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课堂?什么樣的教学方式才是初中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对于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不同的回答。地处农村中学的教师,尤其对于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师来说,真的不容易来回答。因为很多事实和数据说明:很多农村中学的数学,是实实在在的薄弱学科。有时候,数学教师已经非常努力,可成绩就是没有明显的进步。而且学生年级越高,学生总体成绩就越差。并且一部分学生还会放弃学习数学。
【关键词】生活经验 课堂运用 农村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44
我们深知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重要性。学科知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势必影响个人数学的发展。初中课标提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给学生上课时恨不得将所有知识点都讲到,讲透彻。有时候感觉一节上课的时间太短。明明讲得很清楚的知识,结果却与自己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明明好心为学生着想,可有时学生却不领你的情。自己已经很努力了,然而却收效甚微。困惑之余,于是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数学?是他们感觉学习数学太困难?还是学习数学本身就枯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去学习数学呢?我了解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数学便是“知难而退”。又因为数学知识本身不如文字学科那样引人入胜,因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如果克服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不是困难,而是简单;不是枯燥,而是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让学生能学好数学了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在数学课堂上尽量把数学知识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经验来打比方。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知识。数学课堂的语言也要丰富一些。于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加入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或者人物,有时设一些悬念,让学生们去猜测。初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我常先讲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比如小和尚巧背圆周率的故事就很吸引人。说的是古时候,一座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一天老和尚要小和尚背圆周率到小数点后22位,然后自己就在旁边喝酒,小和尚背了半天老是出错,抬眼看见老和尚正喝得高兴,忽然灵机一动。把3.1415926535897932384626…用娴音来背,记得又快又准:山顶一寺,一壶酒,尔乐,苦杀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初一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对于异号相加计算,如计算(-4)+(+6)=?对于一般学生非常简单,但有的学生就不同了。而且有趣的是,这部分学生拿钱买东西算账毫不含糊,但就是不会做题。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还没联系上,因此往往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我帮助他们利用生活经验来解:“自己有六元钱,欠别人四元,还别人后还剩下2元”。学生很快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有理数都要带上正负号移位,学生常常忘记带上正负号,我把它比着是学生换座位时要“带着书包换座位”;去掉“-(-3+b)”括号时,括号里的项都要变号。说成“屋子里的人不健康,因此走出屋子都要变个样”。学生识记整数时常常忘记“零”,我把它比喻成“整数一家有三口”。让学生把整数有三种类型与生活中的一家有三口人相联系,就不容易忘掉。学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学生就会轻松的用方程组的模型解决古代“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一种成就感由然而生。学生们感觉数学不是那么遥远,就在自己身边,一下子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得简单了。他们开始喜欢上数学课,感觉好玩易懂。我乘机向他们灌输初中课程中最简单的学科就是数学,再辅以平时检测出题简单,让很多学生得了高分。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心里乐滋滋的,认同了老师说“数学是最简单的学科”的观点,学习兴趣就上来了。因为大多初中学生不会正确估计和评价自己,老师说数学简单,再辅以平时考试得分加以证明。他们往往就会认为简单,老师说数学难,他们也就会认同。我采取了先入为主的办法,一开始克服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既然简单,自己就有理由学好,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教数学的老师常有这样的感慨:在教师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就是不易搞清楚。其实仔细思考,我们都是在以成人的观点在看问題。我仔细观察过班上的中下生和一些后进生做数学作业的过程,才知道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是什么样子,也就理解了他们为什么学习数学会吃力的原因。于是我备课时,常常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观点来看问题,就会发觉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不容易理解,哪些地方容易混淆,哪些地方的知识需要台阶作铺垫,哪些知识需要拓展等等。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又使自己的教学不至于拔高而脱离学生。
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还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要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因此每一堂课我都要把本节课的目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心中有数。这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完成得怎样。目标就成为一把尺子。每一次遇到关键的问题,都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要求多人谈自己的理解,不管对错,我都不先下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最后才做总结。
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去思考,去判断,去辨别。让多数学生有表达的机会。而对于后进生,只有去了解他们的数学实际水平后,自然就会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对他们降低要求。因为这样一群学生才是最需要体验成功的人。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成功的体验,那他们根本就谈不上兴趣。其实,不要说是学生,就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对于多次不成功的一件事情,往往也会失去兴趣,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
