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常课”是每天都会发生的常态课,所以“家常课”不可能像比赛课那样,组织许多教师、拿出很多时间进行反复打磨。因此,也不能使用比赛课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家常课”。那么,如何评价“家常课”呢?下面简述几点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走进去
走进去,就是换位思考,走进教学者的设计思路,读懂教学者的教学设计。走进去,是评价“家常课”的基本前提。
1.走进去,实现评价者到教学者的角色转换
有些评价者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挑剔教学者暴露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游离于教学者的可达成能力之外,大评特评,只为了彰显自己眼光之敏锐,思考之独到。
当然,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历、课堂教学策略,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的基本事实:任何经验都离不开一定的场景!在那节课上,由师生互动形成的经验,在这节课上,未必灵验。
因此,优秀的评课,应该是结合原有设计并能够最大限度地继承的评价,而不是推翻原有设计、另起炉灶的评价。
站在教学者的教学阅历、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其设计内涵,结合课堂上发生的教学状况,努力寻找可以保留、继承、发展的教学细节,帮助教学者认识到更多的教学可能,这是评价“家常课”的基本前提。
肯定多于否定,继承大于修正,这是评价“家常课”的基本态度,即使是在貌似失败的家常课上。
2.走进去,经历教学过程
第一,走进“家常课”上的“学”。评价“家常课”上的“教”,固然重要,但评价“家常课”上的“学”更加重要。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就是教学生在脱离了教的支持之后,能够自己学。
第二,走进教学目标。可以沿着教学目标的立意、操作与当堂达成的主线,寻访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以及有效指标。
第三,走进教学交流。可以站在这个班级学生实际学习的平台上,结合课堂上实际发生的“教”、“学”交流,发现、发展“教”、“学”交流中的亮点,点亮教师心中的一盏灯,照耀、激励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路上走得更远。只有吻合教学者自身潜质的亮点,才能够激活其奋发上进的欲求,从而促进教学者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走进学生的当堂练习。可以走进学生的课堂练习,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用信息。因此,评价“家常课”,一定要立足于教师引领下的“学”,要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捕捉教学的成功。
从“教”的角度,评价“家常课”,大多数的评价都是相似的;但从“学”的角度,评价“家常课”,每一个评价都可能是独特的!
二、跳出来
走进去,求理解;跳出来,看发展。
1.跳出来,完成从教学者到评价者的角色转换
跳出来,就是指跳出教学者的设计框架,站到评价者自身的角度思考:如果此刻站在教室内、与学生交流的是我,我会怎样做?站到曾经经历的课堂教学的角度上,审视本课教学,某些细节该如何处理?
跳出来,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原教学设计以及实际发生于课堂上的教学交流,寻找不足,寻找待发展的空间。
2.跳出来,审视细节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未成,重新设计、修订教学目标;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的课堂切片,提出善意的批评或者合理化的建议;可以结合评价者自身的教学经历,叙述曾经发生的教学事实;可以结合理论,站到课程标准、教材体系以及学生发展的高度,重新设计某个教学细节。
曾经的经验尽管只能够呈现为教学的一种可能,而不应该成为这节课的必然。但是如果这些昔日课堂上的成功细节,能够成为完善本课的有用资源,当然要加以利用。
三、 融进去
融进去,就是要求评价者所提出的建议与具体行动策略,要能够融进教学者设计的基本框架。
1.融进去,再次走向教学者
走进去,看到的、待评的“常态课”只是教学呈现在课堂上的一种可能;跳出来,想到的、欲实现的只是教学的另一种可能。不论是评价者自身的教学经历,还是其他教师的成功教学片段,在对这一节课的评价与整合中,都要接近教学者的“最近发展区”,让他(她)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不要把自己多年摸爬滚打中形成的思想或者期望强加到教学者的身上,尤其不要把自己在课堂上也不能够实现的设想,强加给缺乏一定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
2.融进去,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可能
融进去,首先要求评价者所提出的建议、策略,要能够吻合教学者的教学风格,与其教学思路基本吻合,让教学者能够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调整,就可以达成。
融进去,还要求评价者从心理上与教学者融合在一起,不要高高在上;要能够倾听教学者的声音,允许教学者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对评价者的评价做出认可、商榷和迷惑等相关的回应;要在互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实现融合。
融进去,还要鼓励教学者(或者评价者)带着不同的声音,走进新的课堂,让事实说话。
融进去,还要把学生可能发生的学习事件融进去,更要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可能。学生在这个班级所发生的状态,在另一个班级会不会发生?学生还可能会出现哪些状态?这些都要在评价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合到教学设计之中。
四、提起来
提起来,就是将教学设计提起来;将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将教学者的教学热情、教学自信提起来。提起来,是评价“家常课”的终极目标。
1.提起来,再次定位评价者,努力提升教学者的教学自信
评价“家常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者的自身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为了参加评比。因此,评价“家常课”要以激励、鞭策教学者提高自信、继续前进为基本目的,而不能为了展示评价者的才华,而压抑或者打击教学者的教学自信。
2.提起来,无须面面俱到,但要有一点独到
每位教师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每节课都会有独到的地方。
正如于漪老师在上海特级教师培训班上所说:评课,要让讲课老师感到热乎乎,要把70分的课,评到80分、90分以上(指再次上课的时候)。
提起来,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合理建构的高度,提升教学设计;可从课堂生活的角度,从生命、生存的角度,提升教材的教育定位;可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与最大发展的高度,提升教学交流的活动设计。
总之,评价“家常课”,要能够将教学者的教学热情、教学自信点燃起来;要能够帮助教学者提升自我修正教学设计的意识,提升他们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水平。
