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主旋律到青春励志片的转化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h99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部向党的九十华诞献礼的红色主旋律影片,《湘江北去》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同于以往大量同类题材的“正剧”路向、“宏大”叙事和完全的“纪实”风格,转而面对时代,面对观众,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叙事诉求,演绎出“一段青春励志的旋律和一首红色激情的交响”。《湘江北去》实现了从革命题材剧到青春励志片的转换,丰富了红色主旋律电影的类型风格和拍摄手法,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湘江北去》描述了建党初期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一批湖湘有志青年在风华正茂的人生岁月,在中国前途命运发生转折的重要关口,胸怀天下,上下求索,探寻中国革命之路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到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讴歌了为建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这样创作选题和思路,必然能够对人们进行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能够激发人民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和爱党爱国的情怀。
  然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不能融汇时代特点,历史只能成为一堆“死”的历史,也就无所谓历史。《湘江北去》出品人对此深有认识:“回望那段历史、记录今天的感受是我们电影人此时此刻能做的,更是该做的。”什么是能做的,用镜头去再现、忠实地记录那段历史可能并不难;什么是该做的,那恐怕得想想之所以这么做背后的意义在哪里。用他们的话来说:“从特定的地域和对象折射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是我们的创作初衷;表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热血青年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激励和启迪当代年轻人是我们的创作目的……”回顾过去的光荣革命历史,是因为对今天的青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才是拍摄革命题材剧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于是我们看到,《湘江北去》的拍摄不侧重于表现“为有牺牲多壮志”,而侧重于表现“敢叫日月换新天”。因为前者只具有纯粹的历史意义,后者才具有鲜活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影片旨在告诉我们,那时的毛泽东年轻一代,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与此同时,影片难道不是想要告诉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如果能像毛泽东他们当年那样奋斗的话,不一样可以在今天取得人生的成功吗?影片在这里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十七岁的心是相通的”,以古喻今,以古鉴今,把昨天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今天呼唤“创业”的时代精神浑然融合成为一体。所以我们看到影片如何细致描述新民学会筹款赴法留学、如何办报壮大……而把开慧等革命同志的牺牲轻轻带过,这与传统革命题材电影的取材、取舍、处理是不同的,传统革命题材电影只会强调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不会如此强调历史的当下性,这正是影片的创新之处。把《湘江北去》拍成一部青春励志片,是对主旋律电影叙事诉求的一次有效调整,同时注重结合时代特点、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剧的继承和超越。正如出品人所说:“……凸显影片的青春励志风格和红色激情主题是我们的创作构想;力求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创新和突破是我们的创作追求。”
  
  历史内蕴与时尚元素的缝合
  
  《湘江北去》确定把“青春励志”作为影片的叙事主题诉求,那么年轻观众就是影片要重点考虑到的主体。如何才能争取年轻人来观影,如何才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这无疑使影片主创人员不得不慎重选择恰当的叙事策略。《湘江北去》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做到了紧扣年轻人的心,影片并不强行“填鸭式”地把要表达的革命道理、价值观念硬塞给观众,而是力求和年轻观众息息相通,通过各种时尚元素来表征,通过年轻人能够接受和喜欢接受的符码来寄寓。
  首先,表现在影片的偶像化。毛泽东是青年偶像,正如导演陈力所表白的那样:“用电影来表述历史,诠释伟人的经历是我从影二十年不变的情节,我敬仰他们崇高的品质以及对信仰的坚守,更渴望融入那个不朽的时代。”哪个年轻人不志存高远,对人生有所追求,希冀有所作为呢?而保剑锋、周冬雨、钱枫、周一围等当红年轻偶像的参演,他们的成功更是具有样板作用,所以深得年轻观众的喜爱。影片中演员如日中天的人气和出类拔萃的气质,甚至俊朗的外貌、时尚的服饰都无形中拉近了影片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其次,表现在情感符号的使用上。片中毛泽东、杨开慧之间纯真的爱情,杨昌济、毛泽东师生之间的默默温情,湖南一师、周南女中同学之间的深厚友情,新民学会、共产小组之中的革命情意,等等无处不在,悄然绽放。这对于当今深感社会压力、情感危机的80后、90后而言,无疑能起到很好的减压、放松、安慰作用,使他们在轻松愉悦中认识历史,得到教育,受到熏陶,激励信心。
  再次,是人性元素的凸显。影片中毛泽东的激情热血、陈独秀的任性摔杯,李大钊的耿直平和,辜鸿铭的率性可爱,陶斯咏的柔中带刚,萧子升的倔强执着,彭璜的冲动激进,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领袖或者诸多名人英雄中朴实平凡的一面,他们甚至有性格中不足与缺陷的一面,然而这也无损他们的光辉形象,反而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亲切可感,在年轻人心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大。片中没有使用特型演员,并不意味着电影就没有看点了,只是影片选择角度不同,反而打开了另外的阐释空间。在片中,毛泽东发明的健身操贯穿始终,简直就成了影片人性化的宣言,同学们齐心架起手举围巾的杨开慧追上列车,到毛泽东接着围巾,这一定格,简直就是影片人性化的招牌和标贴。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2页)《湘江北去》尽管没有在片中喊出“青春励志”的口号,但透过这些时尚元素的表征,我们还是能够非常明确地解读出来。
  
