功?”
  不会变成“神兽”,那还会选择辍学这条路吗?文中还提到,哈佛毕业生可以挣大钱的机会不少,非得创业这么辛苦吗?《从零到一》的作者,也是Thiel奖学金的创始者Peter Thiel做过对比。他发现加入Dropbox这样的大公司,成为第20号员工,上市后获得的股权回报不会低于普通规模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即第1号员工。也就是说,单纯为了货币回报,创业不是最佳选择。辍学创业的哈佛学生究竟为了什么?
  首先,是为了那种非此不可的激情。《深红》采访了由三名哈佛女生创办的面向女大学生的在线平台杂志《她校园》(Her Campus)。创业想法源于她们在学院餐厅饭桌上的闲聊,然后在学校“i3创新挑战杯”中获奖,在校园里有了免费办公室。随着其中两人毕业,第三个联合创始人也提前一年辍学,全职投入。目前她们有20多名员工,在全球有5000多名写手,总部办公室的布置很女性化,用了大量的粉色,还有口红、指甲油和香奈儿5号香水的装饰图案。三人还入选了inc.com杂志的“30岁以下的30名创业者”。创业不断加速,越来越过瘾,辍学联合创始人Annie Wang说:“创业就是一趟高速飞奔的列车,我一定要赶上这趟车。”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获得了Y孵化器12万美金天使投资的2015届学生Erik C.Schluntz和Merrill.H.Lutsky的身上,他们大一结束的那个夏天就休学了。那个夏天,他们起床睁开眼就想,回到家也想,上了床还在想如何创办公司。如今,他们把公司卖给了一家软件商,回到哈佛继续学习。
  回首创业经历,他们认为投资人希望把钱投给全职创业者,而不是学生。投资额100万美金,投资人需要相信谈判桌对面的创业者可以创办一家公司,并把它成功运营到10亿美元市值。这些学生放弃或中断哈佛学业,必须对创业的成功几率和经济回报充满信心。
  此外,感谢盖茨和扎克伯格的成功,“哈佛辍学生创办的公司(Harvard-drop-out-start-up)”正成为被哈佛接受的文化。每天17小时的疯狂工作,租一套别墅集中办公,这些都不再是边缘的个别现象,正成为一种典型。激情驱动、投资人的信任、再加上普遍认可的文化,这些都增加了辍学创业的无形吸引力。
  难以否认,文中采访的只是哈佛辍学生中的一小部分。个案的选取带有采访者和编辑的偏好,不能反映全貌,比如没有创业失败或后悔辍学的案例。这就好像看一部主人公完美到没有瑕疵的韩剧,在错综复杂的现实,这样的情形很难存在。即使哈佛辍学生创办了微软和脸书这样成功的“独角兽”,一定也有不少在几个月或几年后就销声匿迹的创业团队与艺术家。这段经历究竟给他们留下了什么?他们重回哈佛时什么感受?即便实现了梦想,中间的起落也不是一趟在平地上行驶的火车,而是不断起伏的过山车。对这些内容深挖不够,是本文美中不足的遗憾。但是,我至少记住了哈佛对辍学生的支持,这些学生在决定辍学之前的坚持,以及在辍学创业过程中追求的货币之外的心理回报。哈佛一直都在,支持打算尝试或正尝试的学生,并欢迎他们回校继续未完成的学业,并分享这段难得的经历。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我与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志文先生结缘,始于2009年末偶然读到其散文集《同学少年》,始终缘悭一面。稍早前,“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执导的眷村题材电视剧《光阴的故事》热播台湾;2010年春节前夕,赖声川与王伟忠合作的舞台剧《宝岛一村》巡演京沪,反响热烈。在近年来台湾作者或有台湾背景的作者“大举北上”下,我不满足于《我们台湾这些年》关于眷村的片段介绍,又渴望在《宝岛一村》之外发掘对眷村更为丰富的呈现——
关于我的写作,近十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尼采的一句话。他说,在考察一切审美价值时,他使用的一个主要尺度是,“这里从事创造的是饥饿还是过剩”。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阅读中,也印证了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过剩的写作,通常都是消遣的娱乐的东西,是一种推销自我才华的写作。而源于饥饿的写作就不一样,源于饥饿的写作必定带着生命深处的痛苦经历,是生命最迫切的需要。这两种写作的差别太大了。  《梵高传
程大宝的诗富于激情、昂扬向上,叙述节奏又不失平静和缓。他善于在词语的森林中营造一方天地,“我们才明了竹的一生就是登高/登高其实也很随意,就像我们的/拾阶而上,一肚子层叠的言词/早开的花有时就是一种乞求”。他的诗歌移步换景式地铺展,在不徐不疾中向前推进,饱满的感性中又有着理性的内核,有一种从容的气度,他的诗句是放松的,于不动声色之中,让人放下绷紧的神经。  向武华的这一组“虫”诗可谓别有意趣。在他那