评价,只是一根拐杖。总有一天,教学者要能够扔掉这根他人递过来的拐杖,踌躇满志地走在充满自己教学特色的路上。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编辑 杜 锐
一、走进去
走进去,就是换位思考,走进教学者的设计思路,读懂教学者的教学设计。走进去,是评价“家常课”的基本前提。
1.走进去,实现评价者到教学者的角色转换
有些评价者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挑剔教学者暴露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游离于教学者的可达成能力之外,大评特评,只为了彰显自己眼光之敏锐,思考之独到。
当然,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历、课堂教学策略,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的基本事实:任何经验都离不开一定的场景!在那节课上,由师生互动形成的经验,在这节课上,未必灵验。
因此,优秀的评课,应该是结合原有设计并能够最大限度地继承的评价,而不是推翻原有设计、另起炉灶的评价。
站在教学者的教学阅历、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其设计内涵,结合课堂上发生的教学状况,努力寻找可以保留、继承、发展的教学细节,帮助教学者认识到更多的教学可能,这是评价“家常课”的基本前提。
肯定多于否定,继承大于修正,这是评价“家常课”的基本态度,即使是在貌似失败的家常课上。
2.走进去,经历教学过程
第一,走进“家常课”上的“学”。评价“家常课”上的“教”,固然重要,但评价“家常课”上的“学”更加重要。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就是教学生在脱离了教的支持之后,能够自己学。
第二,走进教学目标。可以沿着教学目标的立意、操作与当堂达成的主线,寻访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以及有效指标。
第三,走进教学交流。可以站在这个班级学生实际学习的平台上,结合课堂上实际发生的“教”、“学”交流,发现、发展“教”、“学”交流中的亮点,点亮教师心中的一盏灯,照耀、激励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路上走得更远。只有吻合教学者自身潜质的亮点,才能够激活其奋发上进的欲求,从而促进教学者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走进学生的当堂练习。可以走进学生的课堂练习,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用信息。因此,评价“家常课”,一定要立足于教师引领下的“学”,要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捕捉教学的成功。
从“教”的角度,评价“家常课”,大多数的评价都是相似的;但从“学”的角度,评价“家常课”,每一个评价都可能是独特的!
二、跳出来
走进去,求理解;跳出来,看发展。
1.跳出来,完成从教学者到评价者的角色转换
跳出来,就是指跳出教学者的设计框架,站到评价者自身的角度思考:如果此刻站在教室内、与学生交流的是我,我会怎样做?站到曾经经历的课堂教学的角度上,审视本课教学,某些细节该如何处理?
跳出来,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原教学设计以及实际发生于课堂上的教学交流,寻找不足,寻找待发展的空间。
2.跳出来,审视细节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未成,重新设计、修订教学目标;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的课堂切片,提出善意的批评或者合理化的建议;可以结合评价者自身的教学经历,叙述曾经发生的教学事实;可以结合理论,站到课程标准、教材体系以及学生发展的高度,重新设计某个教学细节。
曾经的经验尽管只能够呈现为教学的一种可能,而不应该成为这节课的必然。但是如果这些昔日课堂上的成功细节,能够成为完善本课的有用资源,当然要加以利用。
三、 融进去
融进去,就是要求评价者所提出的建议与具体行动策略,要能够融进教学者设计的基本框架。
1.融进去,再次走向教学者
走进去,看到的、待评的“常态课”只是教学呈现在课堂上的一种可能;跳出来,想到的、欲实现的只是教学的另一种可能。不论是评价者自身的教学经历,还是其他教师的成功教学片段,在对这一节课的评价与整合中,都要接近教学者的“最近发展区”,让他(她)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不要把自己多年摸爬滚打中形成的思想或者期望强加到教学者的身上,尤其不要把自己在课堂上也不能够实现的设想,强加给缺乏一定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
2.融进去,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可能
融进去,首先要求评价者所提出的建议、策略,要能够吻合教学者的教学风格,与其教学思路基本吻合,让教学者能够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调整,就可以达成。
融进去,还要求评价者从心理上与教学者融合在一起,不要高高在上;要能够倾听教学者的声音,允许教学者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对评价者的评价做出认可、商榷和迷惑等相关的回应;要在互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实现融合。
融进去,还要鼓励教学者(或者评价者)带着不同的声音,走进新的课堂,让事实说话。
融进去,还要把学生可能发生的学习事件融进去,更要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可能。学生在这个班级所发生的状态,在另一个班级会不会发生?学生还可能会出现哪些状态?这些都要在评价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合到教学设计之中。
四、提起来
提起来,就是将教学设计提起来;将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将教学者的教学热情、教学自信提起来。提起来,是评价“家常课”的终极目标。
1.提起来,再次定位评价者,努力提升教学者的教学自信
评价“家常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者的自身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为了参加评比。因此,评价“家常课”要以激励、鞭策教学者提高自信、继续前进为基本目的,而不能为了展示评价者的才华,而压抑或者打击教学者的教学自信。
2.提起来,无须面面俱到,但要有一点独到
每位教师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每节课都会有独到的地方。
正如于漪老师在上海特级教师培训班上所说:评课,要让讲课老师感到热乎乎,要把70分的课,评到80分、90分以上(指再次上课的时候)。
提起来,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合理建构的高度,提升教学设计;可从课堂生活的角度,从生命、生存的角度,提升教材的教育定位;可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与最大发展的高度,提升教学交流的活动设计。
总之,评价“家常课”,要能够将教学者的教学热情、教学自信点燃起来;要能够帮助教学者提升自我修正教学设计的意识,提升他们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水平。
评价,只是一根拐杖。总有一天,教学者要能够扔掉这根他人递过来的拐杖,踌躇满志地走在充满自己教学特色的路上。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