  “大片”意识与文化理念的结合
  
  电影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经过好莱坞影业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大片”遂成为国际电影拍摄的终极“标的”,大有非“大片”不电影之势。延至我国,不论大小导演,无不对此趋之若鹜,都想一试锋芒。“大片”一时成了导演界众人的心结,差不多每个导演心中都戚戚然具有“大片”意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电影的“大片”制作,却由此上演了一场“东施效颦”的闹剧,学得了皮毛,但未得其精髓,大致算来,从《英雄》到《无极》、《赤壁》……无不如是。迄今为止,在国内还少有堪称非常成功的“大片”。从整体发展趋势看,“大片意识”倒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只要超越“感官的盛宴”和“文化的陷阱”之类的俗套,其实“大片”可资借鉴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陈力导演在拍《湘江北去》中,“大片”意识也有所体现。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借助“大片”的拍摄手法和要求,却融合了湖湘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从而取得了一种别开生面地为表达文化理念服务的审美效果。譬如,同学们挽手高举在林中浇雨大吼的镜头,为了筹钱去狠心打铁的场面,街头群众与兵员对峙驱张运动的再现……场面宏大,情节紧张,气势逼人,感官震撼,在这些方面确实具有“大片”的质素,但导演并不为了拍场面而拍场面,而是更进一步,由此突出湖湘子弟的满腔热血、入世情怀和坚韧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
  湖南虽处祖国南部,但审美诉求并未就倾向于纤细瘦弱,反而多以阳刚大气为美,表达“壮美”,是湖湘地域审美文化的内在本质要求之一。所以影片看起来就显得“大而不空”,“非大不可”,大小有致,水到渠成。
  正因为《湘江北去》成功借鉴“大片”拍摄的一些手段和经验,努力探求主旋律电影叙事诉求的种种可能,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融合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从而获得社會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普遍好评就理所当然了。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责编/九月】
其他文献
“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措施。 “Reforming and Perfectin
为使蕴藏在民间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得以弘扬并传承,咸丰县在发掘、整理、抢救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花大力气保护并传承了“地盘子”、“板凳龙”、“干龙船”、“牛虎斗”、
分权是中央政府将权力正式转让给行政管理和行政区域等级中的下一级行动参与者和机构的任何一种行为。将分权及其多种不同形式与其它相似的改革区别开来是很重要的,从而可以
人性化的沟通、人性化的功能、人性化的设计、人性化的服务使得海尔智能超人电脑不仅带给人们 e时代的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生活体验,而且还给人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它使产品
“如果政府是家长,那么汽车自主品牌就是政府的孩子。政府不能嫌弃自己的孩子,而要鼓励、扶持他,使他尽快地成长起来。”“我们的车在国外销售的情况很好,但在国内政府采购这
全球肿瘤发病率持续增高,我国已经成为肿瘤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大多数肿瘤,特别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都将因癌性疼痛而服用阿片类药物止痛。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时,会导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无细胞壁、呈多形性、可以通过除菌滤器的微生物,也是迄今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已发现的人体支原体有16种,归属于柔
跳出威海看威海,面向世界看威海,放眼未来看威海——延绵的海平面,新鲜的太阳,一艘轮船,从和煦的阳光中慢慢驶了出来……这么一幅画面,许多年来,不知道出现在多少威海人甜甜
历史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接收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解释进而形成自我认知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掌握知识、提升素养,有效的提问是能够让学习不断深入的最好的途径,让学生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