政府下如此大决心进行住房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因为房价上涨吸引了更多投机型买家,对刚需者产生了挤出效应,对无房家庭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房价过度上涨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已经超过因房产增值带来的促进作用,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的抑制作用已经超过促进作用。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如果经济和金融发展过分倚重房地产,并听任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极有可能成为触发系统性风险的结构性短板,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
在陕西省吴起县流传着一句话:“哪里的路通不通?这得找老朱。”“老朱”是当地百姓对朱教授的尊称。朱教授出生在黄土高原的一个贫困山区里,深知水土流失给当地带来的种种危害。因此,他从小就立志要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奋斗终生。1978年,他考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30多年来,他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再到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都从事水土保持领域的研究,先后在陕西省渭北高原淳化县、山西省晋
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我学的专业都是中药学,是地地道道的药学生,中药学是一个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专业,最近几年研究相对火热。最近让大家注意到药学的大事件莫过于屠呦呦老师获得诺奖的事。我学了药学后,虽然没有取得耀眼的成就,但是药学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生活中的一些行为。  果汁靠手打  女孩在外求学,免不了要入手一台豆浆机、果汁机之类的东西来改善生活,变着法儿的来让自己的食谱锦上添花。有一次,我和小伙伴
古道沉吟(组诗)  手表  三根针  不知不觉一根一根扎在我的手腕上  深及血管  我漫长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  我必须时刻注视着  剩下的时间  秒针匆匆忙忙  但一针见血 分针很迟疑  时针则一片死寂  秒针让我感到了疼痛  分针让我开始麻木  而时针让我什么也不知道了  其实这更像是一只时光的手铐  我只能无助地看着 我的血  被三根针慢慢地抽干  旷野  一群马  从眼前奔腾而去  渐渐地
2007年底,《人民教育》刊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同志的文章《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文章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是一个能够产生一大批教育家的时代,是一个能够产生杰出教育家的时代。  的的确确,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在呼唤一大批教育家的出现,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名师,他们正在向着教育家的目标迈进。  申淑敏,河南省洛阳八中
谷锋,原名王近松,回族。2000年1月生于贵州威宁。作品散见《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潮》等数种报刊,入选《20侣年中国散文诗精选》等。现求学于昆明。  滇池感怀  在滇池,蜘蛛网将落叶吊起  这种死相极为罕见,也极为悲痛  莲藕成丝,在水中捞月  打捞起阳光、月光,以及我短小的目光  荷叶败,它在用一种破釜沉舟的方式  在滇池中刻下一些痕迹  钓鱼的人,将鱼竿甩出数米  鱼饵是时光,鱼钩
你来拜访  风,像从前呵护我那样  呵护你  头发和灵魂卷入云层  你触着了光阴吗  它们落在桥头  当年的蜻蜓  就是今年的蜻蜓;  我曾拜访过  你的桥  每一条河  的鹅卵石  不尽相同  在我眼里  我的河  卵石更小更柔美;  你翻过山  跨过戈壁  走入一只彩色蝴蝶  它夜夜抖擞翅膀  可汗的马队一去不返  今年一个行者的沉吟;  近乡情怯  我很多年不曾回去  也不说  就像它不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