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亲切的教态,恰当的激励性评语。可以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和鼓舞,学习情绪也会高涨,师生关系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体现,学生就会在轻松和愉快中获得知识。把生活经验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学习的兴趣上来了,也自然会喜欢老师,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
【关键词】生活经验 课堂运用 农村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44
我们深知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重要性。学科知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势必影响个人数学的发展。初中课标提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给学生上课时恨不得将所有知识点都讲到,讲透彻。有时候感觉一节上课的时间太短。明明讲得很清楚的知识,结果却与自己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明明好心为学生着想,可有时学生却不领你的情。自己已经很努力了,然而却收效甚微。困惑之余,于是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数学?是他们感觉学习数学太困难?还是学习数学本身就枯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去学习数学呢?我了解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数学便是“知难而退”。又因为数学知识本身不如文字学科那样引人入胜,因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如果克服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不是困难,而是简单;不是枯燥,而是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让学生能学好数学了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在数学课堂上尽量把数学知识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经验来打比方。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知识。数学课堂的语言也要丰富一些。于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加入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或者人物,有时设一些悬念,让学生们去猜测。初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我常先讲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比如小和尚巧背圆周率的故事就很吸引人。说的是古时候,一座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一天老和尚要小和尚背圆周率到小数点后22位,然后自己就在旁边喝酒,小和尚背了半天老是出错,抬眼看见老和尚正喝得高兴,忽然灵机一动。把3.1415926535897932384626…用娴音来背,记得又快又准:山顶一寺,一壶酒,尔乐,苦杀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初一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对于异号相加计算,如计算(-4)+(+6)=?对于一般学生非常简单,但有的学生就不同了。而且有趣的是,这部分学生拿钱买东西算账毫不含糊,但就是不会做题。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还没联系上,因此往往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我帮助他们利用生活经验来解:“自己有六元钱,欠别人四元,还别人后还剩下2元”。学生很快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有理数都要带上正负号移位,学生常常忘记带上正负号,我把它比着是学生换座位时要“带着书包换座位”;去掉“-(-3+b)”括号时,括号里的项都要变号。说成“屋子里的人不健康,因此走出屋子都要变个样”。学生识记整数时常常忘记“零”,我把它比喻成“整数一家有三口”。让学生把整数有三种类型与生活中的一家有三口人相联系,就不容易忘掉。学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学生就会轻松的用方程组的模型解决古代“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一种成就感由然而生。学生们感觉数学不是那么遥远,就在自己身边,一下子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得简单了。他们开始喜欢上数学课,感觉好玩易懂。我乘机向他们灌输初中课程中最简单的学科就是数学,再辅以平时检测出题简单,让很多学生得了高分。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心里乐滋滋的,认同了老师说“数学是最简单的学科”的观点,学习兴趣就上来了。因为大多初中学生不会正确估计和评价自己,老师说数学简单,再辅以平时考试得分加以证明。他们往往就会认为简单,老师说数学难,他们也就会认同。我采取了先入为主的办法,一开始克服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既然简单,自己就有理由学好,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教数学的老师常有这样的感慨:在教师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就是不易搞清楚。其实仔细思考,我们都是在以成人的观点在看问題。我仔细观察过班上的中下生和一些后进生做数学作业的过程,才知道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是什么样子,也就理解了他们为什么学习数学会吃力的原因。于是我备课时,常常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观点来看问题,就会发觉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不容易理解,哪些地方容易混淆,哪些地方的知识需要台阶作铺垫,哪些知识需要拓展等等。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又使自己的教学不至于拔高而脱离学生。
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还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要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因此每一堂课我都要把本节课的目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心中有数。这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完成得怎样。目标就成为一把尺子。每一次遇到关键的问题,都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要求多人谈自己的理解,不管对错,我都不先下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最后才做总结。
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去思考,去判断,去辨别。让多数学生有表达的机会。而对于后进生,只有去了解他们的数学实际水平后,自然就会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对他们降低要求。因为这样一群学生才是最需要体验成功的人。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成功的体验,那他们根本就谈不上兴趣。其实,不要说是学生,就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对于多次不成功的一件事情,往往也会失去兴趣,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
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亲切的教态,恰当的激励性评语。可以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和鼓舞,学习情绪也会高涨,师生关系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体现,学生就会在轻松和愉快中获得知识。把生活经验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学习的兴趣上来了,也自然会喜欢老